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生活。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有利于學生以后美好地生活。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必須要重視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美術作為一門副科并沒有其他知識性學科受重視。而且也不像其他科目那樣,有嚴格的考試。所以,要想做到重視美術教學,首先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本文主要論述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
一、 引言
生活中處處存在美,如果想要發現這些美必須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因此,在小學階段教師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美術是最適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科目。美術是一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生活的一門課程。學生學習美術,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而且還可以讓學生以后的生活更加地豐富多彩。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美術作為副科并沒有其他主要學科受重視。而且美術也沒有嚴格的考試,成績也不會算入總分里,這就更加降低教育者對美術的重視度。因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會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那么,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該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二、 為學生選擇繪畫水平較高的作品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為學生選擇一些繪畫水平比較高的作品,引導學生學會賞析美,培養對美的感知,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選擇繪畫作品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要符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原則。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關注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學會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需要學會的其他能力也要加以關注。所以,教師在選擇繪畫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美術教學目標和內容。其次,要符合學生理解能力的原則。優秀的繪畫作品有很多,但是并不是每一幅都適合小學生看。其中有些作品的內容成人理解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更何況是小學生。所以,教師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必須要從學生的年齡階段和理解能力出發,為學生選擇合適的作品,進而達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最后,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所以,這也就是讓教師在選擇繪畫作品的時候要先從簡單的選擇起,隨著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增長再逐漸加深作品的難度,這樣學生的審美才會不斷地提高。
三、 營造輕松活潑的美術課堂氛圍
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美的看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不同的人,審美眼光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美的看法,在了解學生的看法之后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來實現這一目標。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發言權,讓學生先知道他們是有機會發表自己言論的。然后,教師還要逐步引導學生進行發言。教師可以采取小組積分獎勵制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讓學生在獎勵的激勵下主動發言。并且,教師在美術課堂上盡量以和藹可親的教姿示人,這樣會緩解學生準備發言時的緊張心理,促使學生發言。另外,教師在聽取學生發言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打斷學生或者是直接否定學生的言論,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降低學生發言的次數。教師可以在學生講完之后,再進行相關的引導,完善學生的審美眼光,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明確學生審美眼光也是不盡相同的概念,審美能力并不代表審美眼光,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不能把教師定義的美的概念強加給學生。
四、 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師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生活中處處存在美,關鍵在于有沒有善于發現美的心靈和眼睛。如果具備了發現美的心靈和眼睛,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也會得到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帶領學生到課外寫生,讓學生在感受自然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為了學生的安全,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一角或者是學校附近的公園。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進行觀察,再拋出問題“風景美不美”,然后引導學生說出他們看到的風景美在哪里。在學生講述美在哪里的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其實也在逐漸地提高。另外,除了美術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把美術教學延伸到課外。在每次課程結束后,為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讓學生畫出這星期里看到的最美的風景。風景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自然風光。在這一過程中,其實也讓學生明白了美的不僅可以是風景,人也可以是美的。教師在下次美術課之前,要及時把學生的作業收上來批閱,從而保證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審美能力也在每次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無形地提高。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首先可以為學生選擇一些比較優秀的繪畫作品,先引導學生欣賞美,培養對美的感知。教師在選擇作品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教學目標和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理解能力、教學的循序漸進,從而為學生選擇適合的作品。其次,教師要營造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此氛圍下敢于積極發表自己對美的看法。教師可以通過給予學生充分的發言權、小組積分獎勵制、以和藹可親的教學姿態教學等內容來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保證學生積極發言的同時給予學生及時的引導,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審美能力不代表審美眼光,教師不能統一學生對美的定義。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以此來持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同時教會了學生要學會觀察生活。
參考文獻:
[1]朱艷.融入藝術,陶冶情操——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6.
[2]林寧.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小學生審美心理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6.
[3]韓淑芳.提高小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廣西教育,2014.
作者簡介:
姚海燕,江蘇省宿遷市,宿遷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