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延紅
【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引導;分層次;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5—0121—01
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在有的班上課就是一種享受,而在有些班上課就是一種痛苦和折磨。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根據各班學生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和學習行為能力的差異等情況,嘗試在幾個班進行“不同班級引導分層次教學”。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的做法。
一、合理進行班級分層
(一)第一層次班學生的特點
1. 學習基礎好、能力強、熱情高,對自己的要求很高,自我表現欲強。
2.抽象思維能力強,能熟練掌握知識,并能作出分析歸納和總結,能自覺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網絡。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行知識遷移和延伸,探索精神強。
4.能做到自主預習、復習。
5.容易產生自滿情緒,自以為是。
(二)第二層次班學生的特點
1.謙虛樸實,為人處世穩重含蓄,不愛張揚。
2.學習習慣較好,學習認真但循規蹈矩,沒有創新意識。
3.學習方法單一,學習主動性較弱。
4.自信心不足,參與意識不強,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三)第三層次班學生的特點
1.頭腦靈活,反應敏捷,活潑好動,心理敏感。
2.為人熱情大方,有親和力,師生關系融洽。
3.學習情緒陰晴不定,忽冷忽熱,缺乏持久性。
4.學習習慣差,大部分對學習沒啥興趣。
二、根據不同層次的班級嘗試采用不同的學法指導
(一)第一層次班
1.小組圍繞課文內容自主合作學習。(1)根據課文內容歸納出本節課的主要問題,獨立完成,提交到小組。(2)小組合并相似問題,提升問題水平,寫出問題提綱以及解答。(3)小組代表展示討論結果。(4)其他小組點評,補充完善,形成結論,供小組整理分享。
2.小組圍繞本節課內容,聯系相關的時政熱點進行分析討論,各抒己見,拓展思維空間,使本節課所學內容得以升華和延伸。
(二)第二層次班
1.全班朗讀一遍本節授課內容,并自讀一遍。(5分鐘)這一措施使得全班學生開始集中注意力,進入上課角色。
2.在自讀的基礎上,開始思考,每人提出一個沒讀明白的問題,現場發問,其他同學解答。(20分鐘)這一措施使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做,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水平高低不同來尋找疑難問題,共同進入緊張思考狀態。
3.歸納梳理,你認為:(1)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2)在本節課的學習收獲是什么?(3)在本節課學習中的失誤是什么?(4)在本節課中的表現與別人的差距是什么?(5)下節課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進?這一措施,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考分析歸納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的學更有方向性,目標也會更明確,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
4.教師歸納點評。通過這一環節,教師可對學生討論發言的內容進行再次整合、提升、強化;同時,對本節課學生的表現進行認真的點評和熱情洋溢的贊賞和鼓勵,并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這一環節往往成為每節課的高潮,令學生流連忘返。
(三)第三層次班
1.全班朗讀本節課授課內容,教師巡視,營造學習氣氛。(10分鐘)這一措施改善了教學中那種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干學生的,講學互不交融的尷尬局面,同時增進了師生的感情。
2.關注后10名學生,讓每名學生用大約1分鐘時間闡述“朗讀后你知道了些什么?”(10分鐘)這一措施加大了教師對后進生的情感投入,從尊重后進生的自尊、尋找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入手,充分運用激勵機制,調動后進生的內在活力,形成厚待后進生、促進優秀生的溫馨氛圍,使后進生時時處處感受到溫情和友善,受傷的心靈得以溫暖和撫慰,心理得以充分的平衡,使他們由厭學變為愿學、愛學。
3.讓10名中等生對前面同學的發言進行點評補充。(5分鐘)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整體參與的過程,這一措施會調動一批平時容易忽略的學生,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參與意識。
4.讓前十名的學生每人提出一個學習過程中的小疑問,供大家討論。(10分鐘)這一措施采用小組探究的模式,既激發了優秀學生的探究欲望,又調動了其他學生的參與意識,互幫互學,取長補短,還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可謂一舉多得。
5.小組分題完成課堂作業,然后進行交流補充并評比答案的合理性、準確性。這一措施改變了學生對作業的抵觸應付態度,變被動為主動,情緒高漲,效果不錯。
6.教師聽取各小組討論結果,答疑解惑,歸納總結。這一措施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經過幾十分鐘的互動自主探究學習后,教師趁熱打鐵對課文內容進行升華,強調重難點,點評學生的各種表現。
7.加強重點知識點的課后檢查力度。這一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識記鞏固水平,有力地保證了這一層次學生的中考過關率。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