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學概念比較抽象,原理比較深奧,理論體系比較繁雜,應用難度較大,許多學生對哲學望而生畏,認為哲學枯燥難學,甚至有些學生主動拒絕和排斥哲學。因此,我們應采取多種方法講解哲學知識,打造趣味高效哲學課堂,激發學習哲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愛上哲學,感悟哲學智慧,運用哲學智慧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關鍵詞:哲學;趣味;高效
陶行知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激活其思維,使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打造趣味高效的哲學課行之有效的策略。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情境創設打造趣味高效的哲學課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 創設情境要生活化
“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常青。”哲學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必須注重教材邏輯與生活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因此,教師應使哲學課貼近學生生活,“接地氣”,創設生活化情境。當然,創設教學情境的材料可以從學生身邊發生的、經常遇到的、最近碰到的人和事里選取,讓學生體會到哲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 創設情境要熱點化
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注意引入能反映時代脈搏的時政要聞、社會焦點,讓學生從生活瑣事中摸到時代的脈搏,引導學生開闊眼界,促使學生將關注的目光從自我生活延伸到社會生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如我在講“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時,引用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共享單車造型新穎,掃碼解鎖,隨停隨取,不需要固定的停車樁,半小時內收取不超過一元錢,利于緩解交通壓力,這讓共享單車成為不少城市人眼中的“香餑餑”。然而,隨著嘗鮮隊伍的擴大,共享單車存在亂停亂放、車輛損毀被盜等諸多問題,面對這樣的新事物,到底應該叫停還是遠行(鼓勵)?這一辯題的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激烈爭辯。
支持遠行的學生說:“共享單車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便利,符合綠色出行,低碳環保等現代消費理念。”支持叫停的學生說:“共享單車存在的問題太多了,我們看到許多單車被毀壞,有的被上了私鎖,還有的被騙子貼上了假的二維碼……這樣的單車能騎嗎?敢騎嗎?”經過一番爭論后,學生在理性思考的基礎總結得出這樣的結論:共享單車總的來說是便民利民,這是主要方面,而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是次要方面,所以我們的態度是支持遠行。教師適時點撥如何看待共享單車這一事物既要辯證全面,還要分清主次,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下一議題: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將社會熱點案例引入課堂,可以引導學生用課本知識去探究實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積極效果,使學生明白學習哲學理論不是沒有用的,從而更加自覺地學習這一門課程,打造趣味高效的哲學課。
三、 創設情境要活動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然也應是教學情境創設的積極參與者,不應把教學情境的創設只當作是教師的事,而讓學生只是被動地進入教師所創設好的情境中。
如在講“系統優化”的方法時,我設計了這一活動方案:如何合理安排燒水沏茶?媽媽讓小明給客人燒水沏茶。洗水壺用1分鐘,燒開水用15分鐘,洗茶壺用1分鐘,洗茶杯用1分鐘,拿茶葉用2分鐘。小明估算了一下,完成這些工作用20分鐘。為了使客人早點喝上茶,按你認為最合理的安排,多少分鐘就能沏茶了?學生分析,設計方案:
方案1:洗水壺1分鐘-燒開水15分鐘-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沏茶。
方案2:洗水壺1分鐘-燒開水15分鐘(同時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沏茶。
以上兩個方案設計給我們什么啟示,他們是如何安排與考慮的(系統優化的角度觀察和處理問題)?學生歸納、分析,教師引導。得出結論: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要著眼于整體性原則、遵循有序性原則、注重優化趨向,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統籌考慮,優化組合。
設計一個個活動化情境讓學生自主的參與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又加深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認同,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重要的理念。
四、 創設情境要多樣性
情境創設是豐富和多樣的,有文字材料情境、圖表材料情境、漫畫情景、動畫情境、視頻情境、教師的語言渲染、生活實例列舉等等。情境創設若是單一、格式和程序化的過程,是很難贏得學生的歡迎和喜愛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小品、電視廣告、詩歌故事、漫畫、案例、角色扮演、游戲、演講賽、辯論賽等多種形式,活化教材,拓展教材,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打造有趣高效哲學課堂。
教師可以運用古詩詞、俗語明原理、激興趣。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可引入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讓學生體味到矛盾的普遍性;“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則蘊含著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的哲學道理;“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讓學生懂得做事要善于抓中心、抓關鍵、抓主要矛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說明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道理等等。教師也可選擇一些哲學小故事闡釋抽象的哲學道理。“望梅止渴”說明了意識的能動作用;“揠苗助長”說明了要尊重客觀規律,否則會受到懲罰。
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利用網絡平臺輔助創設情境也是一種值得嘗試的選擇。不論何種形式,只要能服務于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給學生帶來感悟新知的情感體驗,都應該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種形式。
綜上所述,高效趣味哲學課堂的打造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是適應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必然選擇,教師只有積極轉變自身落后的教學觀念,以高效和趣味為主線,根據高中生的學齡特點,創設愉快的課堂情境和快樂的教學氛圍,進而充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的欲望,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編,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孫金芳,江蘇省鹽城市,江蘇省東臺市時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