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通過《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系統的規定了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容,同時也明確了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由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統一辦理,保障了在押人員的權利,節約了司法成本,本文將簡要論述目前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及實踐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性的提出來幾點建議。
關鍵詞 羈押必要性審查 難點 案件
作者簡介:王強,天津市武清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34
201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下發了《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的規定,確立了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為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工作部門,改變了以往偵監、公訴、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都在審查的局面,并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流程、標準等進行了規范,使得審查工作更加的專業化。
(一)司法資源不足,溝通機制不暢通
《人民檢察院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規定》規定:“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由辦案機關對應的同級人民檢察院刑事執行檢察部門統一辦理,偵查監督、公訴、偵查、案件管理、檢察技術等部門予以配合。”實踐中,如要對某個案件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需要了解在押人個人基本情況、涉案情況、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后社會危險情況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由于刑事執行檢察部門不參與案件的具體偵辦過程,雖然對羈押在監管場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個人信息、身體狀況可以通過在押人員檔案獲取,但是對其涉及案情情況,如悔罪情況、賠償情況、犯罪情節、社會影響等難以有效把握,辦案機關往往會出于案情保密考慮而不愿提供具體案情信息。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投入。與此相對,刑事執行部門業務量又在逐年上升,人員配備與辦案任務、工作任務不相適應,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的開展就顯得捉襟見肘。此外,每個具體案件是否需要啟動羈押必要性審查,是否需要進行立案,能否提出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建議,還會涉及其他辦案機關(如公安機關、法院等)的切實權益。
(二)審查標準仍需細化
《規定》第十七條第四款規定“案件事實基本查清,證據已經收集固定,符合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條件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應當向辦案機關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對于認定案件事實基本查清、證據已經收集固定,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檢察人員怎樣進行認定,如何統一標準,是征求辦案機關辦案人員的意見,還是要向辦案機關借閱案卷材料進行全面審查得出結論,如果全面審查案卷材料,是否有越過辦案機關審查之嫌。此外如果刑事執行檢察部門審查之后與辦案部門的結論不一致,那么問題該如何處理?!兑幎ā返谑藯l第八款規定“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檢察人員往往不具有專業的醫療知識,如何認定其疾病嚴重程度,應參照何種標準,如果認為其疾病未達到嚴重程度也有待考量。
(三)各方在認知方面仍有誤區
1.辦案機關重羈押思想仍未轉變
在刑事訴訟活動中,部分案件的辦案人員重口供的思想仍然存在,通過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羈押是其獲取口供的重要途徑,于是偵查機關將羈押作為有效的偵查措施予以適用。此外部分偵查辦案人員尚未真正樹立無罪推定和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的意識,往往只重視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證據要件,而忽視對社會危險性要件即繼續羈押必要性的考量,認為羈押才能更好的保證訴訟程序的順利進行,因此“一捕到底”成為常態。對于一些輕刑案件,即使案件事實已經查清,犯罪嫌疑人具有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條件的,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后,如果提出對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的建議,部分偵查機關會出在抵觸情緒,不愿意對犯罪嫌疑人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
2.公眾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存在錯誤的認識
長期以來的思想觀念使很多人認為在一審判決前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變更強制措施或者是釋放就表明先前的逮捕羈押行為是錯誤的,是對先前的逮捕行為的一種否定,更有甚者會認為對在押人變更強制措施或予以釋放是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釋放,是縱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受法律的制裁。在具體案件中,如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往往會審查其悔罪表現及被害方是否諒解,其中最重要的依據便是是否已對被害人進行賠償,這往往會給人一種用錢買“出來”的感覺。
(四)變更強制措施后的風險較大
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后,認為符合《規定》中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的,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的建議,可能會出現嫌疑人脫逃或者不應訴的風險。變更強制措施為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操作性和實用不強。如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若提供保證金,由于保證金的金額并不高,嫌疑人仍存在脫逃或者不應訴等風險。若提供保證人,在司法實踐中,保證人并非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履行保證義務,也很少有保證人因沒有履行保證義務而受到相應處罰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使用率低,就與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監督執行不力有很大關系 。因此對于辦案機關而言,認為一捕到底才能百分百確保訴訟的順利進行,免去了嫌疑人不應訴的風險,因此也不愿意對其變更強制措施。此外由于受到傳統司法觀念和現階段國情的影響,逮捕是強制民事賠償、緩解上訪壓力的“特效藥”。實踐中,因羈押必要性審查而變更強制措施的案件,法院判決緩刑或輕刑的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偵監部門的考核評價成績。
(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
為了檢察人員更有效的開展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保證能夠及時獲取有效信息,建立部門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就顯得非常必要。羈押必要性審查對內不僅涉及偵查監督部門、公訴部門、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案件管理部門等,對外還需要有公安、法院的相互配合。依據現實情況,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部門協調和信息共享機制:一是利用網絡,建立多部門、跨單位的信息共享機制。保障信息渠道暢通,信息共享機制可以先從檢察機關內部各部門間推行,為刑事執行檢察人員開通查看具體案件信息的權限,如查看審查逮捕意見書等,之后再一步步建立起檢察機關和公安、法院之間辦案網絡、被羈押人羈押信息的共享和對接機制,逐步提高羈押必要性審查的信息來源和證據收集能力,降低訴訟風險。二是相關文書送達機制。辦案機關在向羈押場所送達相關法律文書時向同級刑事執行檢察部門進行抄送。
(二)細化審查標準,提升辦案人員素質
檢察機關應細化審查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操作辦法。如對于患有嚴重疾病的審查標準,是否可以參照保外就醫中的疾病嚴重程度的標準。
(三)加強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
刑事執行檢察部門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風險較大,如果辦案機關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建議存在抵觸情緒,不予采納,造成建議采納率偏低,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刑事執行檢察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因此,建議上級檢察機關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轉變辦案機關的思想觀念,同時也可以通過向社會開展釋法說理活動,幫助廣大民眾認識并了解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以有利于羈押必要性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健全取保候審、監視居住配套機制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從設計上來說,刑事執行檢察部門提出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建議得到采納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不會出現逃避法律追究,妨害訴訟順利進行和再犯罪的情形,但在司法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違反取保候審或監視居住的情況。由于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可操作性低,司法控制力不夠,對違反規定的懲戒力不強,無法有效替代逮捕的強制措施 ,故在一定程度上,使辦理羈押必要性審查案件的效果打了折扣。
為了確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變更強制措施后能夠及時到案,一是要提高取保候審保證金的金額,根據其所犯罪行確定不同保證金金額的幅度;二是對于提供保證人采取取保候審的,要認真審查保證人的保證能力,要加大保證人的責任力度;三是對于監視居住,應當建議公安機關增派警力,切實開展此項工作,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四是應研發動態監督管理系統,利用移動通訊和手機定位技術,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人員的實時位置和活動軌跡等信息進行監管,確保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此外,對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若有不到案或者重新犯罪等情況,公安機關應加大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追逃力度,法院在判決時也應將其作為酌定量刑情節。
注釋:
李向峰.羈押必要性審查情況之實證研究.2016.
莫林芳.淺談羈押必要性審查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平安廣西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