劉靜嫻
摘要:微課是基于互聯網發展而興起的一種創新課程形式,短小精煉,適合學生自主學習。近年來高校老師的積極參與,制作了很多微課視頻,但調查發現學生對其認知度、使用率都較低。為了有效提高微課的利用率,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和功能。本文基于調研結果,結合市場營銷類課程分析了微課的特點,研究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微課資源體系制作內容。
關鍵詞:微課;高等教育;教學設計
引言
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不僅是一次技術革命,也是重要的社會革命。網絡的互聯互通影響著各行各業,包括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促進了高等學校學習環境的網絡化、學習資源的數字化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課堂要吸引、留住學生成了廣泛關注的問題,不僅要求老師要及時更新知識、提高素養,還要創新授課形式、授課內容。2004年開始,薩爾曼-可汗在網上發布了免費教學視頻,短小而精煉的十分鐘視頻迅速在全球熱播,引發了傳統教學的改變。2008年,美國教學設計師Dovid Penrose提出了以1-3分鐘Micro-Iecture(微課)的概念,2010年,廣東佛山教育局胡鐵生提議開展中小學老師微課制作比賽,將這概念介紹到中國。201 3年,首屆高校微課比賽推動了這一新穎教學模式在高校的應用。
教育主管部門自上而下積極推動,舉辦了各門類、級別的微課競賽。高校也廣泛動員、投入資金,指導任課教師制作微課,將視頻資源免費上網。然而微課的主要受眾對象——學生主體卻沒有有效參與其中。我國更多的將微課應用于教師專業發展、教師間相互交流、評課等實踐[2]。以大三學生為調研對象,發現僅有3070的學生知道微課,而在網上看過徼課的不到10%,與之對比的是,90%多的學生看過網絡直播。汗牛充棟的網絡微課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應用,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如何促進微課資源更高效率的傳播和應用,是現階段亟待研究的熱點問題。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點不僅是改變以老師為主的傳統授課思維,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微課的制作和推廣。本文在對學生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高等教育微課特點,以市場營銷課程為例探究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建設微課資源體系。
1、微課特點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革新了人們認知模式,包括獲取知識的渠道、內容和形式。教育部2012年出臺的十年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對課程和專業的數字化改造,創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微課就是信息化創新教學的一神新模式。與傳統面對面授課方式不同,微課有四個主要特點。
1.1 時間微短
一般時長在5-10分鐘,顛覆傳統課堂的可汗學院視頻都在10分鐘左右,全國微課比賽要求的上限是不超過15分鐘。一般人們注意力的時長也就只能10分鐘,互聯網更是降低人的專注度。簡短的微課視頻可以讓學生集中精力、專注學習課程要點。
1.2 內容微小
微課短視頻一般講解一個知識點。微課不求“大而全”,只求“小而精”,目標從“講好一節課”變為“教好一個知識點”[3]。時間的有限性沒有辦法講解很多內容,一個視頻也就聚焦一個問題。如市場營銷學中導論里關于營銷觀念的演變,在教學計劃里這是單獨的一小節,課時45分鐘。制作成微課就要將其核心內容濃縮在10分鐘左右,并且清晰、完整講解這個知識點,對任課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 聽眾微少
好的微課可能在網上播放多次,但授課時與傳統課堂面對幾十上百人不同,微課講者是模擬的“一對一”形式,讓聽課的人覺得講課者是在對自己單獨輔導、單個交流,這樣雖然隔著屏幕聽課,但還是很親切,沒有距離感。薩爾曼-可汗通過錄屏軟件,語言詼諧、自然,一對一的講解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追捧。
1.4 語速微快
與電影相比,電視劇的情節要緊湊的多、演員語速也會快一些,因為電視觀眾在切換到這個頻道時沒有在很短的時間被吸引就會換臺。微課播放面臨同樣的問題,學生觀看視頻,如果內容沒有在1-2分鐘內吸引他,就會可能退出不看。因而在錄制微課時,要引導學生觀看完整內容,老師不能慢條斯理地講課了,其語速必須要比傳統課堂授課快些,知識密度也要相對大些,整個講課的節奏都要加快。
2、微課資源體系建設
胡鐵生等將我國微課的發展分成關注微課資源構成階段、關注微課教學活動階段和關注微型網絡課程建設三個階段[4]。微課資源建設是其中的核心環節,要圍繞學生、從學生出發構建資源體系,從構思到展示包括三部分:微課設計、微課制作和微課應用。
2.1 微課設計
微課設計是微課教學的核心,首先要選擇授課題目、其次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構思教學思路。
(1)選擇授課題目。微課是一門課程的一些片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不是這門課程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微課教學,因此要注意選擇。微課不適合對過于復雜而又不能分割論述的學習內容進行講解。市場營銷課程的一些重點分析模型就比較適合微課教學,如邁克爾-波特的經典分析工具——五力模型,該內容與前后章節關聯較小。
(2)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確定這次教學需要傳達給學生的知識層次。教師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來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率[5]。根據課程大綱和本章內容明確需要學生了解、理解、掌握和應用的知識點,要注意重點、難點的內容比例。微課的教學內容不宜過難,主要功能還是培養其學習興趣。
(3)構思教學思路。微課雖小,但也包括起、承、轉、合。如以“分享經濟”為內容制作一節微課。首先“起”的環節導人滴滴打車、Airbnb等紅火的商業案例,吸引學生的興趣。高等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直播或商業視頻,其價值在于要分析這種新型商業模式的理論基礎,通過理論引領實踐。在對學生的調查中,8070以上的大學生還是希望能學習理論知識,并不是搞笑的段子或僅僅是案例。在“承”環節分析共享經濟背后的理論包括交易成本、協同消費等。通過理論介紹,指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其從專業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甚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微課的重點環節在于“轉”,老師需要契合“空洞”的理論聯系實際講解,讓學生知道“共享”背后的邏輯和考量。介紹共享經濟的形式,包括知識共享(知乎平臺)、物質共享(Airbnb)或時間共享(滴滴打車),分析其驅動因素和盈利點,理解這個商業模式的價值和意義。最后的“合”,要指出“共享經濟”的發展動態、遇到的問題和相關的影響。
2.2 微課制作
(1)微課的內容。與一般的網絡視頻不同,微課的定位還是“課”,承載著“教”的任務和“學”的目標。為了引導、幫助和督促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要點。張一川,錢揚義(2013)認為微課視頻配套的相關資源包括知識向導、在線練習、課件講義、評價反饋等。對于學生,學習微課和看娛樂視頻不同,目標還是為了掌握知識,需要有一定壓力的觀看。在線練習是微課視頻的必要補充,考查學生對這節微課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些微課還有所有學生學習數據統計,并反饋給學習者,告知其某個知識點的測試分數、大概排名,營造競爭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這樣,虛擬的課堂就有了一定的學習約束,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課件講義是供學生課后復習的學習資料,微課配套資源也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學習流程。只是更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而不是老師的強行灌輸。評價系統是對老師“教”的動態網絡匿名打分,及時的評價可以幫助老師發現教學內容、方式等存在的問題,并能相應改進,促進教學相長。
(2)微課的形式。目前的微課有老師出鏡型的視頻錄播、課堂實錄,也有不出鏡的PPT演示、動畫演示和錄屏等形式。全國高校微課比賽獲獎的視頻類作品中,老師出鏡的時間也不多,一般2-3分鐘,并且注意遠景和近景的切換。可汗最初是在臥室的衣櫥間錄制教學視頻,本人不出鏡,僅依靠簡單的錄屏設備。然而其微課每月的網絡點擊量達到幾百萬。因此,微課的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味強調畫面的精美、動畫的炫目。
(3)微課的系列。微課是一個知識“碎片”,幾個微課視頻只是一門課程的幾個點。散點化的學習不利于學生掌握課程知識,也造成認知的割裂。微課資源建設需要正視系統化學習和碎片化學習之間的對立和統一[6]。不同學習內容要有邏輯上的關聯,需考慮章節之間的上下關聯、前后知識的融合。
2.3 微課應用
(1)學習的監督。微課的學習是一種獨立、自主學習,學生大多在移動終端設備上觀看,時間靈活、地點靈活,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對學生的自控能力、學習能力要求較高。移動學習有學生注意持久性差、面向學習支持的社會性交互效果差強人意、基礎知識不牢固的弊端。微課的長效建設必須要有配套的監督設施,可以及時指導、督促學生完成自主學習。
(2)資源整合。微課發展正遭遇到“量高質低”的瓶頸,缺乏宏觀規劃。目前高校微課資源集中在全國微課比賽官網,徼課內容零散,多是為了比賽而制作的視頻,沒有學科分類體系,都是零碎的信息。長期以往,老師們費心費力做的微課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也就降低了存在的價值。資源的整合需要平臺的介入、資本的投入。中小學徼課建設比較成功是因為找到了盈利模式,家長愿意為孩子成績付費。而高校微課的盈利點還需各方挖掘,整合資源,提高利用率。
3、小結
微課是一種新的教學范式,是信息技術發展與教學創新的有效結合,其網絡性、靈活性、精煉性也適合年輕學生學習。經過幾年的推進,微課的建設出現了課程缺乏體系、不能吸引學生自主學習等問題。要度過瓶頸期,需要在宏觀、微觀上都要改進。第一、加強平臺建設、整合微課教學資源。打造“教”與“學”互動平臺,建設一個沒有桌椅的網絡課堂。第二、老師要研究學生的“需求”,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以學生為中心建設微課,在學術性與觀賞性間找到平衡點,激發90后、00后學習熱情,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l]鮑崇高,張健,趙欣,朱繼洲,胡奈賽.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基礎課程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7(03):59-62.
[2]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6):26-33.
[3]曹培杰,馬曉強.微課程的核心理念及發展趨勢[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5(04):9-14.
[4]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4):36-42.
[6]黃鶯,彭麗輝,楊心德.知識分類在教學設計中的作用——論對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的修訂[J].教育評論,2008(05):165-168.
[7]郭宏偉.“互聯網+”高等教育環境下微課資源建設研究——以中醫學專業系列微課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04):1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