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敏
摘 要: 兒童親社會行為是社會性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兒童的健康發展起重要作用。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因素劃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個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榜樣的示范作用、學校及媒體的影響;內部因素主要包括認知因素、兒童的情緒狀態及個性品質。親社會行為的培養要從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入手。在學校中要適時開展價值澄清課程,對兒童進行行為修正和規范兒童的道德行為。在家庭中,父母應該為孩子創設良好的環境并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加強移情訓練培養兒童的移情能力,對孩子的良好行為要用適當的表揚強化鞏固。另外,應制訂統一的教育計劃,協調彼此的教育觀念,以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獲得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 兒童 親社會行為 影響因素 培養策略
親社會行為通常指對人或社會有益的行為,起源于威斯伯1972年的《社會行為的積極形式考察》,在這篇文章中,他以“親社會行為”一詞表示憐憫、善良、仁慈、共享、協助、捐贈等行為,與否定性、不好的行為呈現明顯差異。現如今的解釋是,親社會行為指“個人在各種社會往來中出現的忍讓、幫助、協作、分享、為他人著想等對他人有益的舉動”[1]。根據各種研究顯示,親社會的舉動與孩子的年紀有關,其在不同階段表現出差異性的趨勢及特點。
一、兒童親社會行為對兒童成長的意義
兒童親社會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志,對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與其道德行為的發展相一致。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意味著兒童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豐富,能在活動中有效幫助別人,更有助于兒童提前適應社會,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和同伴關系的發展。
(一)有助于兒童社會性發展
個人親社會行為的出現有重大的意義,在嬰幼兒期這種行為剛剛開始萌芽。皮亞杰表示,8個月-12個月的嬰幼兒會出現憐憫、幫助和分享行為,1歲后,兒童開始安慰他人,幫助他人的行為次數隨著年紀的變化而增多。這種積極的學習活動和對社會環境的探索是親社會行為出現和得以延續的根本。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包含親子關系、同伴關系、性別角色、親社會行為、攻擊性行為[2]。社會性是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為適應社會生活表現出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也就是人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形成的符合社會傳統習俗的行為方式。社會性發展是兒童健全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未來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親社會行為作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有助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幼兒期(3歲-6歲)時,兒童的認識活動和意識程度上升到了新層次。根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的階段區分,此時的兒童處于前運思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為所有人跟自己有相同的經歷和體驗,具有顯著的“自我中心性”,所以經常根據本身的經驗安撫他人,孩子的有益舉動體現為服從、模仿,相對較少的行為是自覺的。在這個時期,家長、成人在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學習中承擔重要角色,對孩子的有益行為發展起很大的效果和功能。如果家長能積極引導兒童做一些好事或有益行為,不僅能使兒童獲得來自社會的、他人的鼓勵,而且能使兒童體驗到因為幫助別人而感到快樂和滿足,這會促使兒童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
(三)有助于兒童之間人際關系的發展
兒童進入學校后,由于有了更多的伙伴,來往活動比較頻繁,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和活動要領有了一些變動,他們認可的親社會有聽話、贊許和避免懲罰的特性,而伙伴之間認可的親社會則是互助、互相得益和對別人需要的感知靈敏度。這時的兒童懂得為他人著想,不再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因此在同伴交往中愿意與同伴一起分享零食、玩具,懂得安慰和關心同伴。由于兒童之間的交往,建立了良好的同伴關系,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促進兒童的社會化。
二、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包括社區、家庭的氛圍及家庭教養方式。社區內,鄰里之間若友好和善,家庭里父母溫暖、慈愛會對孩子親社會行為影響很大,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自然會受到熏陶,引發其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相反,如果社區、家庭中的氛圍不和諧,經常見到鄰里之間、家庭之中類似打架、斗嘴等行為,兒童慢慢就會受到一些負面影響,這樣的氛圍對兒童健康成長非常不利。因此在社區與家庭中應不斷向孩子傳輸親社會的價值觀念,將主要思想文化融于他們的生活點滴中,特別是在兒童同伴交往時,家長更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對待同伴及他人的良好態度。
2.榜樣的示范作用。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表示,對孩子親社會舉止改善或抑制最大的是社會榜樣。兒童年齡尚小,很多東西諸如知識、技能、規范等的學習都來自間接經驗,而間接經驗的學習一大部分來源于觀察,因此,成人的榜樣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7歲—11歲的兒童觀看成年人的捐助舉動后,會變得大方和慷慨,在后來的生活中,如果出現與捐贈、捐款相似的活動,也會積極拿出自己獲得的物品。不難發現榜樣對兒童社會行為具有積極的影響,要讓兒童習得親社會行為,就要學會使用榜樣的正面影響,榜樣的形象會刺激兒童學習的需要,兒童在看到成人榜樣在各種情景中的表現及規范做法后,將模范行為與自己的行為做出比較,改正自己的不當行為,就此加強與模范的相像性,積極學習模范行為,從而有利于兒童親社會行為的成長。
3.學校、同伴與媒體的影響。
兒童進入學校后,身邊的伙伴與兒童的有益行為有顯著的關系。若是伙伴出現比較多的親社會行為,則對孩子本身有著杰出的影響,為了與同伴有更好的交往,一起愉快地玩耍,兒童也會盡可能出現多的親社會行為。李丹在研究影響孩子親社會行為出現因素的實驗中,以小學一年級、四年級和初中準備班的同學為研究目標,利用問卷及測量表對導致親社會行為的成分進行測量,實驗表明伙伴間的親密程度對兩人的親社會行為產生有明顯的有益作用[3]。學校如果僅僅重視升學率而忽略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對學生之間的惡性競爭和打架斗毆、故意傷害不聞不問,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以為打人并沒有什么不對,幫助他人也沒有表揚、獎勵,將來面對困境不管不顧,不重視他人的處境,出現漠然無視的狀態。大眾媒體是社會傳達文化歷史、思想和貫徹品德、價值觀的主要路徑。現如今,媒體更新日益加劇,電視、電腦、手機及微信等各種社交軟件傳播的信息良莠不齊,健康的內容對兒童良好的思想及品德形成會起到積極作用,促使兒童形成高尚的舉止行為,而不好的東西和行為會從反面給兒童樹立樣式,兒童具有模仿的天性,因此媒體對兒童的影響不言而喻。
(二)內部因素。
1.認知因素
韋納指出,看到需要幫忙的人,個體往往是通過認知歸因做出判斷的。在實際生活中,個體即將表現親社會舉動時,先要對相關信號在頭腦中進行感知并做出處理,主要包含對社會性行為的了解和對情景中信號的辨別等。當兒童認識到欺負同學和小朋友會讓他們難過和傷心,是不對的、不應該發生的行為之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會受到一定的抑制。若在意識中形成了一些永久的利他性,在遇到與他人共享或幫忙的情況時,則會絕不遲疑地分享和幫助。研究證實,社會觀念采擇的能力與親社會舉動的發生之間有著緊密聯系。觀念及看法采擇是一個對信息的認識、網羅過程,比如對交往事件的理解和對別人的情感及感受的辨認,它為兒童更好地理解別人的處境和別人的需要提供條件。在幫人的過程中,第一步是領會別人的困難,但因為孩子的年齡太小還不能很好地做到及認知程度的有限性,在一些復雜狀況下比較難識別模糊、隱蔽的信號。皮埃爾(R.A.Pearl1979)在兒童對待潛在困境的線索與親社會行為關系時發現,當情景中的困難信號容易識別時,4歲的兒童與8歲的兒童都能做出反應供給幫助,當信號不明顯時,年齡尚小的4歲兒童則較少發現問題和提供幫助,這是由情境的模糊性、復雜性及兒童認知水平導致的。后來耶魯(Yarrow1981)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年齡較大的兒童會比較容易發現抽象的潛在線索,能比年齡小的兒童更好理解復雜的情境。以上表明認知程度制約著兒童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和生長[4]。
2.兒童的情緒狀態。
兒童的情緒總是喜怒無常,這一秒臉上掛著笑容,下一秒可能因為摔倒或與小朋友玩耍時而哇哇大哭。安德曼曾做一項實驗,讓一組被試驗的人員閱讀描述“興高采烈”心境的文章,另一組安排閱讀描述“抑郁”心境的文章,試驗發現,閱讀描述高興心境文章的人更可能做出助人行為。在樂觀向上的情緒下,個人更可能記憶起樂觀的思想、情緒和經歷,這些正面的情緒激起了人們助人的意愿。對于兒童,這點似乎更容易證實,設想家長們剛表揚完孩子后,令其幫助其他小朋友整理玩具,此時兒童多半會去做,甚至不用家長命令要求,會主動去做。而如果孩子此時受了委屈,剛哭完或正在哭,讓他做幫助別人的事情是不情愿的,因為此時他心里也不好受,即使在嚴格要求下做了,內心也是抵觸的,研究者們提出了大量的理論模式解釋這種積極樂觀的心境引發的親社會行為。他們認為,兒童在積極的心境下,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會減少對自己的關注,更多地了解別人的需要,而挫折感、悲傷、恐懼、焦躁等負面情緒及氛圍會容易誘發不良行為[5]。
3.兒童的個性品質。
平時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兒童很容易做出助人行為,這樣的兒童骨子里存在一種利他個性,比如:同情、理解他人,有責任感、愿意分享、富有愛心、樂于助人。李丹等人的研究發現:個性問卷中的利他指標與當時所處環境中的幫助他人的舉動有正面相關[6]。孩子的個性品質與有益行為的發生有緊密聯系,本身活躍、開朗、積極樂觀的孩子,其親社會舉動頻繁多次,而憂慮、擔心、恐慌內向的孩子則表現出較少的親社會行為。
三、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策略
(一)學校方面
1.教授價值澄清課程。
兒童進入學校后,除了學習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道德價值和親社會行為,如果一個學校僅僅重視升學率而不注重孩子的積極思想、行為,就不是一所合格的學校。研究者認為道德教育的價值不僅需要父母,還需要老師的耐心指導,價值澄清課程就是一堂必修課,如兒童經常會面臨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別人可以打人而我不能?為何我的小伙伴可以說謊而我不能,我應該是什么樣的,要成為什么樣的學生?價值澄清的終極要求指向于指導孩子深切考慮這些問題。價值澄清不是要這些問題要求的正確解釋,而在于引導兒童學會評估,讓他們學會權衡,學會考慮不同的選擇,通過直接教導和書面資料的間接學習,學生慢慢掌握自己的價值觀,并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差異。這樣,兒童在考慮一些價值問題上會全面、深刻,為親社會行為培養奠定基礎。
2.進行行為修正和鼓勵道德行為。
顧名思義,行為修正方法以道德發展的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目的在于訓練道德行為與親社會行為。對于行為修正,適宜的辦法如獎勵、懲罰。比如:因為抄襲作業罰寫學生守則,上課搗亂對其進行批評教育,讓學生了解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會有嚴重的后果。對于良好的道德行為,不妨采取獎勵、表揚等強化方法,鞏固以后遇到類似情境時能做出同樣正確的行為。班里的尖子生考試成績得到好名次,可以采用獎勵等方法鼓勵其繼續努力,班里的同學幫助行人過馬路,教師應對其良好行為進行表揚。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賞罰分明、公平公正,不能只看學生學習成績、名次的優秀與否而對學生抱有成見和不公平對待。
3.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推理。
關于道德推理,是從科爾伯格的論述解釋中繁衍出來的。典型的方案是柯爾伯格在1974年建立的,探討校園環境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同時強調取舍,關心別人和承擔一定責任及義務的重要性。老師承擔著重要角色,促進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討論,提出不同的選擇對集體的重要性,促使學生感到對集體的責任感,讓學生在道德推理中權衡好壞,學會取舍。教師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外,更要從方方面面要求自己,要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質,豐富淵博的文化知識素養,這樣才能傳達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在教育中無形地灌輸親社會的意識,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為大眾服務的意識。
(二)家庭方面
1.營造良好環境,樹立良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平時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聯系最緊密,兒童天性就愛模仿,兒童經常觀看家長的親社會行為,就利于培養自身的親社會行為。央視的一則廣告叫《媽媽,洗腳》,當站在門外的孩子看到媽媽端來水并坐下親手為年邁的奶奶洗腳時,內心觸動了,他仿佛意識到了些什么,于是臉上掛著笑容在搖搖晃晃中端來一盆洗腳水,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廣告觸動溫暖了太多人的心,媽媽在尊敬關愛老人的時候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優秀的榜樣,促使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所以,家長的良好行為對兒童的影響之大遠遠大于言語式的教導。拉什頓和其他合作者(1980)經過一系列實驗發現,孩子經常、反復看到有益行為的事件有利于培養對他人有利的行為,經常看到其他人將自己的物品或零食分其他人的孩子,比只看到過一次的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幫助、分享行為。在家里,家長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典范,家長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行動[7]。同時,家長要注意去除兒童不良行為的影響物,比如暴力的電影、動畫,而應當引導孩子閱讀一些優秀的故事書、文學作品,觀看對兒童身心有益的影視作品。
2.加強移情訓練,培養移情能力。
霍夫曼關于移情與行為的聯系做了一系列探究。他認為移情有特殊含義,能有效促進孩子對待社會的有益性,當一個孩子具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時,他便會擅長觀察體驗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的心理,并將自己放置于他人位置而處處考慮。現今我們普遍認同,移情是指個體在看到其他個體處于一個情緒狀況時,出現與其他人一樣或相似的情感與感受,因為別人的喜怒哀樂而引起自身與別人一樣的情感體驗[8]。利用移情教育孩子,比限制、命令要有效得多。移情訓練可以通過講故事、角色扮演等讓兒童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的想法和感受設想如果自己處于相似情境下的心理狀態,促使兒童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9]。
3.適當的表揚和獎勵,做好家長工作。
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無論是自發的還是非自發的,都要得到家長成人的及時承認和肯定,兒童呈現出了良好行為,家長要給予適時強化,比如夸獎、表彰、贊美,孩子獲得父母的回應會使兒童的這些有益行為得到鞏固,反之,習得的利他行為可能消退。對于兒童的不良行為,家長更應及時更正及制止,不可一味溺愛任其自由發展。
4.統一態度,理性教育。
家庭中的教育觀點、看法要協調,不能父親是這個說法,母親又是那個要求,如此對小朋友的親社會行為培養沒有益處,小朋友不知道該聽誰的,還會無意中導致兒童一些不良行為。比如:我們會碰到這樣一些情況,面對兩個孩子打架,老師問孩子:“你為什么打別的小朋友?”有些回答:“我媽媽說了,別人欺負你你就打回去。”老師問:“那你爸爸怎么說呢?”小朋友不說話了。碰到這樣的情況,家長首先應商量一個一致的教導方案,調和互相的教育理念,在孩子跟前以統一姿態呈現,有意見不合時要暗地處理。家長們對孩子應愛護但不能嬌縱,嚴格但不苛求,尤其要關注的是不要不明所以就表揚、遷就孩子的各種任性脾氣[10]。
培養兒童的親社會行為需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協調努力,我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從小對其進行教育和熏陶,培養兒童良好的親社會行為趨向,給兒童今后健康成長和社會經驗學習鋪墊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燕.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家庭教育方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02):52,54.
[2]陳幗眉,姜勇.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丹.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1(02):202-204.
[4]李幼穗.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2):29-33,78.
[5]俞國良.社會性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70-383.
[6]李丹.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3):65-70.
[7]侯廣艷.兒童親社會行為與移情[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138-140.
[8]吳南,李斐.兒童親社會行為及影響因素[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08):834-836.
[9]蘇麗.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08):174-175.
[10]田素娥,匡明霞.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1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