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玉珠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形勢的改變,語文作為中職學校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除了具備工具性外,不可忽略的還有文本中滲透的人文教育。本文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出發,淺述了人文教育的內涵意義及其重要性,探討中職語文課堂滲透人文教育的幾種途徑和方法。利用語文課獨有的優勢,教會學生保持對生活的熱情、擁有健康的心理和一顆感恩的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堅強的意志和高雅的情操,提升個人道德修養。
關鍵詞:中職生;語文教學;人文教育;途徑方法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內涵意義及其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指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氣質。愛因斯坦認為:“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想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除了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之外,還需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華中科技大學前校長楊叔子院士曾經說過:“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由此可見,注重人文教育,于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于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中職生是一群剛成年就要步入社會工作的孩子,在心智還未成熟的年紀如何在職場中健康成長,中職階段的人文教育顯得尤其重要。人文教育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懂得愛國奉獻,有社會責任感,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懷,常懷仁愛、感恩之心,積極融入社會,并內化為自我鞭策、正視挫折、自強不息的前進動力。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是中職生專業性外的軟實力,是事業發展道路上的助推器,是擁有幸福人生的調味劑。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養分,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讓學生汲取養分,引發學生內心情感的共鳴,這比起說教式的思想教育,單一的雞湯課堂更能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二、中職語文課堂滲透人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運用語文教材中的愛國英雄事跡,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語文教材中不乏歌頌英雄人物的課文,英雄人物往往是正義與愛國的象征,引導學生了解英雄的生平事跡以及情感價值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歸屬感,產生愛國之情。如出現在古詩文中的屈原、岳飛、文天祥,現代文中袁隆平、鄧稼先等人物,還有魯迅、朱自清等作家作者,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講述課文的基礎知識點之外,通過認識書中人物的生平事跡及思想表現,領會其蘊藏的人文教育內涵,感受到人物的愛國精神和人格魅力。如岳飛“精忠報國”的民族大義;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感人氣魄;反復誦讀北朝民歌《木蘭詩》,感受我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的英勇無畏;屈原的《離騷》、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深入理解詩中意象意象,讓愛國之情與之共鳴。《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一文,法國教授想了解“一個普通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在其他的留學生面前向中國留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直率尖銳的問題,作者抓住了問題實質,不卑不亢機智作答,贏得了教授的脫帽致敬。授課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節的刻畫,分析精彩對話的描寫和周圍環境的烘托描寫,用角色代入法,讓學生設想也是其中的一名中國留學生,在此情此景又該如何抒發自己的看法,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國家,如何做好一名中國人,學會自覺維護國家尊嚴與榮譽。愛國之情是一種崇高之情神圣之情,能自覺維護祖國尊嚴與榮譽之人必定是自尊自強之人,愛國教育是語文課堂中人文教育重要內涵。
2 .抓住課文中的成才案例,樹立職業理想。
中職生初次就業,必定是從低做起,如何找準自身定位腳踏實地工作的同時,又不自怨自艾,積極探尋職業理想,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理想前途教育,無疑起到關鍵的作用。《工作,從賣燈泡做起》這篇課文,是一篇有關職場經歷的敘事記敘文,主人公匡霞面對實習工作,無精打采,覺得大材小用,但殘酷的職場競爭使心高氣傲的她無奈接受推銷燈泡的工作,盡管如此,她還是用心推銷,圓滿完成工作任務,取得優異成績,做好一份不起眼的工作,為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收獲了寶貴的職場經驗。《敬業與樂業》一文中,作者著重闡述了一個人對就業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梁啟超同志對敬業樂業的看法,對即將就業的中職生來說,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他說:“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這篇課文猶如給學生打了強心劑,每一句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滋養著學生將初涉社會彷徨無助的心靈。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教會學生對待學習,對待工作應本著精益求精的態度,不自卑,不妥協,不迷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探尋職業理想。
3.了解課文中主人公成功逆襲的人生,學會在逆境中成長。
現在的中職生是物質生活豐裕的一代,是泡在蜜糖罐里長大的一代。他們在家庭的呵護下長大,未經風浪,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常有新聞報道說有90后、00后在受挫之后郁郁寡歡,尋求短見,或者一蹶不振沉迷網游,在家安心啃老。特別是對于中職生而言,當今嚴峻的就業形勢往往使他們感到迷惘和無助,被無法與大學畢業生競爭的挫敗感所困擾,因此,中職生擁有良好的“挫商”尤其重要。在語文課堂中,可多些邀請文本中成功逆襲的主人公現身說法,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面對挫折,學會永不言敗,自信自強,堅信并不是只有金子才會發光。蘇軾被貶黃州,事業失意、生活貧困,但他有著豁達的胸襟,超然于世,洞悉世界萬物變與不變的真理,《赤壁賦》雖是排遣心苦之作,也隱藏不了此作品的文學價值在歷史的長河里熠熠生輝;《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中的王安石從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通判任上辭職,正是人生事業低潮時期,在游覽褒禪山后,能及時排除苦悶,重新振作,悟出了要實現事業理想,取得成功,就要有堅定不移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正是這種不言敗的精神,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和唐宋八大家之一;史鐵生年輕時便雙腿癱瘓,心情郁悶,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勇氣,但作者沒有向命運低頭,《我與地壇》描寫了作者的心路歷程,飽含他對人生的種種感悟,對親情的深情謳歌,最終成為中國當代著名的作家。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中職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提升自身道德修養,進行職業理想教育,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成為中職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軟實力。同時語文課堂中的人文教育,也十分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要想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高綜合素質的年青一代是祖國未來健康發展的保障,把握好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內涵,“以人為本”、“文道統一”,把語文課作為人課,語文教師擔負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 倪文錦主編,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語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韓軍.再論語文教育與人文精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3)
[4] 容小明.試論中職學校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J〕.中等職業教育,2007(23)
[5] 陳玲.中職語文教學加強人文素質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