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工作,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帶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為了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性和科學性向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對策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使網絡深入人們的各項日常生活中,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挑戰。因此,在“互聯網+”這一大背景下,桎梏于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的做法顯然已不合時宜。因此,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時代的相切點,探索構建“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模式和方法,以利用好互聯網的積極作用開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成為必然之舉。
一、 “互聯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產生的機遇與挑戰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良好的發展機遇
首先,網絡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和信息資源。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來了解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學相關的最前沿和最新的學術成果和動態,借助互聯網來學習眾多教育家、知名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等,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都大有幫助。其次,互聯網信息傳播快速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互聯網這一速度優勢,及時掌握最新時事和動態,以便使教學內容緊貼社會現實來開展教學工作。同時,教師也能在課后快速得到教學的反饋信息,并及時進行分析、解決當前問題。最后,互聯網所提供的互動空間,能讓教師和學生在這個空間里實現實時溝通、充分交流,信息反饋及時準確,大大地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實效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
作為交流與共享信息的平臺,互聯網除了可以向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的資料之外,還不乏有很多垃圾信息,大學生的思想易被其中的不良信息所影響,對其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產生錯誤引導。網絡所創造出的虛擬空間,在為師生交流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部分大學生沉迷于虛擬世界的交流中無法自拔。一些學生甚至自我封閉,在現實生活中疏遠教師和同學,直至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問題。同時,互聯網中行為所具有的隨意性與隱蔽性,淡化了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意識,降低了其責任和擔當意識,加之法律的監控與制約作用在此無法得到有效彰顯,使部分大學生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
二、 “互聯網+”時代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和方法
(一) 更新觀念并構建長效機制
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及時了解和收集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學習的具體情況,從他們的日常交往、談話內容、在線學習等,了解其思想動態并做好數據分析工作。更新觀念,改變傳統“教師說學生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掌握學生在各方面的需求,了解他們喜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斷地改進,積累經驗,構建新時期適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效機制。
(二)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團隊建設
師資團隊建設,要求教師既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相應的技能技巧,還要充分了解與把握互聯網技術,這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的一項重要內容。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始終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突出思想道德素質建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負責任地引導大學生思想品德建設,使大學生擁有優良的思品。培養優秀的師資團隊時,相應的管理部門可以不定時地開展師資團隊培訓活動,設立培訓班,增強教師技能。定期為教師團隊進行充電,豐富知識儲備,培養他們的創新性思維以及正確操作電子設備與網絡媒體的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優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團隊。
(三) 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采用啟發法、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發揮微課、視頻、慕課的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創新。利用音樂、圖片、美文、視頻等教學資源,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需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及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開辟有關專題和專項專欄,整合互聯網有效資源,在欄目中增設可互動內容,提高欄目設計的美感,增加網絡平臺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互聯網資源更好地服務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此外,還可以嘗試進行網絡教學,網上授課,互動交流等。
(四) 建設思想政治網絡教育平臺
增加資金投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交流和學習平臺。重視微課、視頻、慕課的應用,方便學生在線學習。微信、微博、QQ等平臺擁有實時性和互動性的特點,能夠有效延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陣地,大學生碎片時間得以有效利用。高校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建設思想政治多媒體教學平臺,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除此之外,高校也應加大互聯網技術和網絡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如緊貼社會熱點開展主題教育,在重大節日或紀念日中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最新思想理念,組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研討會等,師生進行面對面的學習,交流心得體會,課堂上開展一些思想政治交流和討論活動,線上教育和線下活動結合并行。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互聯網+”進行深度融合,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才能更加有效和人性化地培養中華民族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付小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創新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7).
[2] 李曉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有效路徑選[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2).
[3] 楊洋.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統計與管理,2011(1).
作者簡介:
范蕓霞,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