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摘要:高中教學的根本目標不是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簡單傳授,而是素養的提高,是更為廣泛的、普遍共性問題的理解、思考和解決的方法路子。“核心素養”的提出,賦予了高中語文教學清晰的目標,標志著高中語文教學已全面承擔起了“提高學生平均素質水平”的重任。
關鍵詞:高中生;語文素養;培養途徑
一、高中生目前語文素養的現狀
傳統的語文教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發點以語文知識為語文教學,雖可以使高中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但是對于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延伸和情感培養卻存在不足之處。應試教育的固有觀念嚴重阻礙了語文教學的課改實施,高中生面臨巨大的升學壓力,高中語文教師在幫助高中生提升語文成績的同時,卻忽視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由于語文老師、學校和家長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學生的語文卷面成績的提升,卻忽視了高中生語文素養和意識的提升,這種現狀的長期存在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而改變這樣的情況,需要各方面努力,堅持不懈,實踐探索,拉近學科語文和生活語文的距離,培養高中生的語文素養。
二、 高中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途徑
1、 從細節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細節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往往被忽視。好的習慣是人生存發展的基礎,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教是為了不教”這是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對語文教學的精辟論述,“不教”講的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習慣是需要平時的細節養成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得從點滴抓起,從細枝末節處著眼,在細微處落實。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細節,更要善于糾正學生錯誤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具有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影響著學生一生的發展。
2、注重朗讀訓練,培養語文語感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讀是基礎,是一種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語感。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加強讀的訓練。朗讀可以使學生體會語言的韻律之美,情感之美,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教師首先不該放過讀好書本上的每篇課文,采用多種形式讀課文——課前讀、上課研究性讀、課后讀,訓練學生朗讀能力。讀課文對于學生來說不是難事,關鍵是是否讀懂了,能否養成習慣,讀得質量怎么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少一些灌輸式的講授,引導學生多讀課文、反復品讀課文。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學生范讀課文,還可以配上音樂,在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感受《我有一個夢想》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朗讀中,讓學生領略《滕王閣序》中水天相接、渾然天成的勝景,感悟杜甫《登高》中的沉郁頓挫之氣。教師適當的范讀與引導能夠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對課后不要求背的課文熟讀、背好詞好句;對課后要求背的課文必須熟背。課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體悟人物的感情,作者的高超寫作技巧,指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方法朗讀;課后鼓勵學生再讀課文——要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另外還要鼓勵學生利用早讀大聲地回讀學過的課文,直到讀得隨口就講出課文中一詞、一句或一段,沒想就脫口而出,讓學生進入語言系統,這就是最初最簡單的語感,是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的基礎。正如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慢慢體會到他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
3、重視閱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語文教育的范圍很廣,其中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文學教育。文學能夠培養人的良好的生活情趣,凈化人的心靈,培養人健康的人格,這是普通的語文訓練所達不到的。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重視字詞句篇的常規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內在的心靈需求,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與新課程理念嚴重背離。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文學閱讀,提高其文學鑒賞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創設氛圍,整體感知
文學作品的教學需要創設一種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去體會、去感知。很多文學作品都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在一定的氛圍中通過朗讀打動讀者的心,使讀者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文學閱讀的方法很多,整體感知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教師應該在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分析、結構的整體把握、美好情感的獲得等等。
比如,《邊城》這篇課文,從結構上看,它有兩條線索,一是人物翠翠對愛情的渴望和向往;二是儺送和天寶對愛情的追求和“決斗”。連接這兩條線索的是年輕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以及他們之間的真誠相待和相互友愛,學生把握了這兩條線索就掌握了課文的基本情節;就課文的基本內容而言,課文寫的是翠翠和儺送以及天寶間的愛情故事,實際上是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學生只有整體感知了作品的內容,理解把握人物的形象就有了基礎,環境描寫也就有了根基。因此,對作品的整體認知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2)熏陶感悟,凈化心靈
文學教育在于精神的熏陶和心靈的凈化,優秀的作品可以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加強文學教育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通過營造語文教學美的意境來鑒賞文學作品,可以讓學生得到心靈上的震撼,心靈得到升華。名著閱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可以從中盡自己最大可能地了解名著、理解名著,使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這樣就能夠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最終使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到提升,從而大大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
三、結語
總之,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對民族精神的本能提升,對民族智慧的必然拓展。在數量龐大、眾說紛紜的語文素養研究之中,暴露出許多的問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對推動語文素養研究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歐陽芬,吳子興.論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設置及其對語文素養的培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5,(06).
[2]徐光華.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J].中國民族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