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函
摘 要:2017年教育部頒發了《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說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進一步的進展。但是在聽評課中,許多老師仍然對綜合實踐活動該如何聽評課有著一定的困惑。結合新綱要介紹一些如何對綜合實踐活動專業聽評課的內容及方法。
關鍵詞:綜合實踐;新綱要;聽評課
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門課程成為教育領域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隨著核心素養等新型教育理念的提出,綜合實踐活動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2017年教育部頒發了《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確保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全面開設。
聽評課是發現優秀教育方法、解決實際教育問題的學科教研活動。注重細節、深入深刻的評課能給聽課老師帶來很大的幫助,也能不斷促進課程的發展。雖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開展一段時間,但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課程十分不同,有些教師在專業聽評綜合實踐主題活動上仍有一定的困惑。基于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指導新綱要嘗試談一談綜合實踐活動如何進行專業聽評課。
一、抓要點,促專業
評課一般從四個方面進行:評教學效率,評教學思想,評教學態度,評教學基本功。新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要和其他學科實踐活動進行區分,不能用學科實踐活動取代綜合實踐活動。但從現狀來看,綜合實踐活動的專職老師較少,大多數是其他學科的兼職教師,在聽評課時因為任教的主學科不同,評課時雖然百家爭鳴,但是缺乏專業性。所以在綜合實踐活動常態課中聽評課老師除了抓住一些基本的聽評課內容,更需要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和性質來進行專業的評課。可以試圖從以下幾個著力點去聽評:
(一)學生的實踐體驗
傳統學科中,學生學的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綜合實踐活動卻是取源于生活,還原于生活。學生需要“真”實踐,這種實踐不只停留在“表面”上,走形式過場面,而是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地親歷各項活動,全身心參加活動,并且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體驗生活,發展創新能力。并且活動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受限,實踐中必然會出現一些生成性問題,成為新目標和新主題,活動課程需要隨著變化不斷進行調節。
所以,聽評活動中要聽活動的主題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要了解活動的設計中是否有學生動手實踐的部分;要觀察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否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作”“反思”中“體驗”“體悟”“體認”;要留心面對生成性問題時,授課教師有無深入地引導學生合作解決;要看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和方法、情感與態度有沒有作用于實踐生活。
如有一節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學生的書皮》。這個主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學生在過程中了解書皮的相關材料、包裝方法,然后動手使用傳統的方法包書皮,最后因為包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學生設計出新的包法。學生在動手中體會到爸媽的辛苦、書的珍貴等等。這就是從“動”中出“悟”,從實踐中出“新知”,是“真”實踐。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改變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育教學的課堂模式。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從課程內容的開發到制定目標,從活動的開展到活動反思,都要遵循學生的自身發展要求和自主選擇。教師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但也不是當“甩手掌柜”,而是要求教師的指導貫穿于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全過程。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評課中我們可以從這幾個角度出發:活動的主題開發的內容是否來源于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踐過程中,學生是否處于主體地位,自主地制訂計劃和組織形式、自主活動動手實踐;在活動開題及制訂計劃階段,教師是尊重學生意愿,還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活動實踐過程中,教師是不斷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還是幫他們直接解決;在活動總結過程中,教師是否給孩子們一定的啟示,指導他們自主地反思和評價,把活動主題延伸到實際過程當中去。
但在活動開展中既能顧及學生的主體性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實屬不易。很多教師常常難以把握這個“度”。在綜合實踐活動研討會上聽過兩節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紙傘夢》和《竹葉黏貼畫》。這兩節活動都是美術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重組和融合。但指導活動的方法有不同之處。《紙傘夢》中執教老師指導學生做小紙傘,先播放微課進行示范,接著學生跟著老師的步驟一起做紙傘。雖然學生能達成指導綱要中創意物化這一活動目標,但是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給予孩子們放手的空間太小,學生自主“色彩”較少。另外一節《竹葉黏貼畫》中,教師只負責給孩子們提供材料和基本步驟,接下來就一直“放手”給孩子們制作,由于缺乏教師引導,所以活動中環節顯得有點“散”,學生在認知上淺嘗輒止,并沒有拓展加深。我們在聽評活動時,對執教者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出關注,并且適當地做出點評,促進綜合實踐活動專業性的發展。
(三)多元評價和綜合考查
綜合實踐活動是既重過程又重結果的課程。在綜合實踐活動新綱要指出評價是綜合實踐活動性質之一,即評價主張多元評價和綜合考查。綜合實踐活動提倡多采用質性評價方式,避免將評價簡化為分數或等級。
基于這點,在聽評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時,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執教者有無采用質性評價,是否有過多傾向書面,量化,等級化的評價?活動中有沒有主體多元化——有沒有師生互評、生生互評,以及來自家長及社會人士的評價?活動中是否對學生活動過程中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查,即同時關注了學生知識掌握狀況和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進展,既關注了活動過程學生的表現又關注了結果?活動中的評價是否給下一個環節帶來啟示和優化,服務于實踐?
二、巧模式,促理解
從綱要上看,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和組織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性、開放性、整合性與連續性。這就給聽評課老師帶來一定的困難,因為沒有教材可依,可聽評綜合實踐活動時間和場地也具有靈活性,所以在聽評課時很多老師不太能理解授課老師的授課意圖。為了促進聽評課老師能夠較為全面的理解和觀察主題活動的開展,可以使用以下的模式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聽評課:
(一)課堂觀察模式LIGG
LIGG是構建教師同伴合作研究課堂的一種新型聽評課模式。它的基本過程是:課前會議(授課老師陳述教學內容、確定觀察主題、開發觀察工具)—課中觀察—課后會議(授課老師自我反思、聽課教師報告觀察結果、集體研究討論、形成有針對性的結論和改進意見)。這種聽評課模式能為綜合實踐主題的老師搭建講解的平臺,而聽評課的老師就能在缺乏教材的情況下,了解授課老師的活動設計意圖,使聽評課老師能夠迅速地融入活動中去。課堂觀察也是一種研究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它恰如其分地適應了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性。它讓教師洞察不同的學習者在課堂中是否擁有主動建構意識、自我監督、注意力的調整、與人合作的機會,如果缺乏這種機會,應該如何給予學生這樣的機會。最后,課堂觀察法還提供了四要素,20個視角和68個觀察點,如果能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的專業理論,進行細節的修改,就能為聽評課老師提供一定方向和聽評目的,更能發揮聽評課的作用,不會再讓聽評課老師一頭霧水,無從下手。
(二)“跟蹤”模式
“跟蹤”模式,是指聽評課老師在活動周期內跟蹤聽課。我們一般在學校教研活動中聽評課常常是“斷點式”的。就像是“同課異構”是幾個老師花1~2課時的時間上課,大家互相進行聽評。但是這種模式不太適用于綜合實踐活動,因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時是彈性課時,可以是長期也可以短期。單單一個基本的活動過程就包括活動主題的確立—制定活動計劃—小組分工—動手實踐—展示評價—活動延伸,整個環節一般會花上一個大周期。而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連續性,這種連續性要求內容具有遞進性,要從簡單到復雜、縱深發展。如果用斷點式聽課,往往只能聽到其中的一個環節,聽評課老師就無法形成活動整體觀,無法判斷授課老師的環節之間是否銜接恰當、活動內容是否有深層次的發展與向外擴展、前后活動的主題是否構建成了科學合理的活動主題序列。
現在一些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之所以有一些薄弱,無法常態開展,正是由于缺少了這種“跟蹤”聽評模式,導致授課老師過于松懈,組織活動時并未統籌規劃,使活動環節之間、活動主題之間缺少良好的銜接和聯系,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平等對話”模式
“平等對話”模式是指評課老師站在授課老師的立場上,進行平等的對話。畢竟能完成一次完整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實屬不易。每個授課老師的特點不同,活動風格也不一樣,誰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面面俱到,有時候就算有理論支撐,在現實條件下也是十分困難。
評課老師在聽評時候就應該多想想“如果是自己,會怎么做?怎么處理?怎么設計?換成我,我能做的和他一樣好嗎?”。在一定的角度上去思考,就會多包容多理解授課老師的想法。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去探討聽評課老師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是要從現場出發,與授課老師來一次“心靈的交流與碰撞”,實事求是地提出一些客觀的建設性意見和看法,用感性的有溫度的語言成為授課老師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傾聽者。
“課堂觀察”模式、“追蹤”模式、“平等對話”模式,這三種模式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而是從方法、時間、人際出發相輔相成的。如果在聽評綜合實踐活動時,把這三種聽評模式相互聯系,那么聽評工作一定會更加專業和有效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已經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越來越成熟,如果聽評課能伴隨著課程體系的成長步伐,那么綜合實踐活動一定越來越精彩!
參考文獻:
[1]崔允漷.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模式[J].教育研究,2012(5):79.
[2]林飚,于士忠.中小學生四類觀評課模式比較[J].教育科學研究,2016(7):15.
[3]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科學教育出版社,2012-9: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