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摘 要: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它用詞精當,語言準確,是很好的學語言的范本。然而,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說明文教學,甚至把它變成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學,失去了說明文這種文體的語文趣味。因此,在新課堂的構建下讓說明文充滿語文味,教師有必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讓說明文重現語文味。
關鍵詞:新課堂;初中說明文;審美情趣;人文趣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即“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關于說明文閱讀是這樣要求的,“說明文教學要幫助學生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方法。”根據這樣的要求,教師應該對當前的說明文教學現狀進行有效的糾正。
“國語不是訓詁之學,而是活的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因而說明文教學不應只是枯燥的照本宣科,而應培養學生準確而客觀地認識事物和反映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說明方法和語言特點,讓學生走近歷史,走近文化藝術,走近科學殿堂。要實現上述教育目標,必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施以審美的關注和藝術的加工,使教學過程充滿藝術魅力,讓說明文重現語文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活動,引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
說明文的內容往往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有些說明對象和內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親眼目睹或身歷其境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實物、圖片等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現出來,在一開課時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文本產生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熱情。如《核舟記》中,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真切地體驗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藝,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如教學《故宮》時,先出示一幅故宮建筑效果圖,讓學生找出永和宮、太和殿等地理位置,了解我國古代的建筑布局和風格,這樣會很自然地切入課文內容,達到了“未讀課文,先知三分”的效果,直觀清晰的實物和圖表帶給學生輕松的學習情境。
合理創設活動情境,能夠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學習情境中,有意識地對文本、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從而達到說明文教學的最優化。
二、深入引導學生對說明文形象語言的品讀,讓科學更加生動
說明文的語言表達簡潔、簡明,而且邏輯思維嚴密。但也有生動的說明文,其中穿插著形象的描寫、議論與抒情,這正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文學性的解讀。例如: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就與學生一起欣賞各種云彩的描寫。“天馬行空,氣象萬千”讓同學們仿佛置身于云海,文本排比、比喻的修辭讓氣候學變得貼近生活,不僅清楚各種云彩的變化規律,而且明白了為什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生動形象的打比方,更給人豐富的想象。科學并不是枯燥的,這樣去引導感悟,讓學生愛上科學。
三、注重作者情感,品味說明文審美情趣
古人說:“文似觀山不宜平。”我們可以從各種文體中發現:小說往往憑借曲折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讀者;散文憑借情感的起伏來激起讀者的思想共鳴;戲劇憑借矛盾沖突而牢牢地抓住觀眾的心;詩歌憑借強烈的情感打動讀者。然而,說明文的特點是以平直見長。例如:課文《中國石拱橋》中,作者如拉家常一樣介紹了石拱橋。這樣,學生學習這些課文時往往覺得沒趣,提不起精神,教學效果很差。因此,在教學說明文時,教師要注重作者在介紹的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這種情感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的認識,是他在表達過程中所作出的一種自然的情感表達。教師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做好情感認識方面的鋪墊,進而啟發學生來理解說明文所要表達的思想。這樣,學生就能從平直、簡潔的說明文中感受其藝術性,從而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審美情趣。
四、注重課程資源拓展,增強說明文的人文趣味
說明文教學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拓展,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架起課內與課外的橋梁。這樣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正好也順應了說明文知識性強的要求,增加了學生對資源的處理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就給學生補充一些勞動人民口頭傳誦的物候方面的俗語,還可以補充古詩句中的物候名句,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實踐表明,課程資源的拓展使學生更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課堂氣氛。這樣學習既體現了說明事物的知識性、科學性,又呈現了語文課堂的人文趣味性。
總之,加強說明文教學是初中語文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在重視散文詩歌、議論文等問題教學的同時,也不忽視說明文的教學。對教材中選入的說明文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到說明文的科學性與文學性。一方面基于說明文的知識理趣來學習說明文;另一方面站在文學藝術的感染力上,借助課文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喚醒學生的熱情與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情。這樣,同學們才會在學習說明文時體會到其中的語文味。
參考文獻:
[1]屈麗娟.如何創設說明文有效的教學情境[J].魅力中國,2012(11).
[2]劉琛.語文教學情境設計的基本要求和方法[J].現代語文,2013(6).
[3]王錫強.說明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成功嘗試[J].作文教 學研究,2011(4).
[4]鐘啟泉,安桂清.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
[5]孫杰遠.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