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玲
摘 要: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語言更是一個國家的靈魂的象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教育越發重要,而作文更是語文的靈魂,它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整體思維模式,更能鍛煉學生的高度概括能力,所以小學語文作文的學習對于現代學生非常關鍵。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指導方法;個性化
一、加強基礎教育,注意寫作素材積累
深度發掘課文原文,做好原始積累。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所選取的文章都是蘊含著學生必須學習的人文素養和個性特色的典范文章。所用文字和選取的素材都充分考慮學生特點,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和經歷,可以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要重視所學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對文章運用的文字、故事內容開展討論,幫助學生避免語言表達能力差、敘述千遍一律的現象;幫助學生積攢符合自己的個性化寫作語言,避免學生寫作語言缺乏個性化、不懂得書面語言、作文口語化嚴重的問題。
二、通過貼近生活的題材教學鍛煉學生寫作能力
生活是學生最大的寫作素材庫。小學生寫作不能夠利用華麗的辭藻和新奇的寫作形式,所以以真情實感為基礎的寫作是鍛煉的最好題材。授課教師首先要以此作為作文指導的出發點,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搜尋素材。例如在學習完《地震中的父與子》之后,老師應該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充分體會文中父親對孩子的愛,并讓學生以此為題材寫關于父親的文章,通過三方的溝通,完成寫作,以愛作為寫作題材、以寫作強化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這樣綜合了學生真實感情的文章更加具有感染力,在提高寫作技巧的同時還能夠強化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健全孩子的心理教育。
三、個性化,形成自己的風格
相對于真情流露,在寫作具有一定難度、寫作內容更加寬泛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仿寫活動。仿寫文章更具個性化,教師通過指導學生認真學習范文,提高對原文的文章構架和中心思想的理解,進而開展仿寫活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對所學文章的整體理解,還能以此為鑒,學到寫作技巧,寫出更好的文章,一舉多得[1]。
在學習《夸父追日》《女媧補天》此類文章時,教師可以提前對中國神話故事做事先的了解,通過講解,觀察對其感興趣的亦或是有些了解的同學,通過文章引導學生對作者如何利用簡單的說明方法,介紹這些神話故事使其能仿照文本寫作方法,介紹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神話故事。學生對于神話都出于好奇,多會被其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并且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寫作熱情被點燃,通過自己的行動進行了解,也會提高學生的行動能力,以此達到鍛煉寫作的目的。對于那些對神話特別喜愛的同學,他們會更加用心去了解,這樣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會添加更多的玄幻色彩,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個性化。
四、更好地利用現代化的資源
現在學生家庭條件相對更加優越,現代化的工具,電腦圖書基本普及,大多數家長也為了孩子沒能更好地運用這些工具而苦惱。娛樂之余,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不僅影響學生及家長之間的關系,更影響到以后孩子的身心發展。
1.授課教師如何使學生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
現在手機、電腦更為普及,孩子每天花在游戲的時間正在增加,那么如何避免這些工具對于學生學習的影響就顯得格外重要。信息工具之于學習并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合理的閱讀便能很好地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授課教師應該合理利用這一資源,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協商,讓學生每天都能汲取到新鮮的資訊以及自己感興趣的熱點話題,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學習行文的邏輯,學習相應的詞匯,以達到提高自己寫作技能的目的。
2.學生家長如何跟孩子更好地溝通
有些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的關心程度已達到令孩子無法忍受的地步,很多孩子更青睞于電腦游戲,與家長的不正當干預也有間接的關系,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合理安排學習娛樂時間令很多家長頭疼。所以利用這些信息工具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協作能力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家長通過允許孩子對于自己感興趣領域的了解,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使得學生及家長的關系更加融洽。
五、教師如何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判及反饋
教師在作文評價和反饋時,根據實際,評判的方式有很多,所以要開展優化篩選。很多教師存在認識誤區,認為小學生知識積累不足,沒有能力獨立完成,在思想上不重視寫作評價[2]。很顯然這種認知不僅無益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寫作的提高,小學生正處于寫作愛好形成的主要時期,合理的評價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寫作熱情,更能對以后的寫作起到關鍵的啟蒙作用。
總之,小學作文的學習是學生寫作熱情養成和寫作技能積累的關鍵時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應該引起授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足夠重視,給予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和正確的反饋方式,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積累足夠的寫作素材,并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適應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邱琰.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指導方法的創新實踐[J].考試周刊,2016(20):41.
[2]蘇醒.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仿寫訓練研究[D].渤海大學,201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