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華
摘 要:《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圍繞新課程標準的課改精神,我們提出以問題為導向的初中政治學習策略,并從實踐中探索讓學生想問、敢問、會問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問題意識;現狀;想問;敢問;會問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23
一、問卷調查,了解現狀
學生進入初中后所面臨的是中考的殘酷選拔考試,關注的是中考的分數,對于等級科目的政治很少會投入精力學習。因此,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現狀,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調整。為此,我制訂了《問題意識情況調查表》對100名學生不記名問卷調查。
經過統計,教師和學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學生不敢問問題。例如,在問到“課堂上你經常提出問題嗎?”時,有60%的學生只是偶爾提出問題,經常提出問題的只有10%,不喜歡提出問題的有30%。二是學生不會問問題。例如,在第六道調查題中,上課能自己動腦筋思考,并積極發表自己見解的有30%,讓別人來回答、自己聽的占調查人數的20%,希望教師來講解的占調查人數的50%。三是教師未給學生探討交流的指導。如在第九題顯示中,教師經常要求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的占7%,“有時”的占76%,“根本沒有”的占17%,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的傳統教學依然普遍。由以上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嘗試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迫在眉睫。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探索能夠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與途徑。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和途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長期的不能問,逐步會演變為不想問、不愛問、不愿問,進而不會問。所以,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要注重從讓學生想問、敢問、善問三個方面著手,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結合生活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問
所謂問題情境,是把學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問題氛圍之中,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學習,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習知識的載體。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創設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該情境中,猶如身臨其境,從而產生強烈的問題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們樂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在教學《消費者的權益》時,我先讓學生列舉自己平時購物消費時碰到的吃虧上當的事例,以此作為新課導入。在了解消費者享有的權益后,再來思考:自己具體有哪些消費者權益被侵犯?權益被侵犯后怎么辦?怎樣看待商家的行為?這些問題取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體驗政治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熱情。
2.營造和諧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
處于初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后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穩如泰山。教師更多以教為唯一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么膚淺、多么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問、善于提問。
3.教師指導提問方法,讓學生會問
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過程,要使學生善于提問,教師就要為學生做如何提問的示范。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簡單,就應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值得探討,教師就應首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并以此為契機,點燃全體學生的創新之火。在平時的每一堂課中,教師的提問要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法可循。同時也要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尋找問題的方法,對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多問幾個為什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示范法、提示法、激勵法等多種方法促進學生提問。如在教學《依法參與政治生活》時,我先讓學生自學,明確哪些知識是明確知道的,哪些是覺得有質疑的。學生先是按照課本知識梳理,但這只是知識目標的要求。要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還需理論聯系實際,于是我示范舉了三個問題:“小明同學針對家門口的河道治理向有關部門提建議,這體現他在行使什么權利?他可以向哪些部門建議?提建議時他應該注意什么事項?”這三個問題將政治權利的含義和表現、行使政治權利的途徑和注意事項聯系起來,既鞏固了課本知識,又體現了學以致用,是有效提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經過多次練習,也就掌握了提問方法,知道了從怎樣的角度去提問,以后出現類似內容,學生的提問也就更有針對性。
三、結語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勇于嘗試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做法,以問導學,提高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
參考文獻:
[1]殷麗霞.數學教學案例中教師問題意識透析[J].池州師專學報,2006(5):132-134.
[2]陳 榮.動態的教學場域: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環境保證[J].現代教育科學,2009(2):92-93,98.
[3]曹曉財.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6(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