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寧??
摘 要:高校是一個為祖國建設和發展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在莘莘學子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必須要經受得起思政教育的考驗,這樣才能夠在職場環境中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關系。本文就結合實際情況對高校輔導員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進行簡析。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心理學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校作為貫徹、落實這一思想的“橋頭堡”,必須秉承嚴謹務實的態度來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特別是高等教育工作進行全面改革與創新之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措施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逐步淘汰了之前傳統的思政教育“說教式”形式之后,針對社會層面中發生的一些問題,高校思政教育已經從理論型向務實型、可持續型轉型。
高校的輔導員作為高校師生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性人物,雖然在整個的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并不是十分的搶眼,但是無論是對于老師的教學還是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目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大部分內容都基本上由高校思政老師來完成。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時期,特別是當社會存在轉型的關鍵時間節點上,對于國家現行體系的研究往往是高校學生們極為關注的問題,畢竟其中很多信息有可能直接關系到學生職場、人生的未來發展。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明確其世界觀是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旨思想,全面分析學生的思想情緒變化,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個人行為價值體系是目前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過程中比較核心的工作內容。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困難
雖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對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聯關系較大,但是筆者對部分學校輔導員開展的思政教育工作進行調研之后發現,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確存在著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其一,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學生對于價值觀體系形成錯誤認識。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在有效使用上的確存在著一些沖突,特別是在我國東西部發展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的確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而對于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的學生而言,這種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有可能直接導致其對自身價值體系認識形成錯誤的觀點。導致輔導員在進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時候,這些學生往往借此產生錯誤甚至是極端扭曲的思想。
其二,思政教育措施落后,導致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較強抵觸情緒。思政教育工作是極為講求時效性的,因為其情緒波動和變化往往是極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和環境影響的,尤其是針對這些高校學生來說,雖然身體發育已經是成年人了,但是其心智發育,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仍然需要培養。時效性較差的思政教育措施在內容上無疑對于他們來說是落后的,習慣于接受動態信息的學生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產生抵觸情緒就能夠理解了。
三、 高校輔導員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梳理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從表面上來看是屬于外部客觀因素影響所致,但是其本質上是因為高校的思政教育體系沒有基于高校輔導員的意識形態上加以完善所致。考慮到思政教育工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達到預期目標的,其存在的問題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解決,因此必須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堅持循序漸進的態度來扭轉目前的局面。
一是,借助“社會比較理論”來引導學生逐步正確營造價值觀體系。因為在社會比較理論中強調,人們首先會尋求客觀的、非社會的評判標準,如財富。接著,在客觀的評判標準不可得的情況下,人們就回去尋求主觀的、社會的評判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同在社會中的其他人。這些信息與內容的核心就是在于認為,人作為一個有型的單一個體,在社會廣域層面發生變化的時候,其應當首先以自身為坐標建立對比基數,然后在個人行為軌跡發生變化的過程中,讓自己與自己的參數進行對比,從中找出自己的發展和前行優勢。這與社會大環境中的變化關聯性并不大,特別是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對其根本不會有明顯的影響,這樣就能夠逐步地讓學生對自我價值有客觀、公正的認識。高校輔導員在學生的生活范疇中往往與其接觸較多,將這種理論運用在生活環境中,淡化思政教育教學的主觀影響,其效果更為明顯。中國地質大學在這方面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學校所有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之前,都極為明確地先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為學生建立獨立的信息檔案,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明確地抓住目標。
二是,借助“誘導服從理論”來引導學生逐步正確認識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措施。在教育領域,制造和消除認知失調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導服從研究告訴我們,外在激勵和內在動力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外部激勵很大,那么行為主體在外部激勵消失后會喪失繼續做這件事情的積極性。信息的時效性的確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影響因素,但是絕非唯一性因素,高校輔導員借助互聯網平臺,在一個更為開放的環境中,一邊幫助學生了解信息的發展關聯性,一邊從信息的深度上入手,分析這些信息背后的社會性問題,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對社會的錯誤認識,尤其是消除對社會關系的片面性解讀。中國傳媒大學的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時候完全堅持了這種理論,借助傳媒大學的信息資源優勢,對于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問題,深挖其思想根源,探討信息背后的問題,其中也不必刻意回避學生的一些偏激思想,讓學生在完整地了解事情始末之后,讓其自行感悟,效果才是最佳的。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校學生是祖國發展和建設的中流砥柱,學生的思政工作教育事關重大,輔導員必須高度重視。這樣才是高校輔導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準體現。
參考文獻:
[1] 童燕.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及提升建議研究[J].好家長,2016(21).
[2] 孫野.獨立學院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實效性研究[J].雪蓮,2015(18).
作者簡介:
李宇寧,陜西省西安市,西京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