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貫徹“先生后師”理念,提升高中生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意識,是時代對教學改革的要求,也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挑戰。高中政治教師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不斷深入研究,做到與時俱進。
關鍵詞:高中政治;核心素養;“先生后師”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2-21
作者簡介:陳月芳(1977—),女,福建福州人,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教師,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政治的核心素養,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構成,目標是培養有理想、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在學科核心素養的引領下,高中政治的教學方式、教學活動都應發生相應的變化。自關注核心素養的研究以來,筆者就以“先生后師”的高中政治課型實踐為研究切入點,配合課后社會實踐活動,對培養高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究。以下四點是采用“先生后師”的教學模式培養高中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可操作性強的方法。
一、堅持課前時政演講或紀錄片展示與介紹,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筆者一直堅持一個慣性做法:課前5分鐘“時政演講”。 要求如下:簡要介紹該時政背景、目的或措施,選取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部分進行點評或反思或提出自己不一樣的見解。筆者讓學生課前花時間去尋找生動、豐富的時政新聞素材,并結合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把他們所關心的社會熱點熱情洋溢地給同學講出來。這些都是足以讓演講者和聽眾心理興奮的事,因而學生們的關注度極高,都很認真傾聽同伴的演講并對演講內容進行細致的點評。5分鐘“時政演講”,給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學生從天下事引出理論,寓理論于天下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教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獲得普遍的政治認同。此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知識對時政進行不同角度的知識鏈接,這種習慣可以引導學生懂得知識源于生活,要理論聯系實際,學有所用。教師還可以通過欣賞革命歌曲《保衛黃河》以及紀錄片《輝煌中國》,讓學生了解我國經濟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提高學生民族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先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鼓舞作用,弘揚民族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各種文化現象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做出正確的文化選擇,增強政治認同感。
二、運用導學案開展自主、體驗、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狀態下,獨立地發揮出潛能,就越能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在《偉大的民族精神》的預習學案中,筆者設計了“分享文化中的感動”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生談談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一段文字、一首歌、一次文化活動等,就其中至少一點充分準備,形成書面文字,并在課堂上與同學、老師一起分享。這樣設計的意圖就是讓學生通過回想、聯系自己讀過、聽過、參加過的優秀文化作品和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從中體味文化帶給我們的那些感動,從而使學生對優秀文化和對人生的塑造作用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認識。
對于合作學習環節,問題的設置要簡單明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這一教學情境下,筆者設置了兩個關鍵問題:①女排精神最感染你、震撼你的是什么?②女排精神對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有什么作用?這兩個問題從個人到社會,讓學生們學習女排精神的同時,認識到其對國家、社會的重要作用,并深入挖掘女排精神里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直觀到抽象,體會知識生成過程,提升思辨能力、實踐能力,進而提升理性精神和公共參與意識。
三、設置模擬情境,培育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的核心是要引導全民尊重法律權威、自覺守法、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高中政治教學中的許多內容就是在闡述以法治理念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妨設置一些模擬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氛圍中感受法律的嚴肅,感受法律制度的尊嚴,從而增強學生的法治精神。例如,在《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地、全面地理解我國國家機關如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筆者專門創設了情境:召開以水價調整為內容的模擬價格聽證會。四組學生分別代表物價局、消費者、專家、人大代表,讓聽證會參加人員對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公平性等發表自己的主張。模擬聽證會讓學生懂得了聽證會召開的法律程序,使其更加深刻地感悟民主的真實性與公正性,深刻體會我國為了推進民主進步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讓學生在這樣的模擬聽證會中增強法治意識。此時,教師通過表格再歸納一下該模塊知識,學生就理解并從內心認同了這個板塊知識,達到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豐收”。通過情境模擬的方式,教師讓學生在接近于現實的環境氛圍中深刻理解知識與依法辦事、依規辦事的程序,有助于不斷增強學生的法治精神。
四、落實的關鍵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在學科素養、教學素養、數字化素養、公民素養、文化表達等方面的素養都是培養學生素養的必備能力和榜樣。所以,新時代的高中政治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第一,政治學科具有很強的時代性,時政與知識能力結合是當前全國卷考查的一個重點,而且概念與原理都比較抽象,特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用貼切的生活例子予以解釋,否則只會導致說教,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教師在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要不斷充實、積累、完善自己的知識庫存,及時了解國內外的大事小情,當今社會流行的話題、潮流等,以做到心中有數,能在課堂上自如應對與學生分享,并能適時引導學生將時政與書本知識無縫對接。學生自然就會被老師廣博的知識和認真的備課精神所折服、所吸引,也會堅定他們不斷學習的理念。
第二,為實現“大容量、高效率”的高中政治課堂,重視課堂四十五分鐘效率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上每一個環節都要明確時間,抓好落實。重點、難點知識注重研磨,講練要精;簡單易懂知識,點到為止;讓高中政治課堂形成動聽的交響樂:張弛結合、波瀾起伏,令學生既緊張又興奮,既篩選信息、掌握知識,又形成能力、發展智力。合作探究時有生生觀點的交流和師生觀點的碰撞,有效的交流碰撞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還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三,精選練點,錘錘有聲。要精心選擇訓練點,每次訓練有個側重點,錘錘敲打,錘錘有聲。易錯易混點要讓學生先“犯錯”,教師只是指出錯誤,讓學生自己找出錯誤點更正;選擇題給出正確答案,但不馬上講評,分組下去第二節課讓學生來解析;有的“小題”可以“大作”,采用變式教學法,變化關鍵詞、設問甚至材料,得出不同的答案之后又要幫助學生歸納提升,學生從會做“一道題”到會做這“一類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解決知識中的盲點,不僅可以加深印象,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從而使學生更加注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五、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先生后師”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而是建構性、理解性、反思性的課堂,是知識性加探究性的課堂,是能夠讓學生提高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延伸性課堂。筆者堅信,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持續深入,高中生對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意識的培育必將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王錦飛.試述公民教育視域下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1):79-82.
[2]羅燕芬.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J].教育導刊,2013(5):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