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王玨
摘 要:肢體語言教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身體的律動來傳遞信息的一種教學方式,將其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傳達感情和音樂信息,進而有效地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文章對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對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音樂;肢體語言;積極作用
一、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1.有效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并且身心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如果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采取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難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但是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可以在聽覺和視覺上引起學生的共鳴,并且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表現教學內容中的音調的高低變化以及節奏的快慢[1]。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和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這樣更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2.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同的音樂內容所表現的情感是不一樣的,但是這些情感都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現出來,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適當地應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可以更好地將音樂作品中的內容和情感表現出來,這樣就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理解,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
3.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就是看學生通過音樂學習能否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這也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教學和其他的傳統學科不同,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都會不同,因此,他們在肢體語言上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肢體語言,進而有效地提升他們的音樂創造力。
二、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讓學生從被動聆聽到主動感受
在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主要表現為舞蹈和律動,肢體語言能夠以最直接、最強烈和最單純的形式表現出音樂的感情和律動的規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是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利用身體動作來配合音樂的律動,音樂的律動又可以調整身體的動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中的節奏感和旋律感,讓學生從原來的被動聆聽變成主動感受。比如,在對《青年舞曲》這一音樂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歡快的舞蹈來進行導入,通過優美的舞蹈動作和肢體表演,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的狀態中來,更好地感受到音樂中歡快的情感,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音樂融合在一起,進而增強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并讓他們今后聽到熟悉的音樂之后能夠通過動作再現音樂。
2.突破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音樂教師就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突破重點和難點知識[2]。但是,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會花大量的時間來對重點和難點知識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厭煩。將肢體語言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當中,就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并且還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對《柳樹姑娘》這一首歌進行教學的時候,“風兒一吹”這一句在歌唱中存在一個倚音,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肢體語言的方式來對這一重難點知識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唱到這一句的時候,用手指在桌上畫個圈。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到倚音的唱法,這樣一來就可以節省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學應當結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建一個靈動的課堂教學。將肢體語言應用到小學音樂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激發小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對音樂知識進行理解,進而有效地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效率。因此,廣大的小學音樂教育者們要積極挖掘肢體語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肢體語言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姚平茹.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運用[J].劍南文學,2011(3):168.
[2]龔曉紅.小學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的有效應用[J].教師,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