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宇 董繼剛
[提要] 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現已成為未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方向,然而我國農民長期以來處于較弱地位,家庭農場作為一種新型經營模式,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各方面的機制仍不完善。截至目前,融資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家庭農場健康良好發展的首要原因。本文從家庭農場的融資現狀、路徑選擇、信貸約束問題以及對策建議等方面入手,廣泛收集和整理國內外研究現狀,探尋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家庭農場;融資問題;對策建議;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7月17日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自建國以來始終都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1982年至今,中共中央發布了17份以“三農”問題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的戰略地位,所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發展的前提。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的基本途徑和措施是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在這種形勢的推動下,家庭農場應運而生。2013年“中央一號”也明確提出,要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但是,對家庭農場的描述在國外早就已經出現。USDA將家庭農場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允許有少量雇工,以生產商品化農產品為目標,可以覆蓋家庭和農場的運營成本和費用,并自行經營管理的農場組織。俄羅斯《家庭農場法》規定,家庭農場是享有法人權利的獨立的生產經營主體。高橋五郎描述了日本學者關于農戶經營體的界定,在日本人看來,家庭農場屬于農業經濟組的一種,這種農場同時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面積和資金規模,能夠進行農業的生產活動并提供農業的相關服務,不論是因為自己主觀意愿還是他人的委托。本文將從家庭農場的融資現狀、路徑選擇、信貸約束問題以及對策建議等方面入手,廣泛收集和整理國內外研究現狀,探尋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的有效方法。
國外學者關于家庭農場的研究起步較早,家庭農場在國外發達國家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相關研究成果頗為豐富。為了正確地分析國外研究成果,以下將著重針對國外學者在家庭農場融資的問題、路徑和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文獻加以梳理和分析。
(一)家庭農場融資問題研究。國外一般將家庭農場看作企業,早在1988年美國經濟學家Berger(1998)就認為企業創立的初期階段,融資渠道非常狹窄,獲得外部融資也較為困難。Thompson(2009)認為金融支持政策與家庭收入存在正相關關系,貸款利率和保險補貼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家庭農場收入。Robert A(2010)的研究發現美國政府對大型和超大型的家庭農場的財力支持力度較大。Tom Hertz(2009)認為財政補貼才是解決融資問題的關鍵,即使增加農戶的信貸供給也不可能促進農業的發展,原因是農戶將獲得的無抵押貸款用于消費性支出,并未投入到農業生產中。Khandker等(2013)研究發現農戶融入資金主要有兩方面用途,用于生存性活動和消費性活動,生產性活動的融資主要是來自向正規金融機構的融資;用于消費性活動的融資則是來自非正規融資渠道的資金融入。Paolo Sckokai(2009)通過模型進一步分析發現,干預價格的變化會顯著影響農場主的融資決策。
(二)家庭農場融資路徑研究。大多數外國學者將家庭農場視為中小企業性質的組織,并以中小企業的融資理論作為其融資的基礎理論。Banerjeel(1973)提出長期互動假說,認為中小型金融機構與家庭農場這樣的一些中小型企業進行長期合作可以減少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這種模式的借貸避免了大型金融機構傾向于向大企業提供貸款而的問題。Phlillp Strallan(1998)都認為中小金融機構更有利于解決規模適中的家庭農場的融資問題。Pal(2002)通過對印度農村的調査發現,越是富裕的農戶越容易獲得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消費需求較大的農戶會同時選擇正規金融的融資渠道和非正規的金融機構進行借貸。Rong Kong(2010)在深入調查的過程中發現,農戶融入資金最先選擇的是非正規融資渠道,而在非正規融資渠道中從親朋好友那里融入資金占半數以上。Kochar(1997)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更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農戶從非正規渠道融入資金的交易成本基本為零,故非正規渠道的融資優勢更加明顯,農戶更愿意選擇這種模式。Hoff(1993)從另一方面闡述了農戶選擇非正規融資渠道的原因,為適應農戶資金需求的多樣化,非正規融資渠道的靈活性滿足這一需求。Jane L.Glover(2013)運用布迪厄的資本理論,在分析家庭農場在面對危機時如何妥善處理的過程中,更加充分地印證外源融資是融資路徑選擇中的最佳方式。
(三)家庭農場融資影響因素研究。Jane L.Glover(2010)運用資本理論的方法,對家庭農場資本結構的組成模式對外界影響的反應能力展開研究,研究發現當家庭農場的經濟資本在高位時,農場主對繼續經營家庭農場的意愿較低,而當家庭農場的社會資本和象征資本占比較高時,農場主經營家庭農場的意愿較高。Daniel E.May(2013)運用建立概念模型的方法,對家庭農場經營企業發展的動態能力展開研究,研究發現經濟刺激等經濟手段對農場勞動力向外遷移有較大的影響,當非農用工的工資超過農場所提供的工資時,農場勞動力就開始向外部轉移。S.Dogliottietal(2006)提出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式受到資源稟賦的影響,其發展模式要隨著它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對農場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Andrea Zimermannetal(2009)認為農場的發展要考慮到環境和經濟與農場之間的雙向影響關系,對農場實行什么樣的措施要充分考慮到農場經營規模、專業化程度和集約化程度。
我國學者和專家對家庭農場的研究相對國外較晚,早期很多學者對家庭農場的相關概念、發展優勢等做了大量研究,近年來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家庭農場的融資和金融支持等方面,采取的角度和得出的結論也是各有千秋。以下將從家庭農場融資的現狀及渠道、信貸約束、建議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和分析。
(一)家庭農場的融資現狀和渠道選擇。陳衛東(2013)基于荊州市首批121個家庭農場的調查結果指出,家庭農場籌資呈現多元化、資金投入量大、財務管理能力弱的金融性特征,資金投入基本以自有資金為主,融資性需求與保障性需求并存,以融資性需求為主;資金需求的用途以長期發展性需求為主;資金需求的額度以大額需求為主;資金供給的局限性以主體的弱質性為主。
吳婷婷等(2014)通過對江蘇省南通市的調研指出,66.34%的家庭農場資金借貸來源主要為民間借貸,通過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籌集資金的家庭農場占比分別為9.12%和15.40%,另有9.14%的家庭農場選擇了其他融資渠道。對此,程春麗(2015)、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2015)、冷秋平等(2015)基于各自的調研結果,均得出相同的結論:家庭農場傾向于通過親友借貸等民間借貸的渠道進行融資,相比之下,通過正規金融機構渠道融資的樣本數量占調研樣本總量的比例明顯降低。
張志鵬等(2015)基于河北省家庭農場的調查結果指出,河北省家庭農場的發展呈現各縣市發展不均衡、經營涉及多個領域、土地規模不等等特點;在融資方面,針對家庭農場缺乏資金沒有貸款擔保的現狀,金融機構也加大了扶持力度,如河北省農村信用合作社已為家庭農場發放貸款15.8億元;邯鄲銀行專門推出了“家庭農場貸”,同時為家庭農場提供不同的擔保方式等。
蘭勇等(2015)基于52家有融資需求的家庭農場的調研結果指出,當前家庭農場融資可獲得性不高,家庭農場融資可獲得性受到了農場主年齡、農場主受教育程度、農場主身份、農場主社會關系等因素的影響。
姜麗麗等(2017)基于宿遷市宿城區306戶家庭農場的調查結果指出,家庭農場主的年齡及受教育程度、有農機補貼、參加農業保險對家庭農場的信貸需求有正影響,專門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人數對家庭農場的信貸需求有負影響。家庭農場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正規信貸約束。
(二)家庭農場信貸約束問題。關于家庭農場信貸融資約束問題的分析角度,國內學者的著眼點眾多。但是,通過文獻整理可以得出,大多數學者選擇的角度主要分為四個:一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二是家庭農場自身條件;三是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四是擔保、保險服務。
1、基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角度。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課題組(2013)、朱聰等(2014)、王亦明等(2016)、袁夢等(2017)提出,涉農產業投資高風險、高成本、盈利低,不符合金融機構經營目標的要求。此外,金融機構考慮到家庭農場的信用風險,大多數不愿意為其提供中長期貸款。
李善民(2014)、王亦明等(2016)提出,家庭農場的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的信譽狀況、資產狀況、項目風險缺乏可靠的評估手段,只能通過提高利率來補償農業信貸市場的風險,在信貸融資過程中易造成逆向選擇問題。
胡德(2014)提出,農村金融機構市場發展不充分,體現在:一是農村金融機構總量偏少;二是農村金融機構以國有商業銀行和農信社為主,種類較為單一;三是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造血功能發揮不充分。這些現狀導致家庭農場獲得信貸融資的渠道不暢。
楊蕾等(2014)提出,目前金融機構尚未專門面向家庭農場來制定信貸管理辦法。當前的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無論是從信貸規模、信貸期限、信貸產品,還是從金融服務方面,均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家庭農場金融需求規模化、金融服務特色化的需求。
呂惠明等(2015)提到,金融機構對家庭農場的信息缺失造成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申請、審批程序復雜也是家庭農場信貸融資面臨的重要約束因素。
張正寶等(2015)、曾平生(2016)、王亦明等(2016)提出,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市場一家獨大,幾乎壟斷農村信貸資金,農村信用社對家庭農場的資金滿足率僅為60%,且對家庭農場貸款門檻要求普遍高于一般工商企業,致使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同時,農業高風險、低收益,在農業保險發展不足的情況下,為彌補高風險,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利率一般較高。
潘紅等(2016)提到,家庭農場一般屬于集約化經營,需要一定規模的土地流轉,具有較大的經營規模,同時需要先進設備的購置費、承擔較多土地流轉費,因此家庭農場需要一定規模的資金和較為長期的融資期限,而傳統金融機構提供的信貸產品不適應家庭農場的融資需求。
2、基于家庭農場自身條件角度。郭伊楠(2013)提出,部分家庭農場的農場主誠信意識缺乏,仍然存在故意拖欠貸款和逃貸的現象。此外,涉農企業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要與家庭農場就種子、飼料供應等方面內容簽訂相關協議,但這樣的協議在履行過程中要面臨一定的違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課題組(2013)、胡德(2014)、朱聰等(2014)、楊蕾等(2014)、王亦明等(2016)提出,家庭農場發展融資成本較高,缺少金融機構認可的抵押物,且各種評估費用和抵押登記的費用大大增加了貸款成本等問題,同時,金融機構對農戶貸款實行單戶限額管理,其所能提供的貸款額度不能完全適應家庭農場大額資金需求。
曾平生(2016)提到,部分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受教育程度較低,對土地產權問題的了解不夠深入,對承包權、經營權的認識也不夠明確,降低了家庭農場通過貸款渠道融資的選擇性。
王建華等(2016)提出,家庭農場具有初期收益較慢的特征,無法及時還款會加重農場主的經濟壓力,同時嚴重影響在商業銀行的信譽,不利于后期發展。
楊蕾等(2014)、王亦明等(2016)提出,家庭農場規范程度低、農場主能力有待提高的現狀是目前我國家庭農場信貸融資的主要制約因素。
潘紅等(2016)提到,家庭農場具有的農業先天劣勢、有效抵押資產不足、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都成為家庭農場在信貸融資環節面臨困境的直接原因。
3、基于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角度。胡擁軍(2013)將家庭農場面臨的金融支持制約總結為政策、制度和環境三方面:家庭農場政策邊界不清制約家庭農場專項金融產品開發,金融制度安排導致家庭農場金融產品供給同質化嚴重,金融服務中介環節不健全制約農村產權資源“貨幣化”。
李善民(2014)、王亦明等(2016)提出,我國《物權法》和《擔保法》規定集體土地所有權、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設定抵押,上述法律規定束縛了各地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嘗試和探索,致使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抵押貸款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銀行貸款受制。
袁夢等(2017)提出,目前我國對家庭農場的政策扶持難以滿足家庭農場的發展需求,獲得扶持的家庭農場數量及比例較少。他們還提到,政府對家庭農場的直接補貼、信用擔保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都能有效提高家庭農場的融資或信貸的可獲性。
4、基于擔保、保險服務角度。李善民(2014)提出,目前我國農村資產評估機構、產權交易中心、律師事務所、擔保公司等農村資產權屬交易所需的機構尚未建立起來,造成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缺失,制約土地使用收益權抵押貸款的開展。
胡德(2014)、王建華等(2016)提出,農業貸款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不僅在品種上限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等基本的業務類型,農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覆蓋面也處于較低水平,這種擔保方式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降低了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
楊蕾等(2014)提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體系尚不健全,農業保險覆蓋率低,不能為家庭農場融資保駕護航。具體體現在:政策性農業保險缺乏、商業農業保險積極性不高、農業保險險種較少、部分保險產品設計不合理、化解風險的作用較小、農業保險服務水平層次較低等方面。
王亦明等(2016)提出,農業保險經營的高風險性及高成本性,致使商業保險公司經營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不高,不能充分發揮對家庭農場融資的保障作用等。
(三)改善家庭農場信貸融資對策建議。岳正華等(2013)、樓棟等(2013)、李善民(2014)、胡德(2014)從農業貸款抵(質)押角度考慮,提到要明確界定土地所有權永久歸村集體所有;承包權歸承包土地的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所有,可以考慮給農民頒發土地承包權證,以法律的形式賦予農民擁有長久的承包權,強化承包權具有繼承、轉租、轉讓及抵押等功能,提高家庭農場貸款的抵押能力。
樓棟等(2013)、楊蕾等(2014)、曾平生(2016)從農業的擔保和保險角度考慮,提到農業擔保公司要優先為家庭農場提供貸款擔保,解決其貸款抵押、擔保難問題。各級保險機構應結合家庭農場的特點,開發具有針對性的保險產品,積極為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提供各類保險服務等。
郭伊楠(2013)基于對家庭農場融資的逆向選擇風險考慮后提出,融資向家庭農場流轉,是一個全方位多側面的系統工程。在承包土地向家庭農場流轉過程中,面對農業自然災害風險、農產品的市場風險以及貸款信用風險,既需要全面構建農業中介服務體系、農業保險和統一授信制度,又需要直面融資過程的逆向選擇風險,通過完善數據庫建設及分類評級制度,切實消解家庭農場融資過程的逆向選擇傾向和偏差。
胡德(2014)、楊蕾等(2014)、喬宏等(2015)、曾平生(2016)從正規金融機構角度提出,政策性金融應重點發揮其對其他金融機構的積極誘導和示范功能,規避逆向選擇風險;商業性金融應建立農村資金回流機制,結合家庭農場金融需求特點和趨勢,進行金融業務戰略調整,引導商業性金融正確認識家庭農場的投資機會;合作金融應探索制訂與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貸款額度、貸款條件、放貸程序,鼓勵在家庭農場發展較好的地區設立更多農村網點,信貸權限下放等。
潘紅等(2016)認為傳統的信貸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P2P網絡借貸”所具有的便利性、靈活性、無抵押等特點,與家庭農場經營模式實現契合,能夠緩解家庭農場無抵押貸款和自有資金不足的問題,可以較大程度地滿足家庭農場的融資需求。
王亦明等(2016)提出“農業眾籌”的新融資模式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題。他們指出,農業眾籌提高信息透明度,進而打破融資雙方原有信息壁壘,有效地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相比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融資對家庭農場來說風險較低,相比傳統的銀行信貸模式,眾籌融資的門檻相對較低;農業眾籌平臺考察的主要是融資項目本身的可行性,而不是信貸主體的信用。
袁夢等(2017)提出,解決家庭農場融資難題,應設立家庭農場發展專項基金,為家庭農場大型農機具的購買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支持,要鼓勵和引導銀行、公司以及各類社會資本向家庭農場提供資金支持,同時為家庭農場制定合理的放貸程序和貸款條件,適當提高貸款金額上限,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周期。最后,提高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的數量和比例,同時優化財政支持結構,把有限的支農資金用到最能發揮效益的地方。
主要參考文獻:
[1]高橋五郎.日本農地制度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調查世界,2012(5).
[2]Berger.A.N,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M].1998.
[3]Thompson,Wyatt,Mishra,Ashok K.Dewbre,Joe et al.Farm Household Income andTransfer Efficiency:An Evaluation of United States Farm Program Pay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5).
[4]Robert A.Hoppe and David E.Banker.Structure and Finances of US Farms:FamilyFarm Report,2010.
[5]Tom Hertz.The effect of non-farmer income on investment in Bulgarian family farming[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40(2).
[6]Khandker S R,Pitt M M.The impact of group-based credit on poor households:an analysis of panel data from Bangladesh.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3.
[7]Paolo Sckokai,Daniele Moro.Modeling the impact of the CAP Single Far Payment on farm investment and output[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2009.
[8]Banerjeel.A.V.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Cooperativewith Theory and a Test[J].Quarterly of Economics,1979(3).
[9]Philip Strallan,Jamesp Weston.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 Wor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an Medium Enterprises[J].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 October,2004.
[10]Sarmistha Pal.Household sectoral choice and effective demand for rural credit in India[J].Applied Economics,2002.9(34).
[11]Calum G.Turvey,Rong Kong.Informal lending among friends and relatives:Can microcredit compete in rural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Vol.21(4).
[12]Kochar A.Does lack of access to formal credit constra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land tenancy market in Rural Indi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3).
[13]Hoff,K.Stiglitz,J.E.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theory practice,and policy[J].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4]Jane L.Glover.Capital usage in family farm businesses[J].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Management,2013.
[15]Jane L.Glover.Capital Usage in Adverse Situations:Applying Bourdieus Theory of Capital to Family Farm Businesses[J].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2010.
[16]Daniel E.May.Explaining Family Farm Run Businesses Capacity to Develop Dynamic Capabil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Economies Management (IJSEM),2013.
[17]S.DogIiotti,M.K.van Ittersum,W.A.H.Rossing.Influence of farm resource endowment on possibil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for vegetable farms in South Urugua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3).
[18]Andrea Zimmermann,Thomas Heckelei,Ignacio Perez Dominguez.Modelling farm structural changefor integrated ex-ante assessment:review of methods and determin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09(5).
[19]陳衛東.金融扶持家庭農場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基于荊州市首批121個家庭農場的調查[J].武漢金融,2013(9).
[20]吳婷婷,余波.家庭農場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12).
[21]程春麗.河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現狀與對策的實證分析——基于河南省十縣(市)的抽樣調查[J].改革與戰略,2015(10).
[22]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課題組.農業轉型背景下家庭農場的分析與判斷——基于四川省135個家庭農場的問卷調查[J].農村經濟,2015(12).
[23]冷秋平,樊帆,何蒲明.家庭農場融資問題:基于湖北省的調研[J].財會月刊,2015(8).
[24]張志鵬,李靜,馬永青.河北省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8).
[25]蘭勇,周孟亮,易朝輝.我國家庭農場金融支持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5(6).
[26]姜麗麗,仝愛華.家庭農場信貸需求及信貸約束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基于宿遷市宿城區306家家庭農場的調查[J].農村金融研究,2017(7).
[27]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調查統計處課題組,郭云喜.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變化帶來的融資渠道以及制度政策跟進[J].金融與經濟,2013(12).
[28]朱聰,李興騰,辛立秋.家庭農場發展中金融支持問題研究——基于山東省的個案解讀[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4(15).
[29]王亦明,高建立,呂露桃.信貸約束視角下的家庭農場融資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2).
[30]袁夢,易小燕,陳印軍,趙鯤,吳曉佳,楊霞,劉磊,王琦琪.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培育建議——基于農業部專項調查34.3萬個樣本數據[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6).
[31]李善民.家庭農場金融服務困境及其優化路徑——以廣西151戶家庭農場為例[J].南方金融,2014(5).
[32]胡德.金融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實踐與思考——源于湖北家庭農場樣本[J].武漢金融,2014(8).
[33]楊蕾,楊偉坤,張博.家庭農場融資困境與破解之道[J].銀行家,2014(9).
[34]呂惠明,朱宇軒.基于量表問卷分析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5(4).
[35]張正寶,欒香錄.我國家庭農場融資現狀及制約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2015(12).
[36]曾平生.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4).
[37]潘紅,張日新.網絡信貸為家庭農場融資點明新思路[J].人民論壇,2016(25).
[38]郭伊楠.家庭農場融資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13(3).
[39]王亦明,王粹月,馮利民.農業眾籌:破解家庭農場融資困境新模式[J].農村金融研究,2016(8).
[40]王建華,楊晨晨,徐玲玲.家庭農場發展的外部驅動、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基于蘇南363個家庭農場的現實考察[J].農村經濟,2016(3).
[41]胡擁軍.家庭農場融資產品供需的比較分析及現實制約——以湖北省咸寧市為例[J].武漢金融,2013(10).
[42]岳正華,楊建利.我國發展家庭農場的現狀和問題及政策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4).
[43]樓棟,孔祥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維發展形式和現實觀照[J].改革,2013(2).
[44]喬宏,霍東樂,段麗娜.家庭農場金融支持體系構建[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