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人
摘 要:在小學教學階段,數學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重點教學科目。但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因素,小學數學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邏輯思維與創造能力有著高度關聯性,人的創造能力直接來源于邏輯思維的水平。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文章詳細分析了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邏輯思維;教學模式
邏輯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育階段的重要能力之一,其主要是培養學生借助嚴密的邏輯思維對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從而保障判斷結果更加可靠和正確。對此,探討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顯著教育價值。
一、構建思維導圖,建立知識框架
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相關的數學應用能力,這樣的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后續的成長與學習能力[1]。在當代教學理念當中,許多教師都會嘗試性地帶領學生構建思維導圖,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實現對知識框架的建設與豐富,強化細節方面的學習效果。借助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在教學當中實現承上啟下的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此同時,在框架建設完成之后,學生也可以自主性地加入知識學習當中,這一種教學方式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得到顯著性的培養與提升,從而實現邏輯思維能力的成長。
例如,“除法”在小學教材中是加減乘之后的教學內容,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衍生出加減乘的相關內容,并以“加、減、乘、除”四個內容作為基礎算法構建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假設過程中,該教師需要有目的性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尤其是對之前所學的三種計算方式的計算技巧、原則等進行回顧,加深記憶,然后借助對比邏輯分析的方式促使學生意識到不同計算方式的差異以及原則問題,借助思維導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二、借助語言邏輯,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普遍是以“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在這一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并沒有構建相應的邏輯思維能力,更無法借助語言的方式表現自身的邏輯思維。實際上,邏輯思維能力的組成部分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語言邏輯思維。
例如,在“相遇問題”的教學過程中,相遇的問題主要是以速度、時間作為線索以相乘的方式求解。學生在平常學習中需要對問題進行閱讀,在了解題意的基礎上才可以正確解題。但是,在實踐教學中經常出現題目理解錯誤的現象,尤其是在未明確方向時,學生默認為兩個主體會相向而行,從而導致解題錯誤。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保障解題的正確性。
三、科學應用道具,強化邏輯培養效果
邏輯思維能力的本質在于抽象思維的一種側面性的表現,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習能力等因素來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知識內容的理解本身存在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便習慣性借助傳統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在被動環境下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學習的熱情、效果都比較差[2]。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解“加減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當中的案例進行教學。如在課堂當中模擬開展各種“買賣”活動,讓學生分別充當相應的買家和賣家,通過交易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用以生活能力為學習目標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同時也可以間接地培養學生在生活當中的數學應用能力,確保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另外,這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形成更加嚴謹的邏輯思維習慣。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同時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邏輯思維訓練,借助基礎教學、猜想思維培養以及邏輯思維培養等多種途徑,提高學生對小學數學知識點的理解與感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地轉變教學理念,靈活地應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真正實現提高教學效率、優化學習質量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德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14(6):55-57.
[2]張水金.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評《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