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興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語言理解能力的重要環節。對于如何提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這個課題,文章總結了一些常見的現狀,指出了應遵循的原則,并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最后作出總結。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現狀
1.學生的閱讀學習較為被動
有時候,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功利性較強,把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視為最優先選項。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以講解為主,對生字、新詞、新句型投入了大量精力,確保學生在考試時不出錯。如此一來,學生就被置于被動地位,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留給學生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少,與文章本身的聯系脫節,導致學生無法有效地鍛煉思維能力與文字素養。
2.注重語言的工具性而輕視其人文性
前文提到,由于教學的功利性,很多教師往往把閱讀教學等同于閱讀訓練,重視字詞句方面而忽視課文的思想內涵。這種重視語言的工具性、輕視其人文性的做法偏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從結果來看,它弱化了文字的感染力,降低了人文熏陶效果,不利于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3.個性化閱讀欠缺
由于語文閱讀課是由教師主導的,學生忙于應對教師的基礎知識講解與提出的問題,很少得到自主閱讀的機會。如此功利化的閱讀,使得學生失去了自主性,把找到問題的答案作為最優先選項,而自己的理解、自己獨特的感受往往被擱置一旁。教師一人包辦了問題與答案,學生永遠只能被牽著鼻子走,導致個性化的閱讀、個人色彩的理解嚴重欠缺。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原則
第一,因材施教原則。閱讀教學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準,尊重個體的差異性。第二,循序漸進原則。小學階段的學生智力處于快速增長期,而且個體間的差異較大,我們必須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由形象到抽象的順序,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階段,選取合適的閱讀教學方法。第三,以人為本原則。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這就要求教師以平等的姿態來對待學生,給學生充分的尊重與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主性。
三、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方法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轉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育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進行個性化閱讀,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解。例如,在課文《山中訪友》的教學前,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并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去爬山,尋找作者描寫的景和物,將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聯系起來。這種將閱讀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更加容易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經過了思考和體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候,已經對文本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有關山中景物的圖片或視頻,喚起學生爬山的記憶,那么學生將帶著美好的回憶進行閱讀學習,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
在低年級階段,我們只需鼓勵學生靜靜地把一篇課文或一本書讀完,之后,在頭腦里回顧一下主要內容。等到學生逐漸具備了獨立閱讀的能力之后,就可以給他們灌輸“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思想了。對于課文,可以圈出生詞、勾出讀不懂的語句、劃出好詞好句等等;對于課外讀物,可以鼓勵學生及時做好讀書筆記,摘抄精彩的句段,在閑暇時拿出來朗讀;在閱讀課的時候,鼓勵孩子們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
3.合理運用多媒體
以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為例,第一步,創設情境,為閱讀課堂教學做準備。教師根據教材文本內容與學生的預習情況,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環境,將與恐龍有關的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教學資源整合,給學生直觀的體驗,加強學生的代入感。教師可以就圖片或視頻內容向學生提問,比如“當你們看到圖片時想到了什么?”在學生進行聯想的過程中, 教師可以繼續進行引導, 告訴他們如果仔細閱讀了課文, 將會獲得更加有趣的知識。
第二步,初步閱讀,掌握字詞與文章大意。教師利用交互式課件、電子詞典等軟件,并結合微課資源,幫助學生進行快速閱讀,掌握新的基礎知識,突出重點字詞、重點語句,并對文章內容進行初步理解。之后,教師布置對應的小練習,進行及時檢測。
第三步,深入閱讀,強化情感體悟。在解決了字詞句的問題,并對文章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又進入了深入閱讀環節。由教師提供相應的微課資源、播放朗讀視頻,對閱讀材料進行情感升華,幫助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對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文本中所包含的寫作技巧與表現手法進行重點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發散性思維,并利用作品創作工具,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閱讀成果的平臺。
4.營造優良的讀書氛圍
(1)物理環境的塑造。在教室設立圖書角,在家里劃一個書房,這是給孩子讀書的最低配置。小學階段的孩子畢竟頑皮,在嘈雜的環境中很難做到心無旁騖。因此,必須為他們創造一個專門閱讀的空間,一旦身處其中,就能立刻進入閱讀狀態,保證高效率。
(2)人文環境的塑造。比起被動服從,孩子們的天性更愿意接受主動跟隨。因此,教師和家長的以身作則至關重要。在班級的圖書角里,大部分可以放置兒童讀物,小部分放教師自己的讀物。在閱讀課上,教師自己先津津有味地讀起來,讀到傳神處,可以毫不掩飾地微笑、點頭,將閱讀的樂趣毫無保留地展示給孩子們。潛移默化中,孩子們自然也會有樣學樣,從書柜中挑出喜歡的書,一本正經地讀起來。同樣地,在家中書房的書柜上,也放上家長們的讀物,從“你給我看書去”變成“我們一起看書吧”。
5.注重課內外閱讀的銜接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我們需要采取新的教學模式,來實現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有效銜接。
第一類:讀物介紹課。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和認知能力,選取與教材中課文有關的閱讀材料,向學生推薦。比如,課文節選部分的原著、課文作者的其他作品、與課文相同體裁的其他作品等,作為課堂內容的拓展延伸。
第二類:閱讀欣賞課。教師需要拋棄閱讀教學的功利性目標,字詞、句型這類工具性知識不再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將文章的“美點”,即人文熏陶效用和文字感染力作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養成初步的語言審美習慣與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第三類:成果展示課。學生在進行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過程中所做的讀書筆記與讀書心得,可以單獨拿出課時來進行集中展示,鼓勵學生之間進行經驗分享與好書推薦,實現共同提高。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建設良好的讀書氛圍、注重課內外閱讀的銜接,切實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張麗艷.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技巧的練習[J].新課程(上旬刊),2016(12).
[2]曲曉明.探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中華少年,2016(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