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文章從五個方面探討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體驗;人文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數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廣泛的。重視閱讀教學中的情感體驗,能夠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思想情感的共鳴。我的做法是:
一、 創境體驗,顯人文熏陶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所以可貴,乃在能為兒童特設境遇使他們發生需求,努力學習。所以國文教授也須為兒童設置一種境遇,引起他們的需求。”我們應創設一種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去感悟文本蘊含著的內涵,去品味隱匿于語言文字深處的作者的情感,從而接受人文熏陶。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教者飽含深情的語言,可以借助與課文情感基調相協調的音樂,可以借助相關實物的演示,可以借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的模擬表演,可以憑借媒體創設情境等等。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在教學圓明園被毀滅這段時,雖然文中具體描寫了圓明園被毀滅的經過,但究竟是怎樣一個場面,由于學生沒有親眼所見,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教學時播放圓明園被毀滅大致經過的課件,借助圖、文、聲并茂的活動影像,讓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并讓學生打開書本,找出關鍵句子朗讀體會。通過這一具體而直觀的教學手段,學生不但真切地體味了作者的情感,而且激發起他們對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對清政府無能的無限憎恨之情。
二、 想象體驗,顯人文熏陶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離開積極的豐富的想象,難以感悟文章的語言,理解課文內容,更難以體驗文章的情感。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教材,千方百計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如在教學《詠柳》時,我讓學生聆聽配樂朗誦,邊引導他們由實景到想象,在腦海中呈現出碧玉般的柳樹、綠絲帶般、細嫩的柳條,“剪刀般”的春風等畫面所組成的春景圖。然后讓學生說說在這種情景之下,自己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同學們紛紛發言:有的同學說:“我喜歡這樣的春天。”有的同學說:“我熱愛這樣的春天。”有的同學說:“我想為這樣的春天唱一首歌。”從而體驗了詩人喜春、頌春的情感。
三、 品析體驗,顯人文熏陶
小學語文教材文質兼美,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將自己濃烈的情感滲透于字里行間。教學時應抓住文章的關鍵詞句反復琢磨,細細體味。例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第二段時,抓住“沉默”“顫抖”兩詞進行研究,即孩子們為什么沉默?阮恒為什么顫抖?使學生悟出“沉默”一詞反映了孩子們的思想在斗爭;“顫抖”表明了阮恒情緒激動而緊張;從“舉——放——舉”一系列動作變化的語句中,看出阮恒獻與不獻的思想斗爭非常激烈,但為了救姑娘還是決定獻血。學生理解了詞義,也感受了阮恒可貴的品格。“阮恒在獻血時為什么不停地哭泣?”這是本課的重難點。教學時,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詞,著重引導學生對“啜泣”“嗚咽”“抽泣”這幾個意思相近的詞的比較,理解這些詞的確切意思,討論這些詞語分別表達了阮恒怎樣的心態,讓學生明白:阮恒從啜泣到嗚咽再到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輸血過程中痛苦、緊張、恐懼的心態,可是他沒有中斷輸血。瞧,“他的眼睛緊閉,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阮恒的哭泣很快被抽泣代替。這抽泣是他竭力抑制痛苦的表現,再加上“緊閉”“咬著”“竭力制止”這一系列動作更體現了他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這樣抓住重點詞句,深掘課文內涵,學生就能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
四、 朗讀體驗,顯人文熏陶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目標中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瑯瑯的書聲可促使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體會作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因此在教學時加強朗讀及指導,讓學生憑借朗讀理解其意,感知其情。例如在朗讀《她是我的朋友》第九、十自然段時,可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再圖文對照朗讀。學生在讀得不到位時,教師應加強指導,讓學生明白:“嗚咽”要用低沉的語氣以表示內心的痛苦;“掩蓋”用重音,強調痛苦加劇,但又極力忍住;“緊閉”“咬著”也應讀出重音,強調痛苦進一步加劇,但又竭力忍著。然后,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模仿讀、同桌互讀、指名表演朗讀等一系列朗讀手段,使學生充分的讀,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以達到深入體驗情感,升華情感之目的。
五、 比較體驗,顯人文熏陶
“比較是思維的基礎”,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引導學生比較課文中的人物語言、或人物形象,或文中主人公與現實中的人等方面的內容,并在比較中感受人物的品質及其情感,能在比較中凈化自己的心靈,在比較中體驗情感。如《司馬光》一文中有一幅插圖,畫的是司馬光沉著地救出了掉進大水缸的小孩,而其他幾個小孩都慌了的畫面。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看圖,觀察司馬光和其他幾個小朋友的表情、動作、神態的不同,再讀文找出文中描寫司馬光“沒有慌”和描寫其他小朋友“都慌了”的句子比較朗讀,抓住文中人物神情、動作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感悟司馬光遇到緊急情況時沉著、勇敢、果斷救人的品質,培養學生情感。又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過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描寫,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是進行情感體驗的優秀文本。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即:(1)小女孩的現實生活與幻想進行對比;(2)小女孩的生活與富人的生活對比;(3)小女孩的生活和同學們的生活對比;(4)小女孩的命運與同學們的命運對比,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情感的震撼,從而產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對舊社會的強烈不滿,對今天幸福生活倍加珍惜的情感體驗。
總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課堂充滿情感,促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作者簡介:
吳小文,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縣河田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