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蘭
摘要:舞蹈與音樂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音樂的配合下能準確的把握舞蹈表達的情感,并訓練學生的節奏感,促使學生掌握舞蹈的技巧,指出舞蹈教學訓練中音樂配合存在的問題,并總結舞蹈教學訓練中音樂配合的優化方法。
關鍵詞:舞蹈教學;音樂選擇;作用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8-0236-01
一、音樂在舞蹈教學訓練中的重要地位
舞蹈與音樂是共同存在的,缺少音樂配合會影響到舞蹈的演繹效果以及欣賞的價值。舞蹈是一種形體藝術,經過長期的提煉、組織與藝術化的處理成為以人體動作為載體的藝術形式,能表現出人們的思想情感與社會生活情況。而音樂則是一種聲音藝術,通過音樂借助旋律與節奏來塑造出某種藝術形象,表達出人們的情感。舞蹈自誕生以來就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本身的旋律能增強舞蹈的藝術表達能力,也能與舞蹈融合在一起,使得舞蹈更具表現力。舞蹈專業的教師必要重視音樂在舞蹈教學訓練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加強學生的音樂修養,能更好的提升舞蹈技能。
在實際舞蹈訓練中,教師重視音樂的作用,學生也就受到教師的影響重視音樂,發揮出音樂對學生的影響作用。音樂能啟發學生,讓學生具備韻律感與節奏感,在舞蹈中表現得更加有生氣與活力。學生能在優美的音樂中不自覺的進行打拍,并做出動作,音樂與動作的結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美感,提升學生對舞蹈訓練的興趣與熱情。
二、舞蹈教學中的音樂選擇運用要點
(一)借用成品標志性音樂,編創風格性舞蹈
舞蹈創作借用成品標志性音樂,既有利于學生學習傳統音樂文化,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編導技法,使學生編導技法上有新的風格。在舞蹈創編過程中,借用成品標志性音樂,有利于幫助學生根據風格進行創作,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技法上的突破。如借用中國音樂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樂曲《黃河大合唱》進行舞蹈編排,我們就可以借用《黃河大合唱》各樂章的不同風格,提升舞蹈作品的藝術魅力。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主要是描繪船夫與猛浪搏斗的情景,此時,所創編的舞蹈可以是蜷縮低伏的群體造型,依次挺身立起、脊背拱起的身軀,就好像黃河船夫拉纖艱難前行;第二樂章《黃河頌》,主要是描繪中原大地的河山壯麗景色,此時,所創編的舞蹈可以是雙人舞的表演,舞者用充滿深情的肢體語言,表達中華兒女對黃河的熱愛,詮釋一種寬厚博大、剛柔相濟的民族精神。樂曲中所展示的磅礴氣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音樂強化了舞蹈的情感,提升了舞蹈的藝術魅力,舞蹈編導教學中有關音樂的合理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幫助學生編創風格性舞蹈,提升學生舞蹈創作能力。
(二)利用音樂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速度變化
舞蹈的順利進行離不開舞者對音樂速度的準確把握。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對音樂速度的變化規律、音樂速度的相關知識進行詳細的解釋。在進行舞蹈訓練的時候,老師還可以使用自主探究的方式來指導學生理解和把握舞蹈音樂的速度變化,對其中的規律性進行充分的掌握,從而保證學生舞蹈動作和音樂速度的和諧統一性。
針對具有較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老師首先可以根據基本的節奏進行教學,等到學生熟悉舞蹈動作之后再逐漸加快速度,并且保證動作的規范性,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難度較高的舞蹈動作。
(三)保證音樂與動作節奏的一致性
因為舞蹈的類型多種多樣,對于音樂節奏的選擇也不大一樣。所以在選擇舞蹈音樂的過程中,需要把音樂的節奏性和舞蹈的節奏性進行綜合考慮。第一,在音樂的整體節拍中需要突出舞蹈動作的節奏性,比如在華爾茲中,在3/4的動作節奏中為主要表現階段;探戈舞在2/4或者4/4的動作節奏中為主要表現階段,再融入相應的曲調。根據舞蹈的動作,老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可以讓學生先對音樂有個整體的印象,然后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節奏性和韻律性,從而更好的掌握節拍。在學生充分把握音樂的節奏和節拍后,就可以進行舞蹈的肢體動作練習,只有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舞蹈動作和音樂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保證舞蹈和肢體動作的和諧統一。
(四)運用抒情音樂釋放情緒,運用電影音樂捕捉舞蹈形象
舞蹈創編過程也是一個感性激發的過程,舞蹈編導教學中合理的運用音樂,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舞蹈創編意識。不同的情緒,會對應不同的舞蹈技法,在抒情音樂的感染下,學生不僅會放松身心,還會放松肢體,通過深入理解音樂內容,將音樂體會運用到舞蹈形象中。
在舞蹈表演中,觀眾通過音樂,可以深入的理解舞蹈藝術,學生通過體會音樂,就會將音樂內涵運用舞蹈形象表達出來,使得舞蹈內容與音樂主題相吻合,透過音樂作品,就可以探尋舞蹈的藝術魅力。
三、結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發現,舞蹈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舞蹈需要音樂的支持,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舞蹈的實際狀況和所構建的情境氛圍,選用合理的音樂背景,并且使用科學的教學方式,使得音樂能夠為舞蹈教學進行正確的指引,并且有效的促進舞蹈教學的順利進行,最后完美的展現出舞蹈的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