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鳳 薛佳鄔 孫斌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嚴峻的形勢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重大挑戰。團體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本文根據日常教育教學實踐,闡述了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中的新含義以及必不可少的要素,根據不同情境體驗,制作輔導方案并創造性地根據不同群體、不同目標探究實際有效的團體輔導模式。通過這些方案與模式的實際演練,在活動中積極關注團體中每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讓團體來陪伴成員在人生路上克服種種難題和障礙,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心理潛能。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情境體驗;方案;模式
一、 引言
團體心理輔導(group psychology counseling)作為心理輔導的重要途徑被廣泛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普及工作中。B. Grant Hayes(2001)在研究中表示,團體輔導形式在學校環境中,能夠幫助學生習得社會交往技能和訓練交往行為,并且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交往反饋。
Renae D. Mayes等在2016年研究了非裔美國學生對學術和社會情感的需求,也采用了團體輔導的方式進行。
國內學校對團體心理輔導的運用和研究也很多,鄭梅欽等(2017)的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團體心理輔導有效改善了高等職業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一定程度提高了團體成員的人際交往能力。李勇男(2017)王欣等(2017)研究探討了敘事取向團體心理輔導對人際交往困擾大學生的干預效果。高潔等(2018)的研究運用薩提亞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無聊傾向進行干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和干預提供實證支持和理論依據。
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環境中的運用逐漸精細化,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各專業同行開發出很多心理治療方式與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的活動形式,收效良好。根據我校高職學生特點,我們總結團體心理輔導實踐中的教育教學經驗,開展了不同學生類型、不同時間段、不同活動目標的系列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對團體心理輔導的內涵、要素、方案制作與創新和系列方案實施進行詳細闡述。
二、 團體心理輔導的含義
(一) 概念和意義
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團體情境中指導個體融入交流、傾訴,團體再根據個體的心理困擾給予交流與幫助。團體輔導的重點就在于運用了集體的力量,激發個體心理能量和潛能,幫助個體解決心理困擾,釋放壓力,排解困擾。
團體心理輔導更強調團體內每個成員之間的交互影響。在整個團體輔導的過程中所有成員處于一個相互觀察和學習的氛圍中,自我感到放松與身心愉快。整個過程不僅可以解決成員的心理困擾,也能從中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可見,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自我發展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有重要意義。在大學階段,學生對自我發展需求和交往需求特別強烈,尤其在入學初期,90%以上的大學生存在新生適應問題,其中人際交往問題最突出。在我校2017年1219名新生心理健康普測中,有效測試數1219人,最終篩選需要關注對象165人,占新生總數的13.5%。其中,需要一般關注對象131人,占新生總數10.7%,重點關注對象34人,占新生總數2.8%。經過專職心理咨詢師約談,34名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的心理問題多樣,如親子關系、心理疾病史、戀愛情感人際交往與自我探索和新生適應等,其中人際交往和自我探索與發展問題尤其突出,占關注人數的35%。
團體心理輔導能夠為學生探索自我、人際交往提供群體平臺,引導學生在群體中展現自我、表達自我,這種方式更符合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更能體現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且大大提高了心理工作的輻射性與普及性,更好地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心理健康和團體發展保駕護航。
(二) 要素
團體心理輔導包括三大要素:團體領導者、輔導方案、輔導對象。
團體領導者(Leader),是發起輔導活動和方案的制作人,在輔導過程中負責啟發參與對象思考,激發他們自我表達、發泄和互動。團體領導者一定是具有心理專業資質的個人,具備豐富的輔導經驗和活動技巧。團體領導者在整個輔導活動中,能夠敏銳地觀察到輔導對象的反應和變化,能夠抓住團隊互動與成長的契機,引發討論與共鳴,最大程度地發揮團體功能,促成整個輔導方案的目標實現,使互動效果得到升華。
輔導方案(Project),是團體領導者根據團體輔導目標、對象設計活動方案,制定活動計劃,包括整個輔導方案的單元目標和具體活動項目,以及相關活動道具和心理器材的準備等。一個完整的輔導方案,應該包括1~5次單元活動,每次活動目標明確,單元目標層層遞進,不斷深入。
輔導對象(Object),是團體領導者根據教學教育實踐或是常規工作安排有針對性的集合的群體。如大學新生群體,少數民族學生群體,朋輩互助群體等。輔導對象在心理訴求與存在問題等方面存在一致性,如,大學新生群體的人際交往問題、適應新環境問題更突出;朋輩群體對危機知識與干預方法缺乏了解。
三、 情境體驗的含義
團體心理輔導皆是在一定情境中開展的,團體領導者在招募和組織團體開始以及在活動過程中營造一種情境氛圍,讓個體在這種熟悉的情境中迅速找到歸屬感,建立安全的團體依附感。良好的情境氛圍有助于幫助個體減少心理防御,快速找到自我在團體中的位置。
如新生適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通過活動前期的對象招募、活動宣傳和主題渲染,讓對象在參加輔導之前就感受到主題情境的氛圍。活動開始之初,團體領導者用指導語導入情境,層層深入渲染情境,讓參與輔導的新生能夠認識到周圍的同學都是與自己一樣,初來乍到,有著相同的境遇,從而放松身心,增強在群體中表達和交往的勇氣。
四、 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創作
(一) 輔導對象和目標確定
團體心理輔導的對象和目標通常是同時確立的,對象即目標。如在學年初,新生對象的新生適應輔導方案,就是針對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開展的輔導活動,目標是為新生適應新生活、認識新同學、展示自我、表達自我提供一個好的端口。
(二) 設計單元和活動項目
根據輔導對象和目標的不同,通常團體輔導的方案有單次與多次之分。多單元的輔導方案需要領導者對每次活動設計進行目標劃分。表1是以大學新生入學適應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設計示例。
(三) 招募對象和組織宣傳
大學校園里的團體心理輔導的主要輔導對象是大學生,具體對大學生進行特點劃分。如新生、朋輩心理互助組(主要以心理委員為主)、實習生、民族生等。活動主題和招募信息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推送,配合海報張貼、短信平臺等宣傳手段。一般團體心理輔導人數以10~40人為宜,40人以上的活動對場地、人手、器材的要求更高。
(四) 場地勘察和器材準備
團體心理輔導的場地可以分為室內和室外,器材根據活動內容繁簡不同。場地和器材要根據參與輔導人數提前備好,特別是器材箱、器材室要定期整理與查點,及時補充,如有重型器材或設施破損,需及時修理或更新。
(五) 活動實施和效果總結
團隊領導者根據活動策劃開展具體單元環節,充分調動成員之間的互動,激發成員主動思考,把握活動中的關鍵討論點,擴大活動效果。活動中成員們吐露心聲、展示自我,充分溝通。領導者通過活動開始和結束后的測評了解活動效果,不斷總結,進一步改進方案。
五、 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 輻射面廣,群體適用性強,特別適合大學生的心理教育手段
開設心理教育課程、主題講座、開展心理活動月等都是大學校園最常見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能夠有效地調動大學生的自我內驅力,增強表達自我與展現自我的信心,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促成人際交往,從而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 主題可多樣,方案設計靈活,能夠滿足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需求
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案設計可根據不同時間段和對象來考慮。如大學生危機預警和危機干預、新生適應、民族學生大學生活問題疏導等。針對高年級學生,以戀愛困擾、人際交往、就業指導和就業壓力疏導等為主。
(三) 能夠與很多新穎的心理干預方式相融合
隨著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的不斷發展,很多新穎、有效的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關注和喜愛。如舞動治療、音樂治療、正念療法、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等因為形式新穎,互動形式特別,互動元素更貼近大學生生活,往往活動效果更好。
(四) 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供方法支持
2015年開始,我校已經全面覆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堂教學這一形式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而團體心理輔導方案的實施有利于開拓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豐富教學形式,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B. Grant Hayes. “Group counselling in schools: effective or no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2001,Vol.21 Issue:3,pp.12-21.
[2]Renae D. Mayes, Paul C. Harris, Erik M. Hines, Meeting the Academic and SocioEmotional Needs of Twice Exceptional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hrough Group Counseling, in Joy Lawson Davis, James L. Moore Ⅲ(ed.) Gifted Children of Color Around the World: Diverse Needs, Exemplary Practice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Advances in Race and Ethnicity in Education,Volume 3)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6,pp.53-69.
[3]王欣,李焰.敘事取向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擾的干預效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7,(11):1641-1643,1647.
[4]高潔,李曉敏,馬璐,辛鐵鋼,梁明明,曾超超.薩提亞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無聊傾向的干預效果[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276-280.
[5]鄭梅欽,謝濤.團體心理輔導對高等職業護生心理健康和人際交往的影響[J].校園心理,2017,(2):87-89.
[6]李勇男.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實效研究——以藝術類新生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7,(36):59-61.
作者簡介:
馬子鳳,鄔孫斌,上海市,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薛佳,上海市,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