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峰
摘 要:小學的品德與社會在教育這個長鏈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三觀的正確確立有著重要的影響,但實際教學中,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不高,可以通過深入了解教學大綱、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及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等方法來提高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性
在小學教育中,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學生正處于認識社會、確立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教育對學生的心靈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品德與社會的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社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應當重視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不高這一問題較為突出,本文將對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做分析與探討。
一、深入了解教學大綱
深入了解教學大綱,教學大綱作為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性文件,并不是一紙空談,更不應被束之高閣,每個老師都應將教學大綱的要求穿插在教學中。了解教學大綱的方法有很多,查找相關資料是必須的,這里說的了解并非看過一遍,而是應該在此基礎上,多多對其內容進行琢磨,吃透教學大綱字里行間的要求,以便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相對應的教學安排,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2]。教學過程圍繞教學大綱進行展開,這樣教學就不是盲目、無序的。教學大綱的作用就在于為教學活動畫一份清晰的路線圖,讓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清晰地了解每一步該做什么,該怎么做。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課文《我是班級的主人》時,除了按照課本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還應按照大綱的要求,在進行集體主義教學的同時,穿插一些與之相關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文明禮貌、熱愛祖國等等。
二、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
我們知道,上課時間是有限的,在這有限的時間內難以把學生需要的知識全部教授給學生,并且單純教授課堂知識而沒有通過現實生活來實踐、運用,也很容易被學生遺忘,教了就忘,忘了再教,成為惡性循環,有效性自然低。但如果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就能夠改善這個問題。例如在教學上小學六年級《科技造福人類》這一課時,除了正常的教學內容之外,有條件的話,老師還可以通過一些簡單快捷的小實驗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在保證安全和秩序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去科技館參觀和學習,并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學道理告訴學生,教導他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三、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多是以老師為主體,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知識的講授者,在課堂中的地位難以撼動。但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關系應有一個平衡的范疇,以往很多教學中,有時過于以老師為主體,導致學生上課的感受不被重視,老師一味講授,學生可能并沒有在聽,身在課堂,可思緒不知飛到哪里。這樣一來,老師該上的課都上了,該講的內容也都講了,但學生真正學進去的卻少之又少,甚至可能重蹈填鴨式教育的覆轍[3]。這個問題在教育界已經受到高度的重視,也有很多老師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那么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扮演著引導、啟發的角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沿用上文中的例子,在上小學六年級《科技造福人類》這一課時,老師在做小實驗激發學生興趣時,可以先在講臺上做一遍示范,然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相互合作完成實驗,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在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中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將老師從遠遠的講臺上拉下來,與同學們站在一起,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有興趣、有能力,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再唱獨角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自然有所提升。
四、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多采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來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創新,以激發學生對枯燥知識的興趣也是很好的方法,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可以將課本中單調的文字、聲音和圖片結合起來,拉近學生與課本距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繼續沿用上文的例子,在上小學六年級《科技造福人類》這一課時,如果沒有條件帶學生去科技館參觀,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最新的科技咨詢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到科技的神奇之處,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提高有效性的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還有很多,在這就不列舉了,本文提供的方法也并非所有情況都適用,還需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來進行修改,只望所有教師都能在教學中找到適合的方法,改善有效性不高的問題,以期教學活動能有應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靈劍.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方法探討[J].讀與寫(上,下旬),2015,12(22).
[2]顧佳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學習(上),2014(11):8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