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學生初次接觸歷史,加之歷史課程本身給學生一種枯燥感,所以學生覺得學歷史很難。但歷史故事卻充滿著趣味性,能夠激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適當地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以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效率。本文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給歷史教師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歷史故事;初中;歷史教學;運用
一、 引言
歷史課程為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課程,由于學生本身的個體差異,對歷史的學習會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有些學生還認為學習歷史課很枯燥乏味,一些歷史課內容難以理解,更不容易記住,因此對學習歷史的興趣不高。還由于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對歷史內容進行講解,難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時間一久學生對學習歷史更加失去信心。但實際上,很多初中生對于歷史課存在著很強的好奇心理,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與現實距離很遠,那只不過是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甚至還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其實,每一個歷史事件都包含著一個或者幾個歷史故事,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把歷史事件的過程具體而生動地描述出來,就會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能增加歷史課的趣味性,使一些比較抽象、復雜的歷史概念變得生動、具體、清晰,更容易讓初中生理解和記憶。通過運用講故事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完成課堂教學,同時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 選擇歷史故事的原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果想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教學,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整體教學質量的目的,就要在教學中選擇適當的歷史故事。具有真實性、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歷史故事為課堂教學最佳的歷史故事,這也是運用歷史故事進行課堂教學的原則。
1. 真實性。在進行課堂教學中,首先應遵循的原則就是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如果在課堂教學中,所講的歷史故事與史料記載的不相符,在學生今后的學習中一旦了解到,不僅對學生的情緒有一定的影響,也會影響到教師的形象,從而在學生的心目中埋下陰影,對今后的學習成長很不利。因此教師在運用歷史故事教學中,所選擇的故事一定要與歷史史實相符,不能為了活躍氣氛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任意虛構,但在不違背歷史史實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適當的想象和推測。
2. 針對性。所謂針對性就是所選擇的歷史故事要與本節課所講的內容相關,由歷史故事引入課堂教學內容,故事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時,歷史故事要與教學目標相符,要能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正確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情感態度。
3. 趣味性。運用歷史故事教學,就是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要達到這一目的,所選擇的歷史故事就必須有足夠的趣味性,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或活潑生動,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另外所選擇的歷史故事還要具有新鮮感,是學生平時沒有聽過的,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三、 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 選擇有懸念的歷史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新課開始時,制造懸念引起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新課一開始就很枯燥無味,那么學生就不會把注意力投入到課堂上來,使課堂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所以,一堂課開始時吸引住學生是整節課順利進行的良好基礎。比如在教《伐無道,誅暴秦》這一節課,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先運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一段秦始皇是如何“掃六合、一統天下”,這樣的故事會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然后設置懸念,讓學生產生疑問,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便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努力地尋找著答案,由此也使學生專心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跟隨著教師的思維,完成新課程的學習,并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2. 加強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的銜接性
初中生一般處于青春期,在對待問題方面比較感性,如果只是講解理論知識,對初中生來說就比較難理解,甚至會產生厭煩心理。所以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就能改變這一現狀,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講解,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時,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加強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的銜接性。例如,在講解《洋務運動》時,對于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學生在理解方面比較困難,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講述有關鄧世昌的故事,并結合其經歷與教材背景相融合,從而分析破產的原因,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3. 運用歷史小故事解決教學難點
在歷史課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讓初中生一時難以理解,這些內容也成為歷史教學中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一些歷史小故事,可以將這些概念變得具體化、清晰化,容易讓學生理解并消化。比如“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個概念,如果教師單憑字面上的講解,學生很難理解,也不容易記憶。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結合這個概念選擇一些能夠反映這種社會狀況的歷史小故事或事例,以便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具體的畫面。教師可以講當時的歷史時期,我國的部分沿海地區是被外國人占據著的,這種社會狀態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這樣講解學生就會清楚這一概念的內涵了,課堂的難點被化解開,也加深了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在教授文化史課程時,教師可以把一些文化名人的歷史小故事搬到課堂上來,把有些枯燥的文化史變成生動有趣活潑的文化名人故事小課堂,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四、 結語
總之,將生動有趣恰當的歷史故事穿插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能夠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增加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初中歷史課堂有效的教學方法,它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教學,使其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伊勝廣.淺議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68.
[2]祝冬梅.探究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J].漢字文化,2017(21):44-45.
[3]孟會彩.淺析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J].才智,2017(23):116.
作者簡介:郭瑞平,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