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華 王群 施炳英
摘 要:學生在進入高段學習后,閱讀能力弱勢主要體現在整合概括,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內容作出合理、完整的解釋方面。推及原因,日常閱讀教學以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分析、推理、綜合判斷能力及思維發展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以《中華第一龍》為例,通過解讀文本,設置指向語言實踐的教學目標,開展指向語言實踐的教學活動,嘗試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思維發展。
關鍵詞:自主;語言實踐;閱讀能力
一、 教學目標設置指向語言實踐
《中華第一龍》是六年級一則選讀課文,文章內容簡單易懂,六年級的學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文章主要內容的梳理,有能力提出自學時的疑問,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應以學生為主導。
教學目標1:
1. 通過預習,讀準如下字音(粗獷 濮陽 蜥蜴 游弋 房椽 舉世矚目);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2. 初讀課文,了解中華第一龍的由來、特點。
3. 再讀課文,體會中華第一龍的形成過程及象征意義。
4. 提煉寫法,學寫“龍”為主題的紀念物介紹詞。
教學目標2:
1. 基于預習,讀準字音,概括文章大意。
2. 借助思維導圖,了解龍圖騰形成過程及“龍”這一藝術形象的含義。
3. 引導運用簡潔語言寫出事物特點,生動再現“九龍壁”。
目標1和目標2設置雖然都有梯度,但是目標1在設置上沿襲以往的閱讀教學模式,以教師牽引為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未得以體現。通過教學目標2可以看到教師文本解讀的角度發生改變,從著眼于文本教學內容到提煉學生學習內容,整個過程都以學生學習為主導,指向語言實踐。
二、 教學活動設計強調語言實踐
教學一直以來提倡授人以漁,閱讀教學目標設置層次序列明晰,教學活動中圍繞目標逐步落實,即可將閱讀方法之漁交給學生。
(一) 預習交流,自主解惑
《中華第一龍》以預習交流,反饋主要內容——借助思維導圖,了解龍圖騰形成過程及“龍”這一藝術形象的含義——引導運用簡潔語言寫出事物特點,生動再現“九龍壁”,三個教學環節的逐步展開。
教學第一環節,教師出示學生作業:
課文主要講述中華第一龍的(造型)和(來歷),龍圖騰的(樣子)和(力量)。
課文主要講述中華第一龍的(特點)和(樣子),龍圖騰的(原因)和(想象)。
課文主要講述中華第一龍的(特點)和(來歷),龍圖騰的(形成過程)和(象征意義)。引導辨析:這幾種概括,你認為哪一種更準確?為什么這幾個概括不準確?通過反饋主要內容概括,引發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爭論、辨析,這個設計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又能及時將初讀后的問題在課堂里得到有效解決。
(二) 借助導圖,深入閱讀
教學的第二環節,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表達深入閱讀后的觀點,并運用對文本的理解具體闡明觀點。
1. 觀點:祖先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2. 觀點:中華文化燦爛,歷史悠久。
3. 觀點:龍是民族的希望;智慧;龍是神圣的。
從學生反饋的觀點看,借助思維導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清晰、獨特。通過2名同學的觀點闡述——評價——小組練習——再次反饋,如何理解文本,如何從文本中尋找依據,這些閱讀理解的方法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學生的語言實踐建立在深入閱讀的基礎上,更加有效。
(三) 提供支架,由仿到創
第三環節,則是建立在深入閱讀,觀點碰撞后運用文本內容或者獨特的理解進行創作。
第一步:教師創設情境,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帝王稱自己為真龍天子,乾隆三十七年在改建寧壽宮時燒鑄九龍壁以示帝王之威嚴。歲月流轉,故宮里的九龍壁依然清晰。身為龍的傳人,我們怎樣將這代表神圣、吉祥、力量的“九龍壁”介紹給中外友人?九龍壁與龍文化的結合恰到好處,生動的語言情境使學生對后續的寫作充滿期待。
第二步,學生撰寫介紹詞,教師巡視指導。在這個環節開始時,教師提供九龍壁的介紹資料(包括九龍壁的由來、構成、九龍的形象、寓意)。語言實踐不僅體現在口語表達,也體現在寫作中。各個學段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均不相同。針對第三學段的學生發展需求,教師適時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使讀寫練習由模仿提升到基于文本的創作。第三步,交流互評。
摘錄教師的結束語:“這節課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了解了課文大意,借助思維導圖領會了中華民族龍文化的象征意義,學習了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介紹事物。”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體會到學生掌握和感悟的知識必須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和證明,才能形成語文能力。語文課程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親身經歷、親身體會,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支架,利用學生之間的觀點探討,用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形成個性化的知識。
作者簡介:
裴敏華,王群,施炳英,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江心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