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秋鳳 盧利萍
摘 要: “文化強國建設”,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的文化建設新目標。源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最深沉、最久遠的自信。中原根親文化與優秀中原文化淵源同生,對中原地區社會全面建設和社會價值導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對優秀中原根親文化的觀念整合,以推進其適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可充分發揮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作用。
關鍵詞: 觀念整合 傳統文化 根親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全新的歷史方位,以及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新的社會發展語境中的重要時代命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因素,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觀念整合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觀念整合是將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社會主流思想、社會意識、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觀、外來正確文化思潮等通過改革創新、交流融匯等科學方式統合成為一個相互協調、互利共贏并且具有蓬勃文化生命活力的文化有機體。
一、中原根親文化的詮釋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參與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根親文化,既蘊含著文脈淵源傳承關系,又蘊含著血脈淵源傳承關系”[1],因此,中原根親文化從理論視角上來解讀是以“尋根”實踐活動為主體的社會文化活動,以優秀中原傳統文化為滋養母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重要的現實表現是海外華人華僑以及我國港澳臺同胞到中原祖地尋根問祖實踐活動。對于中原根親文化的形成有兩個必要的因素:一是中原文化自身的“根深情濃”,即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是以中原文化為源頭而不斷發展壯大,延續至今,所以中原文化可以說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之所在;二是社會變革及歷史變遷所造成的“情境轉換”,中原地區是華夏民族最初繁衍生息之地,是枝繁葉茂的華夏民族的民族之“根”。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安土重遷,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對故土有著濃濃的眷戀之情。隨著歷史的變遷,出現了被迫遷離故土的情況,多屬不得已而為之,如戰亂、做官、經商、兵役、徭役等;隨著當今社會的急劇變革,現代社會的全球化、工業化、商業化、去城鎮化等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導致人口流動加劇,對故土的深情在此背景下凸顯,尋根問祖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根于中原,此為地緣;文化的源頭在中原,此為文緣;血濃于水,是親緣,中原根親文化就是建立在傳統地緣、親緣及文緣基礎之上的一種追本溯源、血脈相繼的文化現象。這種與歷史變遷、時代發展、社會變革息息相關的文化既是一種親情文化,又是一種重視家庭倫理和傳承的傳統觀念,是“中原文化進入高度自覺的真實體現”[2]。
對于中原根親文化的內容,應該從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結合當今社會發展趨勢下文化發展動態兩個方面解讀:首先,中原根親文化一直以優秀中原文化為母體孕育生長,憑借中原文化的悠久歷史,中原根親文化內容豐富;其次,當前如火如荼的“尋根”實踐活動是中原根親文化最具活力的表現形式。中原根親文化是中原文化與社會發展相碰撞的產物,是以中原文化為母體滋養孕育而產生的,中原根親文化在內容與表現形式上深受優秀的中原文化的影響,是對優秀中原文化的傳承,也是在新的社會大發展的背景下對中原文化的創新。中原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內涵廣博,文化資源更加數不勝數,依托中原文化的文化底蘊,中原根親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為我們所知的如姓氏文化資源、歷史名人文化資源、政治文化資源等最具有代表性的根親文化資源。自20世紀80年代廈門大學學者黃典誠先生的閩南語的中原尋根之旅,其尋根成果不僅在中原大地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祖籍中原的沿海地區的人們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由此拉開了港澳臺同胞與中原內地交流的序幕。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與外界的交流不斷增多,文化成為塑造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因素,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啟了“走出去”的步伐,傳統文化獲得起海內外人士認同的同時也喚起了海內外華人華僑心里埋藏已久的“祖根”意識,社會的發展、信息交流的快捷、交通的便利為海內外游子以“尋根”實踐完成重返故土、續接由于歷史原因而為密切隔斷許久的親緣關系提供了便利。“月是故鄉明,人是同根生”,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自覺的中原尋根活動成為中原根親文化在實踐領域代表。
二、中原根親文化的價值導向
中原文化作為優秀中華文化發展壯大的源頭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這種文化源頭的影響力伴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一方面中華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文化起點向外綿延發展,影響四方,另一方面中原文化為不斷發展的中華文化確立了前進方向,保存了優秀中華的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根”之所在。近些年來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不斷回到中原祖地來追蹤溯源、緬懷故地,以及中原內地不斷以各種文化交流的形式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這種特殊的文化實踐形式是中原根親文化最現實的寫照。中原根親文化對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助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引導社會正確價值導向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中原根親文化檢驗了中華文化的有效性
中原根親文化的核心體現于中原文化是優秀中華文化之“根”和中原地區是遍布全球的華人華僑祖先生居之地所凝聚的親情寄托,這種“根”與“親”相互交匯形成文化追溯和情感共鳴的特殊文化實踐形式的中原根親文化。創立出獨特文化格局和文化精神的古老中國自古以來是以文化血脈延綿不斷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并成為自己的世界標簽,中原文化是優秀中華文化發展壯大的坐標原點。“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原根親文化是由“根親”觀念而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是由地緣和親緣在當今社會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交融而產生的延續文化血、延續故土親情的文化實踐行為,中原根親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從文化坐標和情感坐標上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有效性,讓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發展、內涵表達、文化傳承、文化對外展示方面都能做到充分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依、言之有物。中原根親文化同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共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思想都在中原根親文化中有所體現,中華文化以德為治、修齊重禮行程一套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文化發展規律和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的根源在中原這一論點最大佐證在于中原文化無時無刻地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發揮著坐標原點的作用,即文化發展不著眼于種族、宗族之分和文化強弱之分,而是呈現一種“對外相傳、傾囊相授”的寬大心態及“取彼之長,補己之短”的富有彼岸性、積極性、友善性、親和性的優秀文化發展姿態。
2.中原根親文化推動民間藝術傳承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最獨特的標識,是華夏兒女最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中原根親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激發了中原地區優秀民間藝術的活力,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涵找到了新的展現平臺和對外渲染途徑,實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優秀的中原人民創造的燦爛的中原文化,這些也是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在市場經濟和國際化大融合的今天,優秀的民間藝術受到科技文明的沖擊而失去原有的吸引力,逐漸不為人所知。優秀民間藝術的復興與傳承要善于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3]。借助根親文化在中原大地興起的勢頭,搭乘中原根親文化節會、皇帝祭祖大典等優秀活動平臺,將民間藝術轉化為宣傳畫冊、工藝品等實物形式,創造出具有中原風貌和中原人文精神的優秀民間藝術工藝品,喚醒人們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興趣及回憶,伴隨著港澳套和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尋根腳步走向世界各個角落。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宣傳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如發源于中原地區的豫劇,其內涵與表演方式堪與“國粹”京劇比肩,大型曲藝類節目《梨園春》更是讓豫劇流傳四海、廣為人知,特別是通過戲迷們擂臺賽形式的互動更是提高了群眾的參與性,激發了以豫劇為代表的河南曲藝的生命活力。以正確方式引導當代人主動了解接觸、融入民間藝術文化,讓優秀民間藝術深入普通群眾的生活,讓中原優秀民間藝術煥發新的生命活力。根親文化對喚醒和傳承中原民間藝術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3.中原根親文化體現傳統的復興與創新
中原根親文化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經世致用,因此在文化大發展背景下各種外來文化思潮與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碰撞的今天依然保持了自己的內涵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發展、內涵表達、文化傳承、文化對外展示都能做到充分的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依、言之有物。中原根親文化同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共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思想都在中原根親文化中有所體現,中華文化以德為治、修齊重禮行程一套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文化發展規律和核心價值觀,中華文化的根源在中原這一論點的最大佐證在于中原文化無時不刻不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發揮著坐標原點的作用,即文化發展不著眼于種族、宗族之分和強弱之分,而是保持著“對外輸出、傾囊相授”的友善態度;“取彼之長,補己之短”的謙卑精神;“經世致用,共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思維,優秀中原根親文化充分展現出積極性、和諧性、親善性,以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經世致用為發展目標,因此才能在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下各種外來文化思潮與傳統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下依然保持自己的獨特標識,沒有失陷于文化保守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之中,依然保持自己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性和正確導向性。中原根親文化以文化之“根”和親情之“親”為內涵核心,充分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是最深沉、最久遠的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之基。
三、中原根親文化建設的觀念整合
1.整合中原根親文化資源建設觀念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方案》指出:“發揮中原根親文化資源優勢,開展尋根拜祖文化活動,發展根親文化主題旅游,建設根親文化主題基地。”[4]中原根親文化資源豐富,其中富含一些極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如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其豐富的資源、多樣的文化形態及以“根親”實踐活動為代表的外在表現,是中原地區打造文化品牌的堅實基礎,文化品牌的創立是中原根親文化傳承的現實性成果。
第一,整合資源,協同發展。中原地區根親文化資源豐富,但廣泛分布于中原地區的各個行政區域內,針對目前各區域間相互爭奪資源、獨立發展、財力匱乏的狀況,構建一個完善的資源運用機制迫在眉睫。根據中原社會全面建設的需要,結合中原各地區的具體情況,合理分配根親文化資源,各區域之間相互協同發展,集中優勢資源和財力將中原根親文化建設工作做大、做實,將中原文化中最能體現“根”的內容展現出來與海外華人華僑的“祖根”觀念相映襯。
第二,轉變形式,創建品牌。轉化形式,即將中原根親文化中的人文內涵和精神內涵轉換為能夠拉近普通民眾生活的文化形式,以通俗的方式向人民群眾回答“什么是根親文化”,使文化不僅能“內化于心”,還能“外化于行”。在傳承中原根親文化的過程中,創造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根親中原”文化品牌,如以河南新鄭黃帝故里祭拜大典、中原“根親文化節”為代表的“文化圣地”品牌和“文化節會”品牌;依托中原地區的歷史遺存和革命遺址開發“尋根”旅游,推動文化旅游線路精品化、產品多元化和服務智慧化,形成文化與旅游高度融合的產業發展形態;發展工藝美術產業,重點發展雕塑類、陶瓷類、刺繡類、木藝等工藝品,支持中原地區特色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建立品牌發展基金,并對其加以保護以便科學地利用,規范品牌的公益性推廣和市場化使用。
第三,利用根親文化品牌,講好“中國故事”。“祖地中原”愈加成為港澳臺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的共識,“根親”觀念所帶動的根親實踐活動成為海外游子與中原祖地溝通的橋梁。中原地區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研究、相關“根親”節會、藝術表演等形式展示中原地區乃至當今中國的最新文化發展狀態和成果,當今中國社會的最新發展必將隨著這些海外游子傳播到世界各地,所以中原根親文化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平臺。《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原地處我國中心地帶,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5]體現出中原地區的歷史文化、歷史地位、歷史作用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認可,也體現出中原地區社會發展對當代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中原歷史的風貌是歷史中國的縮影,當今中原的全面崛起是當代中國走向偉大復興的標志。科學利用中原地區的“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6],完成“華夏歷史文明創新區”建設,就是基于中原地區豐富的根親文化資源和海內外華人華僑“尋根問祖”的“根親”情結。
2.全力推進華夏文明歷史創新區建立
華夏文明歷史創新區的建立,對于中原根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一,有利于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華夏歷史文明創新區的建立是以“傳承和弘揚中原文化”為落腳點,創新是一種文化在任何時期、任何背景下保持生命活力的關鍵,只有創新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符合新時期社會文化發展規律,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適應,才能在優秀的中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交流與碰撞中,有足夠的自信力。華夏文明歷史創新區的建立,是對優秀中原文化的傳承,保證優秀中原文化的與時俱進。其二,有利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承載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凝練與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的結果,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引。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有著中原文化的根基,所以中原地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當前中華民族核心精神的初始構建之地。“祖地中原”已經成為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華僑的共識,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升中原祖地在華夏兒女中心中的作為“精神故鄉”的影響力。通過文化體系構建、文化傳承、文化弘揚、交流互動等方式,讓中原地區成為包括海外游子在內的華夏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承載地。
3.整合教育發展觀念
“貫穿國民教育始終”[7]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傳承的重要途徑。學校是根親文化傳播與傳承的重要基地,是構建多維完善的根親文化傳承體系是根親文化順利傳承的關鍵。“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是實現文化超越的動力,也是青少年肩負的文化使命。“傳道授業”是學校最重要的價值功能,在實現價值功能和完成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下,學校應該本著“傳承創新”這一理念開展各類根親文化相關的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鼓勵他們有所學并學有所成,為根親文化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主動讓中原根親文化“進校園”,開設相關課程,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向學生傳授中原文化的淵源、內涵、精神等,豐富學生的中原歷史知識結構;在校園文化宣傳專欄,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表現根親文化的內涵、社會價值效應及海內外華人華僑特殊的“根親”情感;鼓勵學生參加每年舉辦的根親文化夏令營活動和參與中原各地的根親文化實踐活動,通過與海外青少年的交流對話感受他們對故土的情感,通過參加“根親”文化節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以此培養學生的根親文化意識。
著眼于根親文化對傳播華夏文明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相關高校及科研單位應當積極鼓勵相關學者對中原根親文化進行理論研究,中原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相當豐富,這為學者們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開展對中原根親文化的研究不僅能提高相關高效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擴展研究視角,而且是對優秀中原文化的再挖掘和回顧,從人文的角度展現文化的鮮活生命力。通過學校開展相關教育,將中原根親文化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廣大青少年的知識結構與文化情感中,以青少年身上所具有的創新精神帶動文化的創新,是對中原根親文化最有效的傳承。鼓勵社會各界的科研工作者對中原根親文化進行研究,是中原根親文化保持時代活力、時代內涵、與時俱進的保證。
四、結語
中原根親文化歸屬于優秀傳統文化范疇,是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中原文化的最具文化實踐活力的表現形式,因此通過觀念整合推動中原根親文化建設,創新文化發展方式、增添內涵表達形式,凸顯中原根親文化“根親”價值導向,讓中原根親文化助力于“文化強國建設”,助力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煥發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徐金星.“西晉洛京——客閩臺根親文化圣地”說略[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3(01):1-6.
[2]張新斌.根親文化的討論與思考[J].中原文化研究,2014(03):103-108.
[3][7]國務院關于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N].河南日報,2017-1-26(01).
[4]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方案[N].河南日報,2016- 10-31(02).
[5][6]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指導意見[N].河南日報,2011-10-28(02).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河南根親文化傳承路徑研究”(編號2018—ZZJH—204);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清談誤國論產生的社會根源之考察”(編號2017—ZZJH—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