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富 黃貴?
摘 要:目前,多元價值觀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矛盾沖突和相互碰撞;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獨立自主、自由平等意識逐漸增強,模仿典型的意識漸趨淡薄。人物報道如何才能讓受眾“走心”?傳播內容能夠被她們理解接受?尤其是在新媒體飛速發展的今天,媒介生態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人物報道如何創新內容、豐富手段,更是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走心;真實;思想情感;技巧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53-03
時下人物報道普遍存在“模式化”“概念化”,人物的選擇上過于隨意、塑造上過于完美,報道方式上又缺乏創新,導致人物故事真實感不足、新聞性不強、傳播效果不佳。要讓人物報道適應多元價值觀的當今社會,走入受眾的內心世界,筆者認為,應在“真實”“思想”“情感”“技巧”“融合”上下功夫,讓事跡“走心”、人物“有心”、受眾“動心”、報道“貼心”、傳播“精心”。
一、用“真實”讓事跡“走心”
報道要“走心”,人物需“真實”。人物報道既有典型人物,也有小人物(非公眾人物),不管是哪種人物報道都應追求高程度的真實,這樣才能讓人物事跡走入受眾的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共鳴。當然,在典型人物和小人物的報道上要有所區別。
1.在先進典型人物報道上,要讓他們走下“神壇”;要“寫人”,而非“造神”[1]。典型人物要想深入人心必先打動人心,要想打動人心就要從受眾的心理出發,用平民化的視角觀察問題,體現典型人物的個性特征,全面真實地展示典型人物,即使是有缺點的那一面,讓受眾在觀看報道的過程中保持一種“平等”的姿態。因此,在報道采寫中,記者要吃透人物,用“心”去感受、去記錄,真正地走進采訪對象的生活,深入地采訪典型人物的心靈,這樣的素材才會真實、有深度、不做作。晉江電視臺播發的《謝小鳳:勤學苦練成技術能手》人物報道中,記者在采訪泉州勞動模范謝小鳳時,摒棄了典型人物的“高、大、上”,用平民化視角了解觀察謝小鳳。當了解到她剛到安踏公司工作時對制鞋一無所知,在車鞋過程中相差1.5毫米被領導訓話受委屈時,記者立馬把握住了這個既有平民視角又有沖突的故事點,走進了她的內心,展開深入采訪。這樣的人物既讓受眾感覺很親切,也展現出人物真實的一面,傳揚了時代主旋律。
2.在小人物(非公眾人物)報道上,要實事求是,挖掘人物閃光點凸現出境界來[2]。如今互聯網飛速發展,自媒體興起,網絡信息蕪雜紛亂,有一些別有用心者,為達到出名或謀利等目的,自編自導自演假象吸引媒體。因此,記者在采訪時,全面深入了解人物,善于辨別真偽,挖掘閃光點。同時,在采寫富有正能量的小人物時,不要人為拔高,少用煽情語言;要多用樸實的語言、生動的情節和細節,凸顯出人物的境界。晉江電視臺《感動晉江》2018年3月3日播出的專題片《媽媽的守望劉興美》,節目一改以往的表現風格,以平實的角度、紀錄的風格,展現一位農村母親26年如一日照顧兩個因腦癱導致殘疾的兒子,守望著一個家庭的故事。片中大量運用現場紀實片段,通過紀錄母子之間、婆媳之間的生活情節,凸顯出劉興美人性美的大境界,讓觀眾切實感受到劉興美身為一個兒媳婦、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所要承擔起的大愛。
二、用“思想”讓人物“有心”
人物報道中的“思想”猶如人物的“心臟”?!靶呐K”的活力越強,人物的“生命力”就越強,報道給受眾留下的印象也就更深,更能“走心”。
1.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媒體環境的變化,典型人物的報道越來越脫離傳統“高、大、上”的宣傳色彩,小人物的不平凡事越來越受到挖掘與關注[3]。在挖掘典型人物“思想”上,記者要善用典型事實說事,去粗取精,展現其向上向善的時代精神,打動受眾,引起受眾的思考;要活用細節雕琢刻畫人物“思想”,將典型人物的“思想”融入人物故事中,適當運用情景再現,把關鍵、感人且鮮為人知的細節展現出來,為“心臟”注入活力。
晉江電視臺《感動晉江》2017年9月2日播出的人物專題《特別的愛陳垂應》,節目講述了特教教師陳垂應的教學故事。報道如何體現他對“殘翼天使”的關愛?記者在節目開頭部分做了精心策劃,從兒童的腿部特寫開始,配以同期聲,既形成懸念,又為全片奠定了基調;同時,在節目中間設置了動人場景,在陳垂應送教上門時,學生一見到老師,便用雙手拄在地上拖著殘疾的雙腳,飛快的“跑”向老師,抱著老師;節目最后陳垂應說:“我覺得在各行各業都需要一點點的成就感,我既然選擇做特教老師,學生對我來講,每一個進步都是我的成就”。在記者的精心設計下,這篇人物報道思想突出而豐富,人物故事真實而豐滿,深深的打動了受眾。
2.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4]。小人物的不平凡事常常蘊藏著“大哲理”,它可以給人以啟發,讓人有所頓悟?!靶∪宋铩笔鞘|蕓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這使得受眾對他們所做的事情更為關注,對人物的際遇感同身受,為其命運的起伏擔憂,抓住了小人物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就相當于抓住了新聞報道的“思想”,賦予了人物強有力的“心臟”。
每到“五.一”期間,各級媒體都會策劃勞模人物報道,采寫典型人物事跡,宣揚勞動精神;這種應景式報道難于感動人,更主要的是報道缺乏創新精神。2017年,晉江電視臺打破以往模式,策劃“致敬勞動者的雙手”系列報道,摒棄以往報道典型人物的慣例,聚焦工作在一線的普通環衛工人、產業工人、電力工人等小人物身上,以他們的手部特寫做為新聞切入點,折射出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例如,系列報道中的《龍定艮:一家三口奉獻晉江環衛》,記者選取在雨后清晨的馬路邊采訪,由于雨水打落了大量樹葉到路邊溝渠里,龍定艮不得不用雙手撿拾樹葉;記者立馬抓住了這個閃光點,以他的手部特寫做為切入點,折射出他干一行愛一行,將環衛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并帶動妻子和兒子加入環衛事業中,凸顯出了龍定艮愛崗敬業的精神。這種小人物的不平凡事往往更能讓受眾沒有距離感,他的“思想”也更容易讓受眾所接受。
三、用“情感”讓受眾“動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何撥動受眾心弦,讓受眾“動心”;筆者認為,應從人物的情感入手。新聞節目和個體發生聯系,要經歷一個接受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純粹由理性因素支配的,它還要受存在于內心世界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只有把情感和意志滲透到理智的思索中去,才能達到理智、情感、意志等的心理結構平衡,產生一種活動意向,進而轉化為正確的行為[5]。
記者在采訪中,要用心去感受采訪對象的心靈活動、細微之處,調動起他們內心真實的感受;敘述語言要簡樸、生動和具體;這樣才能讓受眾產生共鳴、觸及受眾心靈深處。當然,在人物報道中融入情感要恰到好處,不能過渡,不能影響事實的真實性、報道的客觀性,這樣的人物報道才會更具感染力。
《媽媽的守望劉興美》節目中,記者在采訪中仔細觀察,大量運用現場紀實手法渲染“情感”;其中有三個現場場景抓得尤為突出。一是“劉興美細心地幫兒子理發”場景,并配以“相較于小兒子外向的性格,大兒子吳潤陽沉默寡言,平日里甚少走出家門。為了防止孩子外出遭遇危險,劉興美自學了理發技巧,這樣在家就能幫孩子打理好頭發?!钡慕庹f詞。這樣的處理手法,立馬抓住了受眾的內心,讓人感受到平凡母親的偉大。二是“劉興美與兩個兒子在家門口聊天”場景,小兒子吳潤國即將初中畢業,此時小兒子向劉興美說出了不想讀書,要去打工減輕家庭負擔的打算時,劉興美滿是擔心和顧慮,害怕兒子身體吃不消,為兩個殘疾兒子的將來擔憂。這個現場談話場景的運用,受眾的情感得到升華,看到得是母子三人的守望相助。三是“小兒子在家門前摘下美麗的小花送給劉興美,祝福她越活越年輕”場景,記者在使用現場場景時,配以歌手趙雷演唱的歌曲《媽媽》,并把畫面轉換到劉興美照顧兒子的一系列場景。此時的節目情感達到了高潮,徹底感染了受眾,我們看到的是“劉興美的守望”是值得的。
四、用“技巧”讓報道“貼心”
報道要“貼心”,記者就要在“技巧”上走心,凸顯報道的可看性、宜讀性。法國大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有人的地方自然會有矛盾、有分歧,也就有了故事;如何擁有挖掘和表現人物故事的“眼睛”,這就考驗記者的采訪、寫作技巧了。
1.采訪前期準備工作要全面、透徹。通過互聯網、電話、外圍走訪等方法,盡量搜集齊全人物材料,理清人物脈絡,了解人物身上與眾不同的特點和故事點。①尋找、突出某個特點,不求面面俱到。一個人物身上往往有多個閃光點,這時記者要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要把最有特點、最有價值的閃光點說深說透就行。例如,晉江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黃帶娣,她的教學、教改工作可圈可點,但扎根在農村教育第一線20年的她,經常下村家訪,很多村里的小狗都認得她,不朝她亂叫,所以有“狗不叫老師”之稱。記者立馬抓住這個最有價值的亮點,采寫了人物報道《黃帶娣:勤于家訪的“狗不叫老師”》。②尋找人物自身、人物之間以及人物與環境的對立沖突關系。故事要有情節,情節就需要矛盾沖突;記者在采編過程中要善于發現、設置矛盾沖突。首先,要從人物自身入手。人的一生并不會順風順水,不如意的事常有,這就是對立沖突。其次,要從人物之間的對立沖突入手。俗話說,牙齒和舌頭還有打架的時候;人與人之間也難免會產生矛盾。正因為有矛盾沖突才讓人物報道跌宕起伏有故事性、可看性。晉江電視臺播發的人物報道《救人英雄吳奕澈》,在一次救人過程中,因船艙充滿了硫化氫氣體,連續下去四個人都沒上來,村主任和船東便阻止他下船艙救人,一時之間他們有了分歧、有了沖突;在沖突過程中,他們迅速迅速化解矛盾,立即采取得當措施,最終救起了五個人。再次,要從環境沖突入手。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例如,“美麗晉江人”曾菊英,她起初選擇做保險,家人一開始都反對,認為這個職業讓人家看不起,這就是社會環境沖突;搶險隊長賴小養,他在支援閩北洪災搶修電力設施過程中,要過湍急的河流,冒著傾盆大雨,遭遇泥石流,飛石等,這就是自然環境沖突。
2.采訪中提問要有技巧,要準確和多樣。設計問題時要有的放矢,不要瞎問一通,引起采訪對象的反感,認為你基礎工作做得不夠,對他不了解、不尊重。同時,在采訪中,記者要根據采訪對象的心境、狀態,機智靈活地運用正問法、迂回法、誘導法、追蹤法、插問法等提問方法。
3.敘事要有內容、有曲折、起伏,如講故事一般。首先,人物報道中,與其讓采訪對象說目的意義,不如用事例說話,一個典型事例勝過一千句空洞的說教。例如,磁灶鎮洋宅小學教師蘇麗明照顧學生象照顧自己孩子一樣,師生關系融洽。記者在采訪中抓住一個小事例:即在一天上課時,蘇麗明發現一位學生的手一直放在桌子下面,她覺得很奇怪,以為她生病了,便過去問她。學生說,她媽媽給她煮了一個從老家帶來的土雞蛋,但她一直舍不得吃,想等下課再給老師吃。蘇麗明說到這里就忍不住淚流滿面。很明顯,這個小事例遠比什么“偉大、高尚”等詞語更能打動人。其次,要為人物行為設置障礙。在人物清除障礙時,便會產生矛盾、產生沖突,這樣故事就有了曲折。為人物的行為設置障礙,需要主要人物與環境及人物之間甚至和自己的對立沖突、較量;這個沖突、較量必須在一個旗鼓相當的對立面;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起伏跌宕,故事才精彩。例如《救人英雄吳奕澈》,吳奕澈欲下船艙救人,由于船艙里充滿有毒的硫化氫氣體,一開始船東反對吳奕澈下船艙救人,后來村主任也不同意;經過反復的斗爭后,船東和村主任同意了;然而,吳奕澈第一次下船艙救人失敗被村主任用繩子拉回來后,村主任更加強烈反對。就這樣通過一次次的分歧碰撞,使得情節緊張激烈,也使故事變得不可預測。
五、用“融合”讓傳播“精心”
近年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人物報道的媒介生態環境發生著巨大變化,傳播渠道多元化、信息選擇多樣化、關注重點多元化[6]。主流媒體在通過自媒體獲取有價值的新聞資源,深入細致挖掘人物報道時,也應考慮如何將人物報道與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平臺的“融合”,在新媒體里中插入適當的圖片、音頻、視頻,精心整合資源,增強受眾閱讀、觀看感受,提升信息傳播能力。同時,在與受眾的交流互動過程中,人物報道能夠及時得到受眾的反饋,我們再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創新人物報道形式,豐富報道內涵,以增強典型人物報道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導向。
晉江電視臺4月9日播出《新塘南塘:民間繪畫師為家鄉作鄉愁壁畫》人物報道;當天,晉江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同步推出《在南塘發現“鄉愁”之美》的推文,推文在結合人物報道的同時,適當插入圖片、短視頻以及有獎問答等,報道新塘南塘民間繪畫師龔喜慶為了那一縷“鄉愁”,在社區大道墻邊創作了50多幅壁畫作品以及南塘習俗活動的故事,引起了受眾的關注和互動?;又校鼙妼徬矐c的生長經歷和創作靈感很是感興趣;為此,晉江電視臺根據受眾反饋及時調整人物報道形式,創作了人物專題片《農村繪畫家——龔喜慶》,講述了龔喜慶的成長歷程,豐富了人物形象和內涵,增強了社會導向功能。
總之,精彩的人物報道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人物故事不象文學創作可以自由發揮,海闊天空地設計矛盾沖突。只有記者在尊重“真實”、融入“思想”、調動“情感”、活用“技巧”、精心“融合”上做足了功夫,報道的人物才能走入受眾心里,給受眾心靈的觸動,使之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參考文獻:
[1] 朱斌,張士鋒.人物報道如何更走心[EB/OL].記者網,2016-09-07.
[2] 陳強.小人物的光輝同樣溫暖[EB/OL].世界中國新聞出版網,2015-01-28.
[3] 吳珊.高校典型人物報道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J].今傳媒,2017(3).
[4] 李存厚.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EB/OL].維普網,2013-08-11.
[5] 蔡文祥,郭鴻翔,韓智.新聞報道中的情感因素[J].新聞前哨,2006(10):47-47.
[6] 郭峰.新媒體語境下典型人物報道的特點分析[J].新聞世界,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