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更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自主探究式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意識,發展自身能力,是當今數學教學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
自主探究模式迎合了素質教育理念,也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標準,是一種較先進的教學模式。因此,眾多教師開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模式,以求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并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教師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探究模式的理解和認識還處于相對基礎的階段,并沒有達到預期理想的成效。目前,已經有部分學者開始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探究模式,但這些研究還并不完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創新。
一、 自主探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1.1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習不應該被看成對于老師所授予的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活動。”也就是說,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該是被動接受教材知識的過程,而是在學生已有知識背景下,通過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合作交流,主動建構的過程。
1.2學習理論在創造“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所以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恰當地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通過觀察、操作、猜想、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主動地完成對知識的建構過程。
二、實施自主探究式教學教師觀念的轉變
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育行為、教學方式。實施自主探究式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教師在觀念上必須更新。
2.1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好數學;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學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數學。
2.2提倡和諧的教學觀。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師生之間的關系要諧和融洽;要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余地;要為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機會。
2.3形成新型的教師觀。教師是教學法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決策者。教師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進行教學法加工,更好地適合學生自主探究和學習。
三、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
3.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自主探究學習模式,首先要求的是自主學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是基礎。為了配合這項工作,教師可以在課前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預習解答這些問題。在預習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參與,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并且解答教師所留的問題。
因此,教師可以對小學數學的課后作業進行改革與創新。在傳統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多數教師給學生布置大量習題,以此鞏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知識。此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充分有效的課后預習,并將練習與鞏固放到課堂教學中。
以《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為例,在上一堂課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對這一節的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需要學生在預習中了解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完成課后的練習題。其本質就是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內容有所了解,同時找出學習中的疑難點。
此時,學生需要通過教材或者工具書進行預習,這就是在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能找到學習中的疑難點,同時在課堂學習中更有針對性地學習。
3.2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
在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模式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發現部分學生的能力與基礎并不足以完成教學的任務,導致學生無法在自主探究中獲得較大的收獲,也無法獲得更真實的提高。
例如,在《比例》這一節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比例的定義與性質,要對比例尺進行掌握,同時完成黑板上的課堂習題。
3.3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
(1)情境創設要基于現實生活。創設情境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去選擇教學資源,把學生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有價值的數學題材呈現給學生。數學素材要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到親切,由此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
(2)情境創設要利于目標達成。數學素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它起到襯托教學內容的作用。教師在選用數學素材創設情境時,不僅要看它是否是現實的、有趣的,更要看它與教學內容的聯系,是否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素材選用的目的性,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作用。
四、對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處理
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要給學生自主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主動在觀察、操作、猜想、推理、討論、自學、交流等活動中獲取知識。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和尋找眼前的問題與自己已有的知識體驗之間的關聯方面,提供把學生置于問題情境中的機會,營造一個激勵探索與理解的氛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五、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模式迎合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新方向。這就需要眾多教育工作者通過實踐不斷總結,提出進一步完善小學數學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策略,推動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J]. 施麗杰.教育現代化. 2017(36)
[2]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中的有效運用[J]. 孟愛玲,王圣俊.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6(21)
[3]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耿梅.中國校外教育. 2017(20)
[4]小學數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J]. 王淑芳. 中國校外教育. 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