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文
【摘 要】為了讓學生樂于學語文,學好語文,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我通過多渠道地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 實踐教學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9.117
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另外,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包括了閱讀理解、社會交流,也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還能幫助我們了解歷史文化,學習更多的語言和交流方式,使得我們對社會更深的了解。
一、小學語文的教學思想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課題: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促成兒童的個性全面發展,教學的目的在于使培養出來的人能夠適應社會,改造社會,并不斷地獲得自我完善和發展。“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教育的社會化功能;“自我完善和發展”是教育的個性化功能。社會化與個性化是教育基本功能的兩個方面,二者是一個有機的動力整體。教育不僅要為個性適應社會提供條件,更要為人的個性發展開辟天地。理論聯系實際體現在這一方面,就是貫徹“學以致用”方針,使語文教學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一切語文理論和知識的教學,都應以培養造就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的勇于探索、具有開拓性和創造精神的人才為指導。當然,我們并不忽視理論,也不主張用實踐來代替理論,但應該明確:一切教學內容,諸如漢語拼音、識字、篇章結構、語法步辭、標點知識的學習,并不是單單為了積累這些理論知識,而同時要為培養“閱讀”和“表達”的技能技巧服務。學生實現了“自能讀書”、“自然寫作”,并有相應的聽、說能力,才能在“信息膨脹”的當今時代及時地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技能,從而進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語文實踐活動與培養語文基本素養對接
偉大的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學校,社會即生活。教語文必須有大視野,學語文必須有大時空。我們做教師的,心中想的、手中做的,都應為孩子們著想,隨著學科間壁壘的消除、學科間知識的融合,我們有責任創設大學科學習的實踐平臺,引導和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增強語文素養。”如教學《秋天的畫》一文時,課前我就帶著學生走進了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讓他們看秋風吹拂的山丘、層林盡染的秋色;看紅彤彤掛滿枝頭一眼望不到邊的蘋果園;看雪白一片齜牙咧嘴笑的秋棉……回到課堂,我讓學生暢談自己所見的秋天,并結合課文內容,把自己的感性認知與抽象文字相融合,從而使自己的審美情操得以升華。
三、有效的教學,精心設計課堂
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互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等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容的趣味性。
1.尊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說過:“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直觀演示、旁征博引、巧設懸念等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教學氣氛。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很快把學生吸引到了課堂。
2.注重文章與課堂相互投入。教學當中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這樣一詠三嘆的方式,而且將學生的感情也激發到了,對課文的學習理解水到渠成、呼之欲出。
四、小學語文課的教學過程
多年來,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結構廣泛采用講讀法的教學程序。講讀法的教學程序一般概括為:起始階段(啟發工作);閱讀和分析階段(閱讀全文、讀后談話、逐段閱讀分析);總結階段(編寫段落大意、中心意思);復習階段(復習閱讀、復述和創造性講述)。講讀法一般符合兒童閱讀文章的認識過程,這四個階段體現了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認識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說明了語文教學的過程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再提高到理論,不斷反復,不斷提高的過程。語文教學質量提高不快,理論和實踐脫節,是重要原因之一。為了說明語文課教學過程中的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我們還應把“教學過程”的范圍放大一些來看。由于一篇課文不可能包括語文知識的全部,學生的閱讀表達能力又不是通過一次兩次練習就能提高的,所以整個語文課安排了一系列的講讀教學、自讀教學、寫作教學、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形成了整個語文科的完整結構。這樣安排的目的是,通過講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理論知識講授部分,使學生獲得系統的語文理論知識,緊接著通過寫作練習和課外閱讀課外活動,加上講讀教學中的各種練習,幫助學生把這些系統理論知識轉化成“閱讀”、“表達”的實踐能力,從而使語文科教學任務得到全面完成。這樣安排是完全符合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但這樣的安排意圖過去也常常被忽視,突出表現在寫作教學和講讀教學脫節,寫作教學中理論知識講授郁分和練習、講評部分脫節,這就使寫作練習的實踐遠遠離開語文知識的理論,結果使學生認為語文理論知識和寫作實踐無關,就不重視語文知識的學習。同樣,因為缺乏理論知識指導,學生寫作質量老是提不高,也就對寫作實踐感到膩煩,這些都是理論與實踐脫節所造成的后果。
語文實踐活動集合了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的雙重特性。活動只是一種形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之一,語文學習才是終極目標。實踐活動的開展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著他們自身的現實生活,是他們對語言進行理解、感悟、運用和創造的實踐過程。它是一種以活動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語言、形成語言運用能力為內容,以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的實踐過程。
參考文獻
[1]吳淑芳.小學語文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實踐研究[J].科普童話,2018(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