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舟 曹珺
摘 要:“海昏侯”已然成為當今新聞媒體和網絡的流行詞,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更是給廣大公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震撼力。三次展覽的成功舉辦,是眾多文博工作者和廣大新聞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與公眾考古和公眾關注博物館展覽的文化驅動力分不開的。海昏侯文化和海昏侯文物展成為熱點,是與一次次不斷提升的展覽和豐富的傳播活動密切關聯的,是出土文物重要歷史、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真實反映。
關鍵詞:海昏侯;文物;展覽;思考
2011年3月23日,一個及時的群眾報警電話打破了墎墩山上的寂靜,也掐滅了一伙盜墓賊貪婪的欲望。考古人員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勘查,發現山包上有一個長約1.2米、寬約0.6米、深達14.8米的盜洞。一個塵封兩千多年的漢代侯國墓被揭開了神秘面紗。通過考古調查發掘,考古人員在該墓的西北角還發現一個五代時期留下的盜洞,當時盜墓者也未能得逞。據考古專家推斷,這得益于東晉時期江西的一場大地震。這場地震使墓室坍塌,地下水上涌淹沒了墓室,墓葬和文物因此擁有了“天然的屏障”。
2011年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開始對這座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功能布局最清晰、結構最完整、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等級墓園進行搶救性發掘。墓園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為漢廢帝劉賀墓葬。劉賀有著傳奇的一生,經歷了王、帝、侯的跌宕起伏。他5歲承襲父位,成為第二代昌邑王;19歲被擁立為帝,27天后被廢;30歲封海昏侯,就國豫章郡海昏縣;34歲病逝于封國。從第一代海昏侯劉賀開始,劉賀的兒子、孫子、曾孫都世襲海昏侯,世襲了4代,共168年。
自2011年發掘以來,相關單位對周邊城址和墓葬區勘探約400萬平方米,基本確認了紫金城城址即為漢代海昏侯國都城,墎墩山海昏侯墓即為第一代海昏侯劉賀墓。海昏侯國遺址發掘面積1萬余平方米,揭露出了完整的墎墩山海昏侯墓園和眾多遺存。墓園由兩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一座陪葬坑、園墻、門闕、祠堂、廂房等建筑構成,內有完整的道路系統和排水系統,出土文物1萬余件(套)。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的考古工作舉世矚目,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重點考古項目,提出“一流的考古工作,一流的保護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的要求。為了更好地讓考古和文物保護成果及時、廣泛地惠及社會公眾,策展人員從上萬件(套)文物中遴選精品,從2015年11月至今,先后成功舉辦三次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
1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展”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展”是為期1個月的臨展,展期為2015年11月17日—2015年12月16日,由江西省文化廳、江西省文物局主辦,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展出地點在江西省博物館2號館(原歷史館)二樓青銅館展廳,展廳面積7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113件(套)。
此次展覽突出展示了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工作自2011年起到展出時,5年間1700個日日夜夜艱苦奮戰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展覽內容由前言、第一部分“墓園”、第二部分“車馬坑”、第三部分“主墓”、第四部分“帶有文字的出土器物”、結語組成。前言揭示了以紫金城、海昏侯墓園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遺存的發現和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園的結構特點、布局。第一部分“墓園”介紹了海昏侯墓園以某一代海昏侯和侯夫人墓為中心建成,占地4萬平方米,由園墻、門闕、兩座主墓、七座祔葬墓、多座寢、祠堂和園寺吏舍等建筑構成,內有完整的道路系統和排水設施。第二部分“車馬坑”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真車馬陪葬的情況,清理出土各類文物3000余件,其為主墓本體的一部分。第三部分“主墓”因主槨室尚未發掘清理,僅介紹北藏閣、東藏閣、西藏閣等結構布局和出土文物情況。第四部分“出土帶有文字器物”則是重點突出介紹帶有文字的出土文物。結語則從五方面的價值評估來看南昌漢代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成果和發現價值。
整個展廳設計成一種靜穆的氛圍,以灰色調為主,烘托歷史的久遠。序廳以車馬紋飾和印有“上”的馬蹄金典型代表器物為背景,以吸引觀眾的目光。展覽以考古發掘現場出土文物情況來設計布置,并在展廳的正中間設置了兩個大型展臺來展示編鐘、錞于、蒸煮器等青銅重器,同時依據展品的不同特點和其所反映的文化內涵,充分運用燈光、輔助展具、色彩等變化來烘托展覽的參觀環境。
展覽開幕前,各大新聞媒體對考古發掘情況和階段性成果做了大量輔墊報道。開幕當天,更是云集各類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宣傳。江西省博物館官網即時公布“南昌西漢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展”參觀事項。短短1個月的展期內,我館共接待參觀觀眾18萬人次,每天安排十多批次的展覽講解,5000份展覽宣傳折頁更是數天告罄。同時,我館以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為主題,邀請了一線考古發掘專家學者為觀眾講授海昏侯墓考古發掘成果和海昏侯國歷史文化。另外,還開展了海昏侯國考古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部隊”三進活動,在全社會掀起海昏侯熱點。
2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是為期4個月的臨展,展期為2016年3月2日—2016年6月26日,由江西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主辦,首都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協辦。展出地點在首都博物館方廳地下一層A展廳,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441件(套)。
此次展覽恰逢全國兩會在首都北京開幕,很好地推動了江西歷史文化在全國的影響,集中展現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考古發掘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極大地滿足了全國觀眾對海昏侯國考古成果的期盼心情。展覽內容由前言、第一部分“驚現侯國”、第二部分“王侯威儀”、第三部分“劉賀其人”、第四部分“保護共享”組成。前言概述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發掘應用最先進的科技考古技術和文物保護技術所取得的最新考古成果,以及對研究西漢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重要意義。第一部分“驚現侯國”文字生動、圖表詳實,講述了海昏侯國的發現、發掘和海昏侯國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王侯威儀”分為“禮樂宴饗”“盛裝出行”“酎金積貯”“生活風尚”“祭禮如儀”五個章節,通過精美文物解讀漢代諸侯王的生活場景,讓觀眾領略巍巍大漢的雍容氣度。第三部分“傳奇劉賀”以翔實的物證為觀眾揭開墓主身份之謎,從全新的角度詮釋了劉賀王、帝、侯起伏跌宕的人生和那個時代的歷史風云。第四部分“保護共享”用文字、圖片和實物展示了整個考古過程中全新的工作理念、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可靠的支持保障和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展望。
“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形式設計融入了建筑學、藝術形式、科學技術等設計思維。在設計中嘗試將傳統陳列與新風格結合,舍棄了傳統漢墓展覽中以中性色調和大面積的黑紅色塊營造的墓室氛圍,而使用高純度的色塊、通頂的大尺度圖版、高精度的投影燈、陣列的獨立展柜群構成展覽元素,借鑒了西方博物館精品文物的展示手段,產生了新的視覺風格。序廳以色調、顏色奠定了整個展覽的形式語言,整體色彩純度高,洗墻燈與射燈結合保證了序廳的照度。迎面格柵使視覺通透,人進入展廳便能望到遠端的馬蹄金。金色的朱雀背光與發光地臺之間是展覽標題。一對漢闕與頂部吊裝的錯金紋飾圖片共同營造了整個序廳的漢代風貌。展廳空間依據展覽大綱配置展線、材料和顏色,在重點部分,如“青銅器區”“金器區”“玉器區”,進行強調。這樣既營造了局部空間,又不脫離大環境。
展覽期間北京眾多新聞媒體對“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進行了廣泛持續的宣傳報道。首都博物館也在其官網上詳細介紹了“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每天來首都博物館觀展的海內外觀眾更是絡絳不絕,展覽門票的預約非常火爆,一票難求。首都博物館共發放展覽宣傳折頁50000份,出版了《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覽圖錄。專家學者撰寫了大量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科研著作、論文。“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和其文化現象成為各大門戶網站的新聞熱點,在全社會形成一股持續發酵的海昏侯文化熱潮。
3 “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
“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展期為2016年10月11日至今。它是江西省博物館常設的專題陳列,由江西省文化廳、江西省文物局、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主辦,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展出地點在江西省博物館1號館(原革命館)一、二樓,展廳面積23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922件(套)。
此次展覽是繼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兩次臨時專題展覽之后,對海昏侯國考古成果進行集中長期的展示。展覽內容由前言、第一部分“驚現侯國”、第二部分“王侯威儀”、第三部分“傳奇劉賀”、第四部分“保護共享”組成。前言強調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受到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被譽為“公眾考古的一個范例”,意在說明展覽從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南昌漢代海昏侯國的考古發掘成果,讓社會公眾探秘具有傳奇色彩的侯國,了解南昌漢代海昏侯國的過往與輝煌。第一部分“驚現侯國”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確證了海昏侯國遺址和劉賀墓園,揭開了兩千年前侯國的神秘面紗,再現歷史上漢代海昏侯國的全貌。第二部分“王侯威儀”從“禮樂宴饗”“盛裝出行”“酎金積貯”“生活風尚”四個方面還原了西漢列侯的奢華生活,解讀了漢代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風尚,盡現漢代奇妙精湛的工藝和厚重悠遠的歷史。第三部分“傳奇劉賀”例證墓主人的身份和傳奇經歷,通過文獻記載和考古成果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劉賀其人其事和那段風云突變的歷史。第四部分“保護共享”介紹了海昏侯國考古發掘和科技保護的先進理念、方法、成果,展望了未來海昏侯國遺址的規劃。
此次展覽形式設計方面主要考慮漢代列侯生活的社會文化風貌,采用紅色和金黃色為主色調,提取了漢代建筑和出土文物的典型元素,運用燈光和色彩等變化營造出了明快柔和的藝術風格和舒適賞目的觀展氛圍。同時,利用展廳一、二層大空間的架構,大體量、深層次地展現漢代海昏侯國的富饒充盈。一層有兩組氣勢恢宏的漢代子母闕裝飾模型,引領觀眾步入遠古漢代侯國,給人以震撼力。二層為主展廳,根據展覽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利用柵欄、席簾隔離裝飾和垂幔造型,營造靜謐的環境效果。文物邊柜、獨立柜、龕柜搭配組合,根據文物需要配以不同的展臺和放大鏡等輔助展具。同時,設置影視播放、多媒體互動、展教活動等區域,形成跳躍式的視覺空間,靈動而歡快,讓觀眾有更多的體驗性和參與性。
該展作為固定展覽長期免費對外開放,成為江西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開展一年多來,共接待海內外觀眾逾百萬人次。中央、省市各類媒體持續關注展覽的開放情況,每逢節假日和重要文化活動,各大媒體、網站紛紛跟進做特別報道,展覽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江西省博物館充分發揮官網、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作用,及時發布展覽相關活動資訊,專辟“策展人邀您品海展”“故事來了”“講座來了”“廣播來了”等欄目,定時為觀眾進行講解。同時,增設了微信圖文語音導覽和手機APP導覽系統,邀請知名文化專家學者來“文博講壇”講授海昏侯歷史文化。另外,還積極開展海昏侯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部隊”三進活動,開發海昏侯文創產品,推出海昏侯數字展覽,出版展覽導讀圖書等。
4 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的思考
三次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從展出的文物數量、展廳面積、展出時間上看,一次比一次有較大增加,而且觀眾參觀的熱情也是一次比一次高漲。第一次展出時,考古發掘清理的文物還不夠豐富,特別是主棺尚未整體打包到實驗室進行清理,墓主人身份尚未揭曉。第二次、第三次展出時,隨著“邊發掘、邊保護、邊展示”的加快推進,墓主人身份得到確定,大量精美文物經過科學發掘和保護得以與公眾見面,展覽的影響和效果更加顯著。三次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且第三次展出作為固定陳列長期免費開放,還能持續長久地吸引社會公眾的關注目光,離不開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歷時五年的考古發掘成為“公眾考古的一個范例”,密切了考古與公眾的關系。海昏侯墓每一次新的進展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在增強文物保護意識的同時,期盼考古發掘最新成果的共享。所以,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適時推出,是滿足公眾文化心理的迫切需求,是考古行業與博物館行業共同努力的結果。
海昏侯國出土文物精品展充分地揭示了以紫金城城址、歷代海昏侯墓園、貴族和平民墓地等為核心的漢代海昏侯國的一系列重要遺存,對于研究漢代侯國聚落遺址和西漢列侯墓園的結構布局有著非常豐富的史料價值。展覽展示的金器、青銅器、鐵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紡織品和簡牘等珍貴文物形象生動地再現了西漢時期高等級貴族的奢侈生活,同時也代表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劉賀傳奇跌宕的一生和神秘消失的海昏侯國歷來像謎一樣吸引人們去探索和研究。出土文物中,一件清晰刻有漢隸字體“南昌”二字的青銅豆形燈,更是引發人們對南昌名字由來的浮想。
參考文獻
[1]李光遠.“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形式設計[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6(1).
[2]首都博物館.解讀漢代王侯生活 展示文物保護科技[N].中國文物報,2016-03-15(6).
[3]龍霄飛.讓展覽成為文化事件——“五色炫曜——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策劃與實施[J].文物天地,2016(8).
[4]周夢.海昏侯墓創考古之最[J].世界知識畫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