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
摘 要: 美國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跨學科研究部主席,神經教育倡議的創始人瑪麗亞·哈迪曼在其出版的力圖將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對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進行了學習,并在探索高效學本課堂的建設方法和策略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關鍵詞: BTT 高效 學本課堂
1.打造高效學本課堂的設想
教育不應是“沉重”的,而應是“生動”的;不應是“格式化”的,而應是“多元化”的;不應是“痛苦折磨”;而應是“崇高享受”。一堂精彩的學本課堂,我們應當看到師生的精神面貌是和諧、活躍、民主、高效、務實的,由此營造的課堂氣氛能讓每個參與者都有見賢思齊的上進心、分秒必爭的緊迫感、舍我其誰的表現欲,身處其中都會感到振奮、激昂、歡快、充實。這是淄博市張店區實驗中學趙忠校長在校本培訓圍繞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進行的專題講座《打造高效學本課堂》上的一段話,也開啟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高效學本課堂建設的探索。
美國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育學院跨學科研究部主席,神經教育倡議的創始人瑪麗亞·哈迪曼在其出版的力圖將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的《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一書中,詳細介紹了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為我探索學本課堂建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2.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指導框架。它基于神經和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而設計,幫助教師們科學地計劃、執行、評估教學程序。該模式由六大教與學構成,這些階段被稱作腦的訓練目標(brain targets)。簡而言之,BTT就是依據我們當前知道的關于學生如何學習和思考的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就其本身而言,BTT既不是一種課程設置,又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產品,而是將大多數有效的教學項目和實踐結合起來,只想一個或者多個腦訓練目標(腦-目標),就像通用的學習設計或者教學框架。盡管每個腦-目標被表征為相對分離的部分,但是這六個部分之間卻是相互關聯的。它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能夠為教學者提供指導與方案,其作用會從課堂層面延伸至整個學校系統。BBT方案的根本目標不僅僅是教育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創新性被當作21世紀人才的必備技能與核心素質。此外,BBT模式中同樣核心的部分還有對學習過程中情感氣氛和物理環境的關注,開發有效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擁有綜合化、全局化的思維,進行持續性學習評估,運用藝術訓練加強對知識的記憶與鞏固,發展概念(而不僅僅失敗表層的知識)及培養學生進行高階思維。
3.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指導下的探索與思考
3.1為學習營造情緒氛圍。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第一個目標,首先需探索情感與學習的相互關系。近年來,神經與腦科學越來越多地關注情緒領域,理解各種積極或者消極情緒的產生與喚起,理解他們在注意、記憶、高級思維過程中的影響,是教師必須重視和學習的一課。學本課堂首要的學習設計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營造積極的、快樂的、有目的的學習氛圍,這些方法能使學習者產生與課程目標的情感連接,從而學習變得更富有意義。
3.2為學習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就像課堂中的情感分為能夠改造學習過程,物理環境同樣可以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及對各種學習的參與程度。在我的新學期學本課堂設計中,嘗試設計一些新異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也是很期待的一件事情。
3.3設計學習體驗。我們利用先前的知識將刺激歸類,并將以往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相結合從而思考。認知科學告訴我們:知識是通過整體的理解和宏觀的概念組織的。因此我們設計的學習體驗使用視覺表征的方式展現給學生一個整體圖景(big-picture)及新概念和舊知識的聯系。我們需要向學生示范學習目標和日常活動如何關聯,并且讓學生習得有針對性的內容、技能和概念。BTT教學模式在這一目標上更符合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課程,課程倡導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傳授細節會帶來混亂,而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會帶來知識。由于綜合實踐活動學習時間具有開放性,選題具有開放性,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較少,選題后,通過搜集網絡得到的信息和資料,往往不知如何鑒別、處理和分析。面對這種情況,我將階段指導的內容分解為:從問題到課題、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資料的分析與鑒別、小組合作與分工、形成研究成果、成果展示與交流等板塊,通過這些專題版塊,不斷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收到較好的效果。
3.4教授掌握內容、技能和概念。教育學生就是假設學生能夠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和概念,擁有充實而富有成果的人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對內容、技能和概念的學習需要對信息的保持及有意義的利用。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更深入的認識和挖掘過程。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要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不斷獲得發展和提升,需要教師的智慧引領。我嘗試在教學中引進思維導圖,發展學生深度思維。我們都有體會形象的具體的直觀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語言容易記得多。國圖論學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說的就是這種道理。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也是這個意思。思維導圖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工具,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開發了人的無限潛能。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近來思維導圖完整的邏輯架構及全腦思考的方法被更廣泛應用在學習及工作等方面。在《科技創意設計》專題課堂上我引進了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完善創新作品的設計思路,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3.5教授知識的擴展和應用。關注創造力研究,使學生學習體驗能夠提升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在科技創意設計專題,我們會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中已經應用的新科技,并結合學習的11種發明創新的方法找到新舊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加一加”、“減一減”、“代一代”、“縮一縮”、“擴一擴”、“學一學”、“變一變”、“搬一搬”、“改一改”、“反一反”、“聯一聯”的思考方法,對事物存在的問題進行創新設計。大量事實證明,如果不再只是向人們提供紙質或口頭形式的信息,而是由他們自身對某種提問做出反應來產生信息,那么他們的回憶效果將會得到顯著改善。通過創新活動產生的信息賦予學生各種發散思維,進一步發散思維引發學生更多的認知結果和方法。
3.6評估學習。評估學習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評估學習探討那些顯示持續性評估能怎強學習和記憶的研究,也會思考如何擴展傳統的評價方法,包括學生檔案的利用、學生作品及學業成績。學本課堂倡導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多次評價機會,多方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我們一直根據專題的學習內容設計成果評價標準,希望通過標準指導、引領學生進一步鞏固自己習得的技能和方法,促進學生反思自己在問題解決中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課堂學習中的評價,以是否能影響他人的思想和行動作為主要的評價依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評價中受到鼓舞和激發。
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BTT)引領著我在高效學本課堂的探索道路上,繼續發現和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設計,讓學生更加受益,讓學科課堂的教與學更具有專業性。
參考文獻:
[1][美]瑪麗亞.M.哈迪曼,著.楊志,譯.腦科學與課堂:以腦為導向的教學模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