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煉 巫廷春 許滔
【摘要】房顫具有高致殘率、致死率,嚴重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文中提出心陽虧虛、虛陽浮越于外是本病發生的重要機理,應用溫潛法治療取得療效,為該病臨床康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溫潛法,陣發性房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08.23..02
心房顫動(房顫)是常見的心律失常疾病,最嚴重并發癥是缺血性卒中,增加中風、癡呆、心衰以及死亡風險,在我國目前患病率約為0.77%,目前約有800萬房顫患者[1]。孫志新[2]等基于中醫傳承平臺通過對現代中醫藥治療心悸的處方用藥分析得出溫熱藥較寒涼藥物使用頻繁,其中以溫鎮心陽、養心安神之藥居多,常用藥對中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核心組方?;诖?,筆者在臨床實踐中認為心悸患者的治療與溫潛密切相關。
1 陣發性房顫的病因病機
陣發性房顫屬于祖國醫學“心悸”范疇,《證治準繩·驚悸恐》曰:“心悸之由,不越二種,一者虛也…氣虛者由陽氣內虛,心下空虛,火氣內動而為悸也”。我們在臨床上常見陣發性房顫患者病機為本虛標實,以虛為主,病位在心,涉及腎,由于心陽虧虛,腎真陽虛衰,虛陽浮越于外而致心悸不寧、失眠等。筆者認為心陽虧虛、虛陽浮越于外是心悸發生的重要病機,如《景岳全書》“心本乎腎,所以上不寧者,無不由乎下”。
2 應用舉例
黃某,女,64歲,2016年12月24日因陣發性心悸不寧2月就診?;颊?月前勞累后出現心悸不寧,氣促,時發時止,勞累或者情緒波動時明顯,每天發作2~3次,每次持續時間在1分鐘~20分鐘不等,發作時有心前區憋悶不適,臥床休息后可緩解??淘\:心悸氣短,全身乏力,四肢不溫,精神納眠差,小便可,大便偏溏。舌質暗紅,苔少,脈沉澀。24小時動態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律,頻發性房性早搏,陣發性房顫,房顫時最快心室率156次/分。否認冠心病、高血壓。中醫診斷:心悸病、心陽虧虛證,西醫診斷:心律失常,陣發性房顫。治以溫補心陽,兼重鎮安神定悸為法,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減,處方:生龍骨
25 g,生牡蠣25 g,制附子6 g,生磁石20 g,(以上四味先煎),桂枝12 g,炙甘草10 g,白芍12 g,甘松6 g,黃芪
15 g,北沙參15 g,石菖蒲15 g。七劑,日一劑,水煎服,飯后服,囑患者調理情志,注意休息。一周后復診述心悸發作4次,持續時間10分鐘左右,精神睡眠好轉,仍全身乏力,于上方中改黃芪為20 g,柴胡10 g,煎服法同前。2017年1月7日三診:患者述諸癥減輕,于上方中去北沙參,加茯苓20 g,通草20 g,煎服法同前。2周后門診復診,患者述心悸氣短、全身乏力已無。囑患者門診隨診,保持心情愉快,注意休息。隨診至今無復發。
按語:本例患者由于勞累,年老陽氣漸衰,心陽不足以溫通心脈,故心悸不寧;陽虛不能化氣,陽氣推動之力減弱,故氣短、全身乏力;陽虛不能濡養四肢,可見四肢不溫。方中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陽,溫復心陽,附子得龍骨、牡蠣、磁石等重鎮之藥而溫固下元,使虛浮之火歸根,安神止煩;以白芍、北沙參酸甘化陰取“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甘松理氣調心。諸藥相伍,溫補相兼,重鎮兼攝斂,浮陽歸位,心陽得溫,共奏溫通心陽、安神寧悸之功。
3 討 論
溫潛法經過歷代醫家實踐與總結,上溯醫圣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第118條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用于治療“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于溫陽藥中加重鎮安神之品,可謂開溫潛先河。清·鄭欽安創潛陽丹是溫潛法的代表方,與封髓丹配合體現“引火歸原,導龍入?!?。明確提出“溫潛”之名的是近代滬上名醫祝味菊老先生,用附子與磁石相伍,附子與磁石之間相輔相成。在臨床應用中,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中桂枝合甘草辛甘化陽,溫復心陽,龍骨合牡蠣重鎮安神以收斂虛浮之心神,君臣之間共溫陽定悸,其在抗心律失常具有可靠的中西醫理論依據[3]。中醫藥在房顫患者的治療中目前已經取得一定療效,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將會是主要治療方向。
參考文獻
[1] Hu D,Sun Y.Epidemiology,risk factors for stroke,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China[J].J Am Coll Cardiol,2008,52(10):865-868.
[2] 孫志新,張盼盼,高武霖,戴國華.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現代中醫藥治療心悸的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02):385-389.
[3] 陳育群,張鵬飛,黃政德.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心律失常療效及安全性的系統評價[J].中醫藥導報,2018,24(10):113-116+120.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