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安徽省大別山特困區集中了該省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貧困人口數量多。近年來,該地區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大力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該地區在扶貧過程中,仍然存在地區扶貧效果差異較大、基層政府權限小,資金籌集難度大、致貧原因復雜,扶貧難度大、扶貧資源分配不合理,返貧現象嚴重等問題。基于此,本文提出3個優化路徑,為該地區更好地開展扶貧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別山特困區 精準扶貧 現狀 優化路徑
打贏扶貧攻堅戰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省大別山特困區集中了該省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貧困人口數量多。近年來,該地區在政府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大力開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該地區在扶貧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對集中連片特困區大別山的精準扶貧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優化路徑,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精準扶貧三大關鍵點
(一)扶貧主體的確定
從傳統的扶貧工作開展狀況來看,以往的扶貧主要由政府引導,政府在扶貧過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其中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兩點:一方面,政府是社會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者和完善者,掌握著社會大部分資源,扶貧工作的進行必須依賴其資金投入及行政權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的職責在于為人民服務,積極開展扶貧工作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加快當地群眾脫貧摘帽的必然選擇,與政府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平穩持續增長的發展目標相吻合。
隨著經濟發展進程逐漸加快,過去以政府為中心的扶貧模式不再適用。目前,扶貧工作的主體主要包括三方,即政府、企業、貧困戶。由于政府的資源有限,單一的主體難以使扶貧效果最大化,因此,扶貧工作除了政府的引導外,仍然需要企業、金融機構、貧困戶的共同參與,為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提供多方面資源,從而形成長久動力。
(二)扶貧對象的識別
扶貧對象是目前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三大主體之一。其主要內容在于如何確定扶貧對象以及如何為其建立科學合理的進入退出機制。扶貧對象的確定,是以國家規定的貧困戶收入線為標準,從收入、醫療、教育等多個視角出發確定貧困居民,并為其建立相應的貧困檔案,從而使國家幫扶對象更為精準。在扶貧對象進入退出機制上,國家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建立了科學的貧困戶進入退出機制,從而使得貧困居民信息管理動態化,為國家實時掌握貧困戶數量及扶貧效果監測和風險預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扶貧效果的監督
實現對精準扶貧最終效果的有效監督是整個扶貧過程的關鍵。精準扶貧工作的執行是扶貧工作的重點,也是極大的難點。在扶貧工作執行方面,政府應當盡快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與監督體系,形成統一的衡量標準,用制度保障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此外,為保證扶貧工作的執行,應當加強人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采取一些鼓勵措施,從而對基層扶貧主體起到激勵作用,另一方面,應當完善監督機制,明晰權責,定期考核,提高扶貧主體的素質及責任意識。
二、大別山區精準扶貧主要模式及特點
旅游扶貧是指在旅游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通過旅游資源識別和完善旅游扶貧機制,對貧困地區進行改造,從而以旅游業發展帶動當地經濟增長,最終實現貧困戶脫貧摘帽的過程。大別山區位于安徽省,為我國11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該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但該地資源豐富,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近年來,以六安市為代表的各省市開始抓住契機,大力發展旅游業。
當地扶貧工作的開展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扶貧區域選擇上,六安市深入研究當地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根據資源豐裕程度將地區劃分成兩種類型。一類是開展旅游扶貧工作難度較小的地區和開展旅游扶貧工作難度較大的地區。前者即天堂寨等已開始發展旅游業且旅游效應較好的地區,而后者即指不具備足夠的發展旅游業的條件的地區,如以種植業為主的貧困地區,其無法對游客起到旅游觀光作用,只能為其他地區發展旅游業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務,從而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第二,在扶貧對象選擇上,在當地旅游扶貧工作開展初期,該地區著重挖掘有知識、有能力、有素質且脫貧意愿強烈的貧困居民,通過對其進行培訓教育,形成一批專業人才隊伍,從而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待扶貧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則通過前期人才隊伍的帶動作用,幫助那些脫貧愿望強烈卻無脫貧能力的人參與到旅游扶貧工作中。
第三,在扶貧模式選擇上,該地因地制宜,根據各區域旅游扶貧工作開展難易程度及扶貧對象的特征,為各地區確立了相應的扶貧模式,從而使扶貧模式與地區發展更為適應。目前,六安市主要的扶貧模式有以政府為中心、以市場為中心等,各地區通過精準定位合理的扶貧模式,完善當地扶貧開發工作。
三、大別山區精準扶貧的困境
(一)地區扶貧效果差異較大
安徽省大別山區呈現大面積集中連片貧困的狀況,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為該地區經濟發展與居民脫貧致富作出了較大貢獻。但在開展扶貧工作過程中,各地區的扶貧效果存在較大差異。整體而言,南部地區的扶貧效果明顯優于北部地區,這說明在開展扶貧工作時沒有針對地域特點制定相應的政策,導致扶貧效果難以最大化。
(二)基層政府權限小,資金籌集難度大
扶貧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政府資金的支持,扶貧資金主要來自中央專項扶貧資金和地方扶貧資金。但就目前而言,我國連片特困區數量較多,而扶貧資金有限,難以充分滿足各地區的需求。尤其是基層政府受到上級政府的限制,難以完全自主決定資源如何配置,往往導致資金扶持力度不夠、資源配置不合理等情況。此外,地區融資渠道單一,社會資本進入情況不多,資金籌集難度大。
(三)致貧原因復雜,扶貧難度大
大別山連片特困區與其他特困區一樣,貧困人口十分集中,且致貧原因多種多樣,極為復雜。就致貧原因而言,包括環境惡劣、因病致貧、因學致貧、自然災害等多方面,十分復雜。由于貧困人口數量多,分布區域分散,致貧原因十分復雜,導致該地區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扶貧工作開展難度大。
(四)扶貧資源分配不合理,返貧現象嚴重
目前,有限的扶貧資源與巨大的貧困人口數量存在著較大矛盾。在資源分配過程中,常常出現貧困程度更深的居民占有的資源反而少于貧困程度較低的居民。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配方式導致資源浪費狀況的出現,不利于達到良好的扶貧效果。這種方式并沒有使貧困戶實現真正脫貧,一旦脫貧后的貧困戶喪失獲取扶貧資金的權利,其極有可能再次貧困。
四、大別山區精準扶貧優化路徑
(一)加快扶貧模式創新,因地制宜開展扶貧工作
首先,扶貧模式是決定扶貧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當地政府應創新扶貧模式,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將互聯網技術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加快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完善相關扶貧工作。其次,由于該地區內各區域資源稟賦及環境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政府應當因地制宜,針對各地區優勢和劣勢制定相關扶貧策略,如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可大力支持產業集聚,形成示范效應,帶動周圍地區共同發展;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可給予政策傾斜,通過更多的資金扶持帶動地區進步。
(二)保障資源合理配置,注重全面進步
科學合理的資源分配是提升扶貧效率,保障扶貧效果的關鍵。政府應當建立并完善扶貧對象精準識別與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機制,將扶貧資金用于扶持貧困程度更高的貧困居民,防止政府管理人員或相對富裕的居民占用扶貧資源,影響扶貧效果的實現。此外,政府應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貧困居民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等問題,同時對貧困居民進行培訓,提升其個人素質,使其實現真正脫貧。
(三)發展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發展
大別山特困區資源優勢明顯,除發展旅游產業助力當地扶貧外,還可通過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同時增加貧困居民的收入。當地政府應在充分了解各地區優劣勢的基礎上,推進各地區特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地區產業扶貧,改變以往單一的融資渠道,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注入資金與活力。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方美芳(1997—),女,江西上饒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參考文獻
[1] 李喬喬.集中連片特困區精準扶貧的難點及路徑選擇[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8,19(02):13-17.
[2] 張玉強,李祥.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模式的比較研究——基于大別山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的實踐[J].湖北社會科學,2017(02):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