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萍
摘要:本文從讀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塑到讀書內容的篩選以及讀書方法的指導,不斷引領學生精神的成長,體味生命的意義,感悟讀書之樂,傳承國學精髓,服務社會,成就輝煌的人生。
關鍵詞:讀書意義 讀書方法 中華經典 主動思考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2-0190-02
書是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風景,需要用一生的時光去欣賞。
人生第一大快事,莫如讀書,讀書之樂來源于自我提升的滿足。教師積極引領學生打開快樂閱讀之旅,領略天地神奇之美,探究未知世界之謎——世界如同一本攤開的書,等待我們如探險家一般去親自觸摸、實地勘查、尋尋覓覓、驚奇發現、豁然開朗……真是別有一番情懷愉悅在心間。悅讀,永遠在路上,永遠是現在進行時。
我們常常自問讀書意義何在?價值幾許?對一個人生命的真實意義是什么?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意義又是什么?一本書或一段文字穿越時空,記錄那段特定歲月的特殊記憶,能真真切切影響或改變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生命軌跡。學生時代是一個人靈魂發育的最佳季節,讓讀書融入生活,接納人類智慧的結晶,以深厚的道德滋養、豐厚的人文底蘊,奠定一生的人文根基,決定靈魂的高度和成色。在青春期找尋鑰匙般的書,作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源泉,祈望她能開啟懵懂的生命之門,獲取面對現實的強大精神力量,以博大深厚的民族情懷無限度釋放生命,實現生命價值的最大化,由此,珍惜當下,服務社會,開創未來。人人如此,眾志成城,國運必盛世安康,定會實現美麗的中華騰飛夢。
吉林五中歷來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塑,李校長在全地區率先開設讀書課,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畢業時乃至多年后仍然能記得曾在吉林五中度過那么一段具有特殊意義的讀書生活,那時的讀書課,讓我們感知共度讀書時光帶給我們生命的意義遠遠高出讀書本身,教會我如何思考、如何認清自己,如何善待生命,彰顯生命的美好,讀出了獨特的人生體驗,真正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人生境界。明白自己未來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從而發現、發展、成就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富有高雅情趣的,有益于社會的大寫的人,活出自己曾經渴望的模樣。
讀書,永遠在路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都是我們進步的階梯;天文地理、詩詞歌賦、科學萬象、名人傳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都是我們精神的必修。用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增加我們的閱歷,培養絕佳的氣質和情操。
教學中分析篩選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如《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百孝經》《中華24孝故事》《論語》《大學》《孟子》《中華圣賢經》《逍遙游》《中華字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用PPT形式展示分享《中國茶文化》《中國書法》《中國酒文化》《中華服飾演變史》《中國文字演變史》《詩歌發展史》《古玩鑒賞》《飲食文化》等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誦讀,讓中華傳統根植于學生內心深處,重溫經典,偶遇那久違的怦然心動,體味那快意的酣暢淋漓,感悟那意會的心有靈犀,進行那絕佳的生命之旅——知天地,曉人生,怡養性情,種下國學的種子,積聚能量,潛移默化,厚積薄發,假以時日,必會長成參天大樹,成為社會的棟梁。
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開啟向科學進軍的腳步,鼓勵學生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既富人文情懷又蘊含科學精神,引領思維向深度、廣度延伸。課堂內,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快樂來自于自我超越的欣喜;課堂之外,還有一片燦爛的值得期待的天空等待我們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去思考……嘗試的過程何嘗不是一種創新呢?即使失敗,又何嘗不是一種別樣的收獲呢?經歷即財富,累積成生命的厚度,拓寬為生命的長度,提升了生命的高度,豐盈潤澤了生命的內涵和色彩。
在指導學生怎么讀時,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制訂每學期讀書計劃、假期讀書計劃,推薦適合中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目。打開多種閱讀方式,如何讀一本書,怎樣做讀書筆記,如何運用思維導圖高效閱讀,如何進行碎片化閱讀,如何以隨筆形式捕捉稍縱即逝又俯拾即是的靈感頓悟瞬間……
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大膽質疑。這也正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學貴有疑,盡信書不如無書。培養問題意識是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用問題激發思考,點燃智慧之火,在互相討論中懂得如何揚棄,取精華,棄糟粕。學會甄別,學會選擇,學會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會學的目的,魚和漁兼得。在這個過程中體味不斷求知的樂趣,明白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堂教學采取聽、感、賞、讀的形式,帶領學生們親近傳統。用國學滋養心靈,以圣賢為師,同智者對話,在浸潤濡染中開啟智慧之門,知書明禮,優化人格,提升境界。以“立功、立言、立德”奠定人生根基,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格局,鑒古觀今,心存高遠,勇于擔當,敢為天下先,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善于豐富課堂內容,設置情景,學以致用。文化經典蘊藏著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是民族智慧的載體,無古不今,把學生的日常表現與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融入其中,使學生易懂、樂學并主動去做。師生互動,生生交流,形成誠信、寬容、謙讓、和諧、友愛、互助的氛圍,凝心聚力,為生命打好精神底色,為人生打開新的篇章。讓德行和知識契合,尋找心靈的那份綠地,那方沃土,構建人文情懷,提升核心素養,胸懷天地,立己達人,贏得未來。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充分醞釀、自由暢談自己的讀后隨感,提倡個性化閱讀,尊重個性化表達,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歡的聲音和片段。人人各抒己見,大膽交流,不斷碰撞思維火花,總會有新的感受和發現,學生明白了自己的得失,反思著自己的言行,改正了自己的缺點,摒棄了小我的狹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且觸發了新的認知、新的想法、新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不斷塑造一個全新的大我形象。
讀書的厚度和廣度,影響著人生格局和眼界心胸。在期中期末考試卷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學生們精神在成長,靈魂在拔節。
例如:
學生(1):通過讀書課學習國學傳統,誦讀古圣先賢的為人處世之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既為父母減輕負擔,也鍛煉了我的生活技能,何樂而不為呢?
學生(2):我明白了換位思考的重要,將心比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善待他人,懂得包容、諒解、不苛求。
學生(3):凡事要自強自立,天助自助者,我要努力奮斗,克服困難,日日進步,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學生(4):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確實感悟到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內涵。讓經典伴我成長,活出青春最美的模樣,讓青春綻放異彩。
學生(5):我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學習和掌握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善于從書中汲取營養。養成了愛好讀書的習慣,沉浸在書海中,盡情體會讀書的樂趣。
的確,這里時時處處蕩漾著人文情懷,讀書讀到了學生的心里、骨子里,已內化于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外化于行,終身受益無窮。
家長也有相同的感悟:
“誦讀國學經典,使孩子變得懂事、謙讓、聰慧、仁愛、守信。”
“讀書已融入我們三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每天都有一段親子閱讀時光,丟下手機、電腦,讀自己喜歡的書,分享收獲,其樂融融。”
“孩子的心靈更加純潔,思想更加積極向上,分析問題、評判事物越發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了。”
作為師者,我們拓寬了教育視野,提升了文化修養,增長了教育智慧,提高了教學水平,在反思中成長,在交流中提高。可謂教學相長,樂在其中。
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打造更美的書香校園。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培養人文底蘊,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育人工程任重而道遠,我們將不忘初心,孜孜以求,砥礪前行,抵達精神的遠方。
參考文獻:
[1]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希貴.面向個體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