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宗戴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及素質教育的實施,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發展及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旨在引導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及思考空間。為了分析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措施及途徑,文章作者針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培養
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關系通常被看作主體—客體的關系及一般的主次關系,教師一般處于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及知識權威地位,學生屬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管理及灌輸知識的對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使得學生的地位邊緣化,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視及培養。本研究首先針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繼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學生主體性的途徑及措施。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由于傳統應試教育體系的影響,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上保持著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教師主要針對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學生缺乏足夠、獨立思考的空間及時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加上小學生年齡、個性特點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得學生在被動學習過程中處于注意力不集中及極易分散注意力的狀態,導致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較低及學生主動性不強。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措施及途徑
1.營造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地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教學主體性的培養及發展,教師應在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及學習問題的基礎上利用互動性的信息實施相應的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互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及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數學自主學習意識。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突出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營造一個和諧、寬松及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人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及空間,培養學生們的發散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及解答問題,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思維及綜合實力。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信心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及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及理解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們良好的自信心,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意識及學習興趣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一點點進步給予表揚及鼓勵,及時溫柔地糾正學生的學習錯誤,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科學的方向思考及發展,提高學生們的自信心。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創設游戲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信心。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在學習過程中希望得到教師的肯定、鼓勵及贊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小學生的這種思想及性格特點,順應學生的心理特征,以積極鼓勵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思考,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屬于一門較為靈活的科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同一個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散思維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敏銳的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及空間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及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學習意識。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新課程改革相關標準及教學目標,立足于小學生年齡、性格及學習需求等基礎,營造相應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等途徑,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學習主體性的形成。
參考文獻:
[1]周 英.在數學教學中應怎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中國教師,2009(S1).
[2]宋彥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主體性的思考[J].都市家教月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