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霞
【摘 要】 民族地區扶貧開發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青海省作為深度貧困區,扶貧攻堅事與自身發展和國家建設緊密相關,因此將青海省作為研究對象淺析新時期該地區精準扶貧面臨的難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包括甄別致貧原因、增強扶貧合力、加強組織管理、健全制度體系等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精準扶貧 民族地區 青海省
一、新時期民族地區精準扶貧面臨的難題
(一)致貧原因復雜,降低了扶貧針對性
第一,民族地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為一體。民族多元,有不同的宗教形態、倫理形態和觀念形態,在生活習慣、語言風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方面都存有極大的差異;
第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受限于自然條件。受海拔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在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成本的同時,增加了施工難度,致使民族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先進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第三,受歷史遺留因素影響,部分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在歷史遺留因素的影響下,與外界發展脫離,部分地區社會文明、文化發展,群眾認知相對滯后。
(二)扶貧舉措缺乏創新,影響了扶貧效益
第一,扶貧發展與當地實際相脫離。傳統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經濟發展遺留下來的生態問題,區域內資源環境和居住環境遭到破壞較為明顯。同時,對當地特色資源和特色產業的潛在價值挖掘不夠深入,人們增收和就業的渠道有限。
第二,缺乏與外界的合作,扶貧開發參與度低。扶貧開發是一項系統而重大的工程,單純依靠國家政策和政府支持是不夠的,應加強與社會各界力量的溝通與合作。
(三)扶貧隊伍管理不合理,個別幫扶人員工作不到位
第一,個別扶貧干部工作不到位。從整體扶貧效果來看,扶貧干部能夠主動擔當負責,在精準幫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仍有個別扶貧干部存在能力不夠、思路不寬、政策不熟、工作不實、對實際情形把握不準等問題,所負責區域內的貧困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第二,扶貧隊伍流動性大。實施精準幫扶的工作者大多是從其他單位選配和調任,具有臨時駐村幫扶的特征。并且因為身兼其他工作職責,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扶貧工作上,兩頭無法兼顧的現象難以避免。
第三,對專業干部隊伍和民族干部培養的重視不夠。各貧困地區有其特殊性,實施精準幫扶要有針對性,尤其在幫扶干部的選擇方面。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對口支援單位選派的精準扶貧干部不具備或者僅僅掌握少量的與農村發展有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對民族地區獨特的省情認識和理解不深,與幫扶地區人口交流溝通存在語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問題,工作開展不順暢。
三、提高民族地區精準扶貧成效的具體對策
(一)立足致貧實際,提高扶貧針對性
第一,繼續把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條主線,致力于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不動搖,鼓勵宗教信仰自由,鞏固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二,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們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加大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包括資金、技術在內的投入,加強對移民在教育和技能方面的培訓,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補助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基礎設施在全省尤其是貧困地區的覆蓋面,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三,重視教育發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對教育方面的投資力度,重視各個階段的教育,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以促使人們轉變思維方式,增強扶貧攻堅的內生力。
(二)創新扶貧舉措,增強扶貧合力
第一,立足當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一方面,堅持扶貧和扶智、扶智相結合的舉措。多民族地區,區域內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加大對教育和技能培訓方面的財政投入,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強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的扶貧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托特色產業,開發鄉村旅游業,最大限度的保障人們增產增收。
第二,繼續重視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完善好生態補償機制。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生態環境破壞區發展問題的有力舉措,此外,對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緩解地區人口壓力的而進行的生態移民,要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以調動移民對移民工程的信心,自覺投入到脫貧攻堅中來。
第三,深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加大與各方合作力度。在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東西部扶貧協作,是讓東西部雙向受益的有力措施。西部地區占據著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資源庫,東部則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領先于西部地區。扶貧協作的過程也是資源有效整合的過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發展不平衡的格局,推動中西部協同發展,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難題。同時積極引導金融企業、公益事業等社會力量等參與到脫貧攻堅中,幫助深度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
(三)加強組織管理,重視扶貧隊伍建設
第一,強化扶貧干部責任。扶貧部門發揮監督作用,督促他們掌握貧困群眾基本信息和扶貧攻堅基本政策。對扶貧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和獎勵,調動和提高提高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同時,盡可能創造條件滿足他們在工作中的要求。
第二,創建村級基層干部團隊。一方面,通過主動申請、公開選舉等形式,從大學生群體、當地致富能手中挑選出一批專業知識過硬,管理經驗豐富,志愿服務基層的人才,在基層組織內部任職。另一方面,加強對駐村精準幫扶工作人員和原有能人的技能培訓。開闊他們眼界的同時,拓寬致富渠道。
第三,大力培養和使用民族干部。民族干部因為長期在民族地區工作生活,對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狀況有著深入了解,再加上精通當地語言,在掌握貧困情況和政策傳達過程中與貧困戶的交流障礙較小,方便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 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3] 楊軍.民族地區旅游精準扶貧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