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嫉妒心是指一個人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某方面(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等)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復雜情緒狀態。嫉妒心幾乎人人都有,因人而異,程度不同。對于當今的高中生來說,面對緊張的學業和升學的壓力,嫉妒心往往表現得突出、偏激。嫉妒之火如果不能轉化和自我調節,會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作為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及時引導學生盡快熄滅心中的“嫉妒之火”,學會自我控制與調節,把“嫉妒之火”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與其他同學形成你追我趕的局面,大家共同進步才是正確的選擇。
關鍵詞:嫉妒心;高中生;引導
小A同學活潑可愛,學習上刻苦上進、盡心盡力,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在班上前幾名,給班上每個任課教師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可是,最近我注意到,只要看到有同學在某方面超過了她,她總會尋找機會挑剔別人的毛病,或在言語上冷嘲熱諷,或用憤怒的目光看著超過她的人。
期中考結束后,我要求每個同學都寫總結,并特別留心了小A的總結。她在總結中寫道:自上學以來,我一直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師眼里的好學生,有著多年當班干的經歷和優良的學習成績,讓我覺得自己是信心百倍的。沒想到,一到這個班,好多同學比我強,比我能干,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恨死那些超過我的同學,是他們搶走了我在班上的位置、班主任心目中的位置,我恨死了他們!我該怎么辦?看完她的總結,我心里有數了,是嫉妒心在作怪!
學生小A的嫉妒心理主要表現在:具有明顯的攻擊性,在和同學比較時,看不到對方的優點、長處,而總是挑剔對方的毛病,甚至不惜顛倒黑白。小A的嫉妒心理還表現在:具有不斷發展的發泄性。她看不得別人的優點,別人比她強。在言語上冷嘲熱諷別人的進步,在行為上冷漠、疏遠比自己優秀的人,以發泄心里的嫉妒。伴隨而來的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讓自己滑向更加痛苦的深淵。
嫉妒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在特定的條件下便以各種消極的情緒、情感和有害的行為表現出來,并外化為種種邪惡的力量,造成一些無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
有研究表明,嫉妒心理經正確的引導,加上自我調節與有效的控制,可以把沉重的心理負擔轉化形成強大的奮斗動力,變羨慕嫉妒恨為奮起直追,勇敢地接受現實,汲取他人的長處,揚長避短,用實際行動去縮小和趕超對方的優勢,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
一天,我找個機會給小A談心,先不批評她,聊一聊學習和家庭情況,免得引起她的反感。然后引經據典,分析典型的歷史人物事例,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龐涓與孫臏同學兵法,龐涓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能,用砍去兩腿的酷刑加害于孫臏,最后死于亂箭之下,為天下人恥笑。三國時期,周瑜與諸葛亮同為軍事奇才,一個是軍事戰略家,胸懷天下,一個是軍事指揮家,勇冠三軍,各有所長,但是周瑜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在“賠了夫人又折兵”后,哀嘆“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吐血而亡,可悲可嘆!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嫉妒心過分滋長帶來的嚴重危害,意識到嫉妒心的可怕,明確告訴學生,嫉妒真是一種不健康的、卑劣的、可恥的心態,如任其發展,輕則出現心情煩悶、神經衰弱、失眠;重則產生消極的、破壞性的影響,使人的心理失衡、變態或出現暴力行為,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比如《將相和》的廉頗與藺相如,消除嫉妒心后自己和國家帶來的極大好處。分析了這么多歷史人物的結局,最終的目的是要從根本上化解小A的嫉妒心理,人追求完美,積極進取,勇于趕超,這種精神是可取的,但如果看到自己的同學或者身邊的人取得了成就,就以為別人超越了自己,對自己形成了威脅,損害了自己的地位,這是不對的。一個人的成功不僅是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別人的幫助,榮譽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們給予他贊美、榮譽,并沒有損害到自己。你有你的榮光,他有他的精彩。你的努力不也超過了很多人嗎?將心比心,難道讓其他同學都嫉妒你,怨恨你嗎?世界上那么多大科學家如牛頓、愛迪生等,都是你一輩子的無法超越的,難道你不活了嗎?隨著談話的深入,小A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她坦誠地剖析,認識到自己嫉妒別人是一種損人害己的有害情感,她的眼淚不自覺地流下來了,我卻笑了。
半個學期過去了,通過老師和同學真誠的幫助、耐心的引導、和風細雨般的滲透,慢慢地小A開始變了,課堂上能積極發言,情緒很高,精神飽滿。課后能和同學們和睦相處,恢復了以往天真的笑臉。問題最終得以解決,這對于我無疑是莫大的鼓舞,從中我感受到了一種身為人師的快樂。
當學生們有了缺點、錯誤時,不管是嫉妒心也好或者其他的問題,都不要捂著蓋著,而要適時而又及時指出,促其改正;當他們遇到挫折時,要及時與他們交流思想,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及時擺脫各種心理困擾,輕裝前行。當初學生小A對同學產生了嫉妒心,如果不是適時指出,她可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棵優秀的樹苗有可能就毀掉了。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學生可能產生的嫉妒心等心理問題,不護短,真誠相待,打開心結,再嚴格要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真正成為一個身體健康心理健全的人,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維尼老師(胡春光).內心的重建[M].天地出版社,2018(3).
[2]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美].發展心理學 [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6).
[3]王國榮.學生心理問題突破性[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8).
作者簡介:張立新,江蘇省鎮江市,鎮江市丹徒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