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禮
【內容摘要】正所謂“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通向有效、高效語文課堂構建的途徑應當并非僅有一種或者幾種,從理論和實踐上來看,只要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符合學生求知的心理活動規律,就可以驅動初中生自主學習,構建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進而實現知識、資源的共享,達到共同提升的教學目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老師要切實履行我們自身的教學職責,積極探索多元化、智能化的教學策略,以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升質量。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有效性 多元策略
如今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對初中語文又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教學要求,即“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要想達到這一語文教學目的,并非朝夕之間,需要潛移默化,在循序漸進中改變傳統單一、落后的教學面貌,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打破以往語文課堂過于重視學生應試能力和教學內容難、偏、繁、舊的現狀,激發中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促進中學生的綜合發展。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粗淺看法,希望拋磚引玉。
一、結合生活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曾明確提出: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將語文學科中的每一篇課文作為生活的一個縮影,在教學中結合生活中的某些現象,結合恰當的科學技術,還原語文課堂原本應當具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從而點燃初中生的語文求知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能夠將初中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激發出來,那么剩余的教學進度就不再是一件難事。
比如,在指導初中生賞析古典詩詞文化時,我們就可以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融合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直觀形象的課堂教學。以《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為例,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利用課下的時間先制作出精美的教學課件,將古詩中所表現的“清晨”、“古寺”、“曲徑”、“鳥”、“潭影”等生活情境利用ppt動畫展示出來,為學生構建起一種詩人常建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后感的意境美。一方面,初中生容易被眼前的ppt動畫所吸引,從而集中他們課堂學習的注意力,便于提升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他們對詩詞作品的整體感知能力,促進初中生在語文方面的綜合提升。除此之外,這種融合了生活情境的視頻教學方法,更加貼近初中生的學習現實,容易觸動學生對生活的具體感受,進而激發他們的文學表達熱情,此時我們引導他們嘗試寫作詩歌體裁的作品,就顯得更加切合時宜。
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拓展閱讀,以此豐富初中生的語文知識面,在閱讀中發散學生的思維,指導他們邊讀邊寫,間接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興趣。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抱怨自己沒有東西可寫,其實這就是課后積累不足的表現之一。而結合初中語文多媒體拓展閱讀,則可以極大地豐富初中生的語文閱讀量,如七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以對人物的描寫為主的,有《我的老師》、《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幾何》,對人物描寫類的文章通過閱讀訓練,最能使得學生掌握人物刻畫的手法,如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等,針對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在“百度”檢索引擎上搜索更多的關于人物描寫的文章和資料,如選自胡適自傳記敘文的《我的母親》以及節選自魏巍散文集的《我的老師》等等,以此拓展學生的閱讀量,將閱讀教學的視野拓展至課外,進一步提升對語文閱讀的感知,優化語文教學。
二、結合小組合作教學,引導學生實際探究
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再次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部分教師認為,語文學科本身理論性太強,根本不具有像理科科目一樣的實踐動手操作教學性質,所以,很多情況下,對于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感受中的教學環節多是采取了忽視的態度,其實,我們轉念細想不難發現,正是因為語文學科本身的理論性太強,學生們很難提起學習的興趣,就恰恰需要我們進行實踐教學的嘗試,從而概念傳統枯燥的現狀。語文學科并不是沒有實踐教學,而缺少的是教師發現智慧教學的眼睛。比如我們就可以結合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動手合作探究,以此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如,在教學第三單元的課文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單元的內容多是對自然景觀的贊美和描寫,有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融入在里面,如《春》、《濟南的冬天》、《風雨》、《秋天》等,筆者在教學這一單元的課文時,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小組討論法,即在學生學完這些課文之后,引導他們交流一下閱讀學習心得,從這些課文中都收獲了什么,交換彼此之間的意見。其次,啟發他們動手繪畫,隨機選擇一篇課文,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此以動手繪畫的方式,加深初中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層次地與作者進行情感上的交流,達成思想和意識的共鳴,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感受,加深了對語文課文的學習體會,達到一定美育的效果。
三、定期舉辦特色語文教學活動,豐富學生課余生活
教學的形式不只是僅限于課堂,還可以融合在特色化的語文活動中,語文活動的創辦一則可以豐富校園多彩的文化生活,二則,還可以拓展教師的組織和活動創設能力,充分發揮學校校長和各位教職工尤其是語文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對校園的辦學形態、育人形態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和創設,以最優化的協調方式促使學校得以和外界的社會環境相適應,提升初中生的校園課余生活,使其在活動、比賽的形式中得到對語文學科的最大理解。比如可以組織的語文教學活動有:語文主題辯論會、語文詩歌朗誦會、語文對春聯比賽、語文作文比賽等等,這些都是與語文學科具有莫大聯系的教學活動,其中詩歌、對春聯等其他教學活動,還包括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揚,是具有重大教學價值的活動形式,定期舉辦這些語文特色教學活動,可以助力我們的新時期青少年在語文和其他學科領域活動更多發展的機會,也更能提升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優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毋庸諱言,這種定期創設特色語文教學活動的教學形式,也是多元教學策略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在實踐中,語文教師要懂得靈活運用。
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對我們當前的語文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相應課程改革的號召,也為了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筆者建議,我們要革新教學思想,善于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實事求是,利用多元的語文教學策略,激發初中生語文自主學習興趣,引導合作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帶給每一位中學生最深刻的語文學習體會,進而減輕初中生的語文學習壓力,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黃雯妮. 基于單元教學指南的初中敘事類文本課堂教學實踐——《百合花開》的教學內容確定與學習策略指導[J]. 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7(01).
[2] 董浩然. 初中語文想象力教學策略研究[D]. 華中師范大學,2017.
[3] 桑莉. 初中語文情景教學中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A].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 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文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