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群
【摘 要】《數學課程標準》中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有著諸多層次的應用。在數學課堂中借助信息技術的情景引入,能為學生呈現數學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信息技術使數形結合的思維在動態的過程中生成,便于學生充分體驗數形結合,從而對數學結論獲得認同感。另外,及時檢驗反饋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課堂“節節清”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 信息技術 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43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也開始占據了重要地位。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由于教師使用技術的不當以及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本文基于大量參考文獻以及實際調查,在對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了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在數學課堂上有效使用信息技術,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提供幫助。
一、因材施教
由于基礎和條件的不同,學生學習和操作電腦的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一部分來自家庭條件較好并擁有電腦的學生,或曾經學過電腦知識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而沒有條件接觸電腦的學生,則連開關機都不會。即使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在知識結構及掌握程度上,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給課堂教學整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教學設計若缺乏周密地考慮,就會使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從而失去上課的興趣;或是讓沒基礎的學生“吃不下”從此失去信心……
面對學生的差異,教師必須強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地尊重每一位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激勵和幫助他們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掘他們的潛能,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擴展與提高。在上新內容前,必須先做調查,記錄下學生對學習內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據不同學生情況給其制定不同的學習安排。不同學生的需要能在一節課內得到較大程度的滿足,教學做到了因人而異,有的放矢。
二、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熱情,播撒有效學習之“種”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為載體。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創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境更顯得至關重要。多媒體輔助教學集畫面、聲音等于一體.動態演示與靜態畫面相結合,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平移和旋轉”,時,教師利用多媒體相關技術能將“平移和旋轉”這一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由此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感知物體平移和旋轉這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讓學生初步建立兩種運動方式的數學模型,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就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欲,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三、恰當地使用多媒體
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極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這時適當地選用合適的多媒體方式來刺激學生,吸引學生,創設新的興奮點,激發學生思維動力,以使學生繼續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學生學習有了興趣,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據情境教育的原理,創設充滿美感和智慧的學習氛圍,可使學生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激起相應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識間的聯系,引起興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識。多媒體課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能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在視覺、聽覺等感觀上受到沖擊,使學生有新鮮感、好奇感、獨特感與直觀感,能喚起學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多媒體課件還可以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在多媒體環境下,我們應從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不同的學習任務,配合課件幫助其實現自主學習,讓學生在生動形象、輕松愉悅的學習情景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現成的優秀課件,也可以根據學生情況自己編制課件。
四、信息技術使數形結合的思維動態形成,也能直觀展示傳統教學難以解決的問題
小學數學學習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并將數學思維能力提升為人的素質。數學思維能力需要不斷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反思建構等思維過程。這些思維能力生成點是充分體驗。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獲得過程,在體驗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認同感,是學生學到知識,理解知識,初步運用知識的基礎。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情況:教師已經認識到科學理念提出的探究學習的價值。學生需要經歷自主探索,發現并真正認識數學知識的過程,才能生成對所學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如何引導學生的探索活動?數學課堂模式為此經歷了在“探究式、發現式”的要求下大刀闊斧的改革。但很多時候課堂探究還停留在為了探究而探究的假探究模式。學生只是形式參與而沒有思維參與。對數學本質的假認同限制了學生數學思維的自由展開,造成學生學數學知識就是獲得了數學結論,但數學能力沒有提升。
信息技術教學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了,課堂“活”了,知識“活”了。通過操作幾何畫板,更利于學生在參數的動態變化中發現圖象變換的規律,有利于抽象的數學知識在幾何直觀中體驗生成,學生對親自獲得的數學結論具備了深切的認同感,便于應用獲得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育領域對教學效果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信息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數學原本枯燥的教學方式,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在增長,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值得推廣。在現今這樣一個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力量無處不在,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好信息技術這個平臺,提高課堂實效。
參考文獻
[1]武俊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模型思想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