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摘要:在營養配餐與設計課程中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以“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為例進行講解,使營養配餐課堂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組織形式發生著巨大變化,改變了原有課堂教學的枯燥性,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營養配餐與設計;食物交換份法;糖尿病人群
一、教學設計的前端分析
“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是高職類院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大二專業核心課營養配餐與設計“常見慢性疾病人群營養配餐與設計”模塊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公共營養師(三級)中的必修技能,所用教材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營養配餐與設計》(2016年6月第2版)。學生已經學過“使用計算法設計大學生營養食譜”、“使用配餐軟件設計健康中年人群營養食譜”、“使用集體配餐法為某初中學校食堂設計營養午餐”等主要配餐方法。“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教學內容設計2個學時(90分鐘)完成。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糖尿病相關知識儲備,包括糖尿病的分類、癥狀及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目標;二是回顧之前學過的3種配餐方法,深入學習糖尿病人群的營養原則及配餐原則和食物交換份法的定義及分類;三是給學生呈現食物交換份法用于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設計的案例,講解實例中的配餐原則和創新點,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設計糖尿病人群食譜、創新菜品的思維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熟知糖尿病的分類、癥狀及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目標。2、掌握糖尿病人群的營養原則及配餐原則。3、掌握食物交換份法的定義。
(二)技能目標:1、掌握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的操作流程,并能從營養學角度創新菜品。2、培養學生從網絡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熟練掌握藍墨云班課、先電等網絡教學平臺的使用。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及配合課堂講解,使學生能夠認識到:“糖尿病治療不當或不及時,后果嚴重甚至危及生命;但只要及早確診、良好控制血糖,其生活質量及壽命是可以接近正常人的”。借此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1、回顧之前學過的3種配餐方法,深入學習糖尿病人群的營養原則及配餐原則和食物交換份法的定義及分類。2、綜合小組課前預習及課上討論結果,用多媒體課件講解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的應用。
(二)教學難點:1、糖尿病的確診依據、分類及癥狀、治療原則及目標。2、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設計糖尿病人群食譜、創新菜品的思維能力。
四、設計理念及構思
“任務7: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的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藍墨云班課、先電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平臺中有以前學過的任務內容、本節學習內容、知識拓展內容等資源,有頭腦風暴、答疑與討論、作業與小組任務、活動庫及測試等模塊。以任務解決為教學主線,以藍墨云班課手機平臺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等現代信息化教育形式,充分運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學習法、頭腦風暴法及自主學習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流程
(一)課前知識準備(10 min):提前劃定小組,布置學生預習任務,要求通過藍墨云班課和先電網絡教學平臺,學習預先發布的資源,通過百度等瀏覽器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并以小組為單位,回答藍墨云班課作業與小組任務模塊中發布的3個問題:第一,哪些食物適合糖尿病人群食用?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第二,中國居民膳食寶塔有幾層?每一層包含哪些類食物及量是多少?第三,糖尿病人群能量每日推薦攝入量是多少?一個食物交換份含有多少能量?
(二)案例導入(5 min):首先利用PPT課件,給出一個糖尿病患者的案例和幾張不同食物的照片以及兩張配好餐的圖片,然后讓同學們通過手機藍墨云班課的頭腦風暴模塊,選出哪些食物適合糖尿病人群食用,并對兩張配餐圖片的合理性進行點評,最后教師點評并給出幾張合理的配餐圖片。利用圖片的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堂任務(5 min):任務一:學習理論。根據任務學習特點,利用信息化手段學習糖尿病人群的營養原則及配餐原則。任務二:制作食譜。某患者,男,61歲,身高170 cm,體重71 kg,現已退休在家,體力活動較少。確診2型糖尿病10余年,空腹血糖14.5 mmol/L,采用注射胰島素治療。使用食物交換份法為病人配制一日食譜。
(四)教學任務實施(60 min):教學任務的實施以藍墨云班課和先電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結合PPT演示、視頻、圖表、文獻資料等信息化教學形式,采用講授、示教、小組討論、練習、評價等方法來完成。信息化手段一:視頻學習。在學習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之前,要求學生熟知糖尿病的分類、癥狀及診斷標準、治療原則及目標。這部分內容雖然晦澀難懂,是教學難點,但并不屬于教學重點。同學們課前通過藍墨云班課和先電網絡教學平臺資源里上傳的視頻學習糖尿病的有關常識,直觀通俗易懂。信息化手段二:頭腦風暴。課上利用藍墨云班課“作業與小組討論”劃定學習小組,各小組內充分討論課前學習內容、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總結出自學成果,在“頭腦風暴”模塊進行討論,同學們有認同的觀點可以相互點贊。信息化手段三:小組任務。教師利用PPT課件講解完理論知識,同學們利用藍墨云班課分小組完成任務“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并將小組結果在藍墨云班課上傳。每個小組可以對其他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對各個小組進行評價。
(五)效果評價(10 min):本環節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將評價融入學習過程,利用藍墨云班課、先電網絡教學平臺,采用多元評價體系,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實現學生小組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學生通過評價相互促進(如藍墨云班課通過各種活動參與可獲得相應的經驗值,同學們會根據經驗值相互比追)。
六、教學效果反饋
為促使學生準確地反饋教學效果,課堂結束后在藍墨云班課設置“教學效果問卷調查”,學生可以利用藍墨云班課進行匿名作答。調查結果顯示,85%的學生認為信息化教學大大提高了他們對營養配餐的學習興趣,可以較好地掌握食物交換份法設計糖尿病人群營養食譜的知識與技能,提高了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梁云真, 蔣玲, 趙呈領, 等.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 2016(4): 107-113.
[2]周源, 余靜. 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及評價標準和實現途徑[J].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6(18): 30-33.
[3]柏景嵐. 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解析[J]. 職業技術教育, 2016(12): 43-46.
[4]田生湖, 趙學敏. 我國高校信息化教學的現狀、趨勢與發展策略[J]. 當代教育科學, 2016(11): 37-44.
[5]眭紅衛. 《營養配餐》理實一體化課程建設探討[J]. 現代企業教育, 2014(11): 444-445.
[6]王彥平, 袁社鋒, 曹婭. 信息化教學設計在營養配餐課程中的應用與反思[J]. 河南農業, 2013(6): 22-23.
本研究為威海海洋職業學院2017年院級科研項目(編號KY201713)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