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基于安德森等人的思辨能力類型模型和對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內涵的闡釋,針對高職英語教學中思辨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以高職英語口語綜合實踐教學為例,表明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測機制和教材編寫等進行系統化的教學改革,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正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 思辨能力 高職英語 教學改革
一、引言
全球化的知識爆炸時代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思考、評估工作和生活方式。自我分析能力決定了我們工作和生活的質量乃至我們的生存。時代巨變對人類思辨能力提出了新挑戰,更是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挑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典籍《禮記·中庸》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可以說,文明的誕生正是人類自覺運用思辨能力、不斷適應并改造自然環境的結果。如今,面對加速變化、普遍聯系和日益復雜的新經濟時代,各行各業競爭激烈,求生存促發展的背后呼吁創新。思辨能力作為一項核心競爭力,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質。高等院校作為優秀人才培養的搖籃,理應把思辨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育教學目標。
二、思辨能力教學的本質與內涵
思辨能力又稱批判性思維,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由于視角不同對其定義各有側重。在教育領域,《德爾斐報告》、Anderson等人提出的類級模型及Paul & Elder的三元框架對批判性思維的描述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由Facione博士領銜的45位美國和加拿大學者在1987年開展的名為“德爾斐項目”,為教學探究批判性思維內涵的研究,1990年的《德爾斐報告》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的、自我調節的判斷”,包含認知技能和情感傾向兩個維度。
具體到學習層面,情感層面包括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思考、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等一系列思維品質或心理傾向;認知層面包括對證據、概念、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的一系列技能。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早在1956年就把思辨能力的培養視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目的,并將其分成探索觀點、獲取知識的6級能力: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前兩種是后四種的基礎,后四種屬于較高層次的思維技能。
后來布魯姆的學生Anderson等人繼承和發展了思辨能力的6級分類方法,提出升級版的模型: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其中創造能力居于思辨能力的最高層次,體現了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內在聯系。哲學家Richard Paul和教育心理學家Linda Elder于2006年提出了批評性思維三元模型:邏輯要素、智力標準和智力特征。智力特征類似《德爾斐報告》中的情感傾向,智力標準包括:邏輯性、精確性、清晰性、充足性、深度和廣度等,這是該模型對批判性思維的重大貢獻。如此看來,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不但愿意和喜歡思考,而且善于進行深層次思考,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有見地的觀點。
Anderson等認為陳述性和程序兩種知識共存但不是直接轉化而是共存,思辨,即大量有意識的加工是知識獲取和技能發展的必然環節。在識記階段,學習者出于好奇心等因素,通過闡釋與分析把相關技能的陳述性知識輸入并存儲在陳述性記憶中。然后進入知識的匯編階段,即輸出匯編機制,包括知識編輯和程序化。前者是在輸出過程中不斷從長時記憶中提取零散陳述性知識并在工作記憶中將之整合成具有序列特征的整體的過程,此過程周而復始,形成越來越大的有序整體;后者把編輯后形成的整體通過實際運用逐漸程序化。技能學習的第三階段是調諧輸出階段,學習者不斷類化、解釋、分辨、調整和強化,最后形成程序化知識,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在知識習得和技能發展的過程中,思辨能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思辨能力訓練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反觀當前的高職英語課堂,我們通常專注于“語言知識傳授與語言技能的打磨,不重視學科訓練和人文通識教育,因而大量的教學活動都是在機械模仿和低級思維層面展開”,未能把語言習得、知識探究和思辨能力培養有機結合起來,不同程度上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假思索,不會提問,不善辯論,不敢質疑”。為此,如何營造友好型、思辨性英語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好奇、探究、開放、靈活、自信等情感傾向,以認知發展技能為重點,不局限于知識的記憶和復述,注重更高層次的運用、分析、評價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已成為高職英語口語課程綜合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演講話題的選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情境性閱讀,以頭腦風暴活動(brainstorm)、討論、辯論等形式,鼓勵深度閱讀,從不同視角闡釋和理解文本信息和觀點,挖掘新穎有趣的、有意義的寫作話題,不斷拓展思辨的空間和視野。然后學生自主命題,確保有話可說、有話想說。不同學生選擇同一話題,但是視角要有所不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新穎話題,及時表揚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開放態度、自信勇敢等情感傾向。這個環節不僅是對話題的選擇,更是對話題識別與理解的思維訓練,更不乏分析、應用,乃至創新等高層次思維活動。
(二)演講內容準備。確定話題后,根據話題相似度接近的原則,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演講主題,鼓勵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集思廣益,然后自主收集、解讀、分析和評估素材、甄別事實與觀點、判斷是非價值,有效整合素材,構建自己的觀點,使自己的陳述有理有據,論點鮮明,論據可靠、充分、有說服力,推理合乎邏輯,由此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在演講稿寫作過程中,學生需要謀篇布局,思路清晰,邏輯嚴密,重點突出,視角新穎,考慮周全,預設同學可能提出的問題,考慮如何應對等。整個學習過程充分訓練和發展了學生的不同層次思辨能力,其中以較高層次思辨能力的訓練為主。
(三)問答與互動。這一環節除演講者外,其他學生既是聽眾又是評委,參與演講的評分。學生評委需要理解性和批判性地傾聽他人演講,記事實,分主次,抓要點,善于歸納,快速判斷演講中薄弱環節或漏洞,判斷所用論據是否合理可信,對他人的觀點自己是否贊同,思考自己的理由,在此基礎上向演講者提出問題,而且以開放性問題為主,讓演講者有較大思辨空間和回旋余地。在活動前,師生共同協商制定小組主題演講的評價標準、提問方式和具體要求,正確引導學生批判性地傾聽,對演講內容本身提出深層次或思辨性問題,而不是只關注演講者的語言水平、肢體語言或形象感覺。為此,根據Anderson等人的類級模型我們向學生發放聽講過程中的自我提問清單,幫助他們發展批判性傾聽能力。具體內容如下:
(1)Has the speaker clearly stated his/her purpose and problem discussed?
(2)Has the speaker given an accurate definition and justifiable explanation to the key term raised? Is there any distortion there?
(3)Has the speaker established his/her credibility?
(4)Are the speakers arguments supported by sufficient statistic, examples or testimonies? Are they from credible sources?
(5)Is there an alternative in terms of positions and viewpoints?
(6)Has the speaker made frequent use of emotive language?
(7)Have I spotted any logical fallacies?
(8)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speakers assumption? How does what the speakers say relate to what Ive learned before? Am I partially or totally persuaded or not persuaded at all and why?
上述問題引導學生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在演講內容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其中不乏分析、評價、運用和創造的思維訓練。這樣在問答環節,評委學生更有可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并在小組討論和個人反思環節發表個人見地和洞察得失,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四)討論與反思。問答環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討論話題主要圍繞“My Favorite Speech”(我最喜愛的演講)并陳述理由,指出優點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等,每個小組四五人,討論時間十分鐘左右,要求每人都有發言機會。討論前,每個小組確定一名組長和秘書,前者組織并參與討論,后者參與討論并做要點記錄,為后續的小組代表在全班匯報做準備。在討論環節教師不但可參與其中,而且需要提供必要的幫助與指導,確保小組討論活動的真實有效。隨后,小組代表面對全班同學做活動點評。課后,讓每個參與演講的學生寫出一篇200字左右的反思日志,判斷自己演講中的得與失,培養學生的聽眾意識、概述、歸納和判斷能力,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認知技能兩個維度協同發展,不僅提升學生的英語演講技能,更提升他們的思辨能力。
四、結語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在爆炸式增長,高職英語教學理應在探究式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信息,以思辨-創新為主要價值取向,從根本上推行系統化課堂教學改革,凸顯思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能促進相關認知技能的發展,使學習向不同專業和學科領域延伸,實現課堂內外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主動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極大提高學生在未來職場中成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思辨缺失”[J].外語界,2010(1):11-16.
[2]任文.再論外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缺席”還是“在場”?[J].中國外語教學,2013(1):10-14.
[3]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外語界,2011(3):49-58.
[4]文秋芳.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5]文秋芳.我國英語專業學生與其他文科類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5):50-55.
本文為浙江省2016年高校課堂教學改革項目(編號為:KG20160884,主持人劉曉華)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