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軼喆
【摘 要】本文對中外教師合作不足的現象進行深刻反思,分析原因并提出解決策略,為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和管理提供新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合作辦學;中外教師;合作不足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9-0174-02
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也不乏部分學校急躁冒進沒有達到教育部的要求而被停止辦學,以本科以下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居多。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與非合作辦學專業最大的區別在于合作辦學專業是中外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學,以實現共同培養人才的目的。然而由于實際操作中中外教師之間的合作程度遠遠不夠,即使是達到國家標準的部分項目或機構也無法進一步開展,甚至難以維持。筆者結合自身在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的工作經驗,根據中外教師合作不足的現象,分析原因并提出改進策略。
一、中外教師合作不足的原因
中外合作辦學的最大意義在于中外教師的相互配合,然而在實際運行中,中外教師之間的合作流于表面,缺乏實質性交流。這種現象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中外教師角色定位不準確。對于中教一方,在中外教師合作的課堂上,中教往往只扮演助理角色,負責翻譯或維護課堂秩序,沒有積極參與課堂的意識。而事實上,由于中教更了解學生情況和國內行業動態,應該扮演外教合作伙伴的角色,而不只是被動的協助者。從備課到課內外活動,中教都應該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教學。而對于外教一方,由于他們是由外方學校派到國內授課的,通常課時并不貫穿整個學期,這容易導致部分外教會產生一定的認識誤區。許多外教認為自己只負責課堂教學,因而課下很少為學生答疑解惑或參與學生活動,沒有把自己看成是和中教負有一樣責任的教師,難以全心全意地融入教師角色。
(二)教師的知識廣度有待拓寬。對于中教而言,外語水平、國外課程和文化的背景知識相對匱乏。中教要和外教進行頻繁的溝通交流,外語能力不足既成為溝通的阻礙,又不能幫助學生傳達正確的信息。而缺乏對國外課程體系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往往也會導致教學產生巨大的分歧,不利于合作的順利進行。就外教而言,不適應中國教育體系、課堂模式的情況時有發生。外教不能結合雙方教育制度的優勢靈活把控課堂,在很大程度上對教學質量起到了負面影響。另外,部分外教不了解中國的國情、法律法規、國內行業動態,導致其理論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很難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三)反饋體系不健全。第一,調查學生反饋渠道單一。普通的調查問卷收集到的學生反饋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借鑒意義,但也因其客觀性不足和形式單一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生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認識不同,對評價中外教師的標準也未必都客觀公正。另外,調查問卷以文字形式呈現,沒有語言交流,不具有啟發性和指導性,學生很難對抽象的教師配合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第二,調查中外教師反饋不及時。高校普遍重視學生反饋,會在學期末等時間點收集學生反饋。然而,對教師的意見調查卻不多見。教師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對學習效果、考評機制、合作模式等有更深刻獨到的見解,管理人員并沒有及時獲取教師的意見,導致他們對合作的建設性想法得不到重視和落實,缺乏合作的積極性。第三,基層管理人員的反饋被忽視。基層管理人員的范圍很廣,包括學生代表、輔導員、外事員、教研室主任等人員在不同程度上擔任管理學生或教師的工作,信息來源比某個學生或某個教師更加廣泛和立體,他們對中外教師之間的合作程度也了解得更全面透徹。然而,由于這些人員大多并不在教學一線,因此他們做出的反饋極易被忽視。
(四)缺少主客觀條件及合作平臺。第一,中外教師的合作意識不強。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時就把專業課分成完全獨立的中教課和外教課,且沒有要求教師之間進行必要的信息分享。由于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合作教學的重要性,互相之間沒有交流,導致課程銜接不順暢,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第二,客觀因素導致管理不便。中外合作項目通常由國際學院進行統一管理,然而中方的專業課教師多數從其他院系調用,這種做法雖然節約學校的教師資源,但并不便于國際學院的直接管理。另外,語言障礙、辦公區域不同、上課時間交錯等問題也是雙方幾乎沒有交集的原因。第三,沒有適當的學習交流平臺。由于沒有一定規模的交流平臺,即使教師有強烈的學習交流意愿,個體也很難實現校際間的交換學習和資源共享,合作深度依然受限。
二、中外教師加強合作的解決策略
根據對中外教師之間合作不足問題的原因分析,作者嘗試性地探索了相應的改進策略,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找準中外教師角色定位。中外教師須明確各自在課堂中的教學目標。在備課過程中,中教因更熟悉學生和國內行業情況,可以和外教共同制定教學方案,選擇教材和教輔資料,研究教學思路。在課堂參與方面,中教除幫助學生掃除一些語言障礙外,還可以承擔一些其他任務,如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在遇到文化差異時進行必要的解釋說明等。這要求中外教師在課前做好明確分工,盡可能保證課堂上中外教師之間默契協調的狀態。①另外,外教須明確自己和中教一樣需要對學生學習負責的角色,不能只管課堂教學,課下也要為學生答疑解惑,積極參加學生組織的專業相關活動,加強對學生的了解,融入中方的教學氛圍。
(二)教師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廣度。首先,中教須提高自身的外語水平,這樣才能與外教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不影響合作的深入進行。此外,中教還需掌握國外專業課程的背景知識和基本文化常識。對于外教一方,則須花時間了解學生和中國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以便更適應中國課堂。更重要的是,外教應詳細了解所教授的專業課程在中國的實踐模式,如金融類、會計類課程,不同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會有一些具體的差異,外教應該結合中國實際,使自己的授課內容合理可行。
(三)建立全面的反饋體系。學校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情況做好管理工作。②教務人員要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學生的反饋。學生對中外教師的配合不一定進行過深入具體的思考,很多學生也不重視自己的反饋意見,因此,學生的積極思考也需要一定的引導和啟發。除常規的問卷以外,還可以開展一對一約談、班會交流、建議信箱等多種溝通渠道,指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中外教師。此外,還須及時和一線的中外教師進行溝通,并廣泛開展對學生代表、輔導員、外事員、教研室主任等基層管理人員的意見調查,提出合理化建議,及時解決合作中的問題,調動合作項目各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合作的健康發展。
(四)提供主客觀條件支持,建立交流學習平臺。第一,提高中外教師對合作教學的重要性認識。對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中外教師進行培訓,加強教師對合作的重視,增進雙方的理解。第二,管理層提供條件支持。培養專門的授課教師;把中外教師安排在同一辦公區域;定期舉辦教學研討會,交流教學進度和課堂情況;要求雙方教師做好教學記錄,以供相關教師互相查閱。第三,搭建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交流學習平臺。采取培訓、調研、外出學習、講座等交流方式,互相學習對方學校的知識,引進先進的教學和管理經驗,促進辦學水平的提高;建立聯誼互惠機制,對雙方院校同一專業的資源進行交流、互換互用,提高引進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合作辦學項目的良性發展。
三、結語
中外合作辦學雖然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但是教師和管理人員應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努力探索解決途徑。中外教師各有所長,雙方應發揮各自優勢,互相借鑒學習。管理人員應建立完善的反饋制度,為中外教師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條件和學習平臺。只有拓展合作寬度,提高教學質量,中外合作辦學才能長遠發展。
注釋:
①王玲.大學英語教學中外教師合作教學模式探討[J].教改探索,2014(9):64-67.
②錢峰.做好中外合作辦學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