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迎蘭
摘 要: 在當前素質教育、多元發展、個性發展的概念引領下,校本課程在全國各地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然而,地處青藏高原的格爾木市沒有過多受到這股熱浪的影響,校本課程的開發并不多見。高原自然災害與自救旨在開發一門適宜在格爾木市實驗小學六年級開設的校本課程,幫助小學生認識家鄉環境、了解本地常見自然災害、提高災害中自我保護能力。
關鍵詞: 校本課程 高原地理 高原自然災害 災害自救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中的教師為主體,并在實施國家課程及地方課程的基礎上,科學地評估本校學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融合本校辦學理念開發的多種選修課程。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地理校本課程,是根據本地本校特色、本年級學生特點,結合當地鄉土地理優勢條件設計的,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各種地理教學實踐和課程開發。它依托于學校,立足于實踐,突出了校本課程的多樣性、靈活性、差異性和實踐性優勢,是對注重‘基礎性、統一性和穩定性的國家課程有益且必要的補充,是實現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方式之一”①。
青海省格爾木市是筆者的故鄉,作為一名高中地理老師,筆者深切感受到,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不能僅限于初高中6年的學習,而應該從小學階段起就培養學生關注身邊環境,在生活中運用地理知識提高個人生存能力。尤其是本課程從區域地理和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角度,結合安全教育,授予小學6年級學生災害意識和自救常識,同時,讓小學生對家鄉有更多了解、更多熱愛、更多保護。
一、課程開發緣由
1.獨特的區域環境。
格爾木市隸屬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海省中西部、青藏高原腹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山勢高峻,氣勢磅礴,鹽湖資源儲量大,富含鉀、鎂、鋰、硼、溴、碘、銣及水晶、鉛鋅、煤等礦藏。
在這片資源豐富、環境惡劣的土地上,生活著二十多萬人,擁有10所小學,在校生約2萬人。其中,格爾木實驗小學是本次地理課程開發的實施目標。本課程旨在讓小學生對本地氣候、生態環境、自然災害有一定認識,提高其在本地常見災害中的自我保護能力。
2.學生面臨某種自然界的安全威脅。
缺氧和高原缺氧影響人類健康是不爭的事實,只是不同人在時間和程度上有差距。醫學科學研究證明,高原缺氧不同程度地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格爾木海拔2900米,居民高原病常發。高原缺氧影響所有兒童和青少年智力發育,并且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全方位的,例如造成對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的損害。如何引導小學兒童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睡眠習慣、飲食習慣等,以更好地適應高原缺氧癥狀、保護身體,顯得十分重要。
格爾木地區地震活動頻發,近年來,每年都有可感知到的地震發生。8年前震驚全國的玉樹地震及10年前舉世矚目的汶川地震,均在格爾木周邊發生。而且,受其影響,格爾木均有房屋倒塌。同時,小學校園中地震來襲導致的小學生踩踏事故屢有耳聞。
在青藏高原,中國大氣物理及氣象學者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以每十年2.7%的速度急速減少,已然成為全球第三個臭氧空洞。這使得大氣吸收紫外線的能力大大減弱,給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造成一系列影響。強紫外線輻射會誘發人體皮膚癌變,平流層臭氧減少1%,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就會增加1.5%—3%。格爾木地區正處于青藏高原臭氧層薄弱區域。
格爾木市轄區屬大陸高原氣候,少雨、多風、干旱,降雨量年平均僅41.5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以上。這樣的氣候特點使得格爾木草原火災夏秋季節多發火災,草原火災火勢猛,速度快,火頭高,由于草原開闊,河流少,火借風勢迅速蔓延。而且發生火災時,由于草原風向多變,易形成多岔火頭,能見度又小,極易形成火勢包圍圈,造成人畜傷亡事故。家住草原及周邊的學生急需普及草原火災的相關知識,并提高應對能力。
3.高原自然災害與自救課程開發必要性。
格爾木地區在小學階段僅提供了一門地方課程,課程名為“地方”,從自然資源、風土人情、民族、宗教、文化等角度綜合介紹格爾木地區概況,使小學生了解本地區,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并未涉及地理災害與自救內容。初高中階段,該地區使用全國統一的人教版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其中涉及格爾木地區的內容僅有對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籠統介紹。并且中學階段沒有學校對本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相應的易發災害與自救常識做課程開發。同時,這部分知識更適合在小學階段教授,提早激發學生的災害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救能力。因此,目前國家地理課本不能很好地切合當地學生的學習需求。
4.課程內容的獨特性。
高原自然災害與自救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重點突出實用性,在充分考慮區域氣候、壓強、地形、位置等信息基礎上,以提高學生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生存率、減少災害所帶來的傷害為宗旨,考慮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階段特點,不做過多抽象知識講解,將自救常識融入演習、示范等操作性實踐中,切實提高學生的災害生存技能。例如,地震知識模塊,基于該地區每年有可感知的地震發生的事實,編順口溜讓學生簡要了解不同地震等級的表現、不同等級帶來的危害程度等,重點講解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地震來襲時如何選擇逃跑路線、如何保護重要部位、被掩埋時如何求救等最實用的技能,是一門生存課程。
二、課程目標
地理校本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終身學習為落腳點,以培養學生地理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為目的的課程。具體就本課程——高原地理與自然災害中的自救而言,需要實現以下四個課程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本地自然生態環境概況及高原病。
格爾木地區南面環山,北面鄰柴達木盆地,土壤鹽堿化、次生化現象非常嚴重。可可西里無人區內又生活著白唇驢、藏羚羊等多種珍稀生物。由于資源豐富,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和利用導致許多諸如山體滑坡、石油泄漏、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海拔高導致大氣壓強低,空氣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9%,常引發人體嚴重的缺氧癥。輕則頭昏、頭痛、惡心、嘔吐、心慌、氣促、煩躁、食欲減退、眨眼障礙、乏力,重則對感覺、記憶、思維和注意力等認知功能產生顯著而持久的影響。
2.幫助學生了解本區域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成因。
本區域地處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周邊,地質活動頻繁,地震多發;臭氧層空洞范圍逐年擴大,導致皮膚癌患者人數上升迅速;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夏秋季節荒漠草原易發生火災。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及自救,可有效幫助學生提高本地自然災害中的生存率。
3.強化學生在自然災害中的自我保護意識、自我保護能力。
小學高年級學生應有科學的災害成因解釋、自救意識及自救能力,不盲目聽信封建迷信,在學校、社區、自然中能夠將所學應用于實踐。并能夠將科學的災害解釋、自救能力反教育于家長,在這樣的落后山區幫助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素質。
4.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地關系。
從古至今,我們經歷了崇拜自然、挑戰自然、征服自然等過程,形成了科學的人地關系視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地震頻發我們不能阻止;臭氧層空洞的危險我們不能根治;自然火災我們無法預防,但是可以減少這些帶來的損害。
三、課程內容
高原自然災害與自救內含五個模塊,每個模塊設置兩個課時,授課時間為六年級上半學期,課程類型為必修課,考試形式為教師評價等級與學生自評等級的累計。以下為該課程的五個主要模塊:
1.本地環境概況模塊。
本模塊用以使學生了解高原生態脆弱性及其破壞的不可逆性,培養學生的地理視角和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本模塊的學習中,主要關注五個主題,分別是:本地氣候、本地動植物、本地生態危機、本地工農業生產與環境污染、本地發展戰略。經過這五個主題的學習,學生應對本地環境問題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從身邊小事出發,踐行環保行動。
2.高原缺氧與缺氧自救模塊。
本模塊用以使學生了解什么是缺氧、醉氧,培養學生對自身身體狀況的關注意識。使學生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身體狀態并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自救。在本模塊學習中,主要關注四個主題:不同海拔的空氣含氧量、缺氧對身體的危害、缺氧狀態下的身體反應、缺氧時的正確自救常識。
3.地震成因及地震中的自救模塊。
在該模塊中,學生需要了解地震的危險性和常見的地震逃生方法。主要關注的知識點有全球板塊運動與環太平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地震發生的前兆、地震發生時的逃生策略、地震掩埋時的求救與自救。在該模塊授課中,可以進行地震撤離的演習,幫助學生建立有秩序的逃生意識。
4.臭氧層空洞與皮膚保護模塊。
在該模塊中,學生需要了解冰箱、氟利昂、臭氧層、紫外線、皮膚癌的關系,以及如何避免患皮膚癌疾病。主要學習的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青藏高原臭氧層空洞的區域、造成臭氧層空洞的原因、保護臭氧層的措施、臭氧層空洞的危害、臭氧層空洞下的皮膚保護常識。在該模塊的授課中,可以采用戶外紫外線測試的活動形式,給予學生最直觀的形象知識,讓其意識到保護皮膚的必要性。
5.荒漠草原火災與火災中的自救模塊。
學生在學習本模塊后應了解什么是明火、野火、火勢包圍圈,風向、風力與火災的關系,火災中的基本逃生準則。在該模塊需要講解的內容有:荒漠草原火災的成因與發生季節、荒漠草原火災的預防、荒漠草原火災現場的逃生策略、滅火器和消防栓的使用方法、燒傷后的緊急處理。在該模塊的授課中,教師需要示范滅火器和消防栓的操作方法,必要時,請幾位學生代表現場操作一遍,以便加深動作記憶。
四、課程實施
高原自然災害與自救這門課程的實施,秉持三個原則:特色性、趣味性、實用性。而在具體操作層面需要做到以下四點:
1.協調社會教學資源,營造生動有趣的課程。
學校在開設該校本課程時,可能會面臨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如:藥材、紫外線測試儀、自評量表等的短缺,為此,與附近醫院的合作顯得十分重要,在課堂演示中,讓小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更容易其消化吸收。
2.結合時事熱點,開發課程模塊。
時事問題是家長們所關心的問題,學生必然也有所接觸,通過開發相關校本課程模塊,可以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走得更遠、學得更多,形成獨特的知識結構。例如,女性家長普遍關注防曬與皮膚保護,可使學生與家長共同探索防曬霜的化學防曬與防曬服的物理防曬,哪種效果更佳。
3.取材于生活,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任何知識只有應用到生活、解決生活問題才是有用的。例如,草原火災及火災中的自救模塊中,學生可以學習到不同介質的火應如何熄滅,在做飯炒菜時起火即可輕松解決。
4.發掘學生興趣,打造活力校本課程。
對學生而言,有用、有趣的課程才能使其在小學階段記憶牢固。因此,本課程在課堂評價部分引入學生自評,對于學生感興趣的模塊,繼續入選下一學年教學,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模塊,則用新的模塊代替,如此循環,保證課程的活力。
注釋:
①王述華.中學地理校本課程開發初探[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01):76-78.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0.
[3]徐兆蘭.開發地理校本課程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07(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