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鈺
【摘 要】目的:探究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療方法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0例,對照組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研究組采用內鏡術治療,對比兩組患者成功止血率、再出血率、杜氏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結果:研究組患者成功止血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65.0%),研究組患者再出血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35.0%),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出血患者均直接轉外科手術治療,經治療所有患者出血已控制,未有患者死亡。且研究組患者杜氏潰瘍愈合時間(12.3±2.0)d、住院時間(16.0±2.2)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6.8±2.7)d、(19.5±5.6)d,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內鏡術治療,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時還能促進患者杜氏潰瘍快速愈合,進而能夠縮短患者整體的預后周期。
【關鍵詞】杜氏潰瘍;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9-03--01
杜氏潰瘍也被稱為杜氏損傷或胃恒徑動脈綜合征,是一種臨床少見但非罕見的上消化道出血性疾病,臨床數據表明,其發病率約占消化道出血總病例數的0.3%[1]。該疾病不僅會引發患者出現突發性大量嘔血、心率加快、上腹部輕壓痛、血壓下降、紅色大便和乏力等癥狀,同時隨著病情的迅速進展,若不及時對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進行控制,則極易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病死率高達2.9%, 因此,臨床需積極探尋有效的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2]。以往,臨床常采用內科藥物保守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內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開展和應用,現代臨床治療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在內鏡下進行,其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且能降低患者再出血量和縮短其整體預后周期[3]。本文主要探究了內鏡術治療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0例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行急診胃鏡檢查,顯示上消化道黏膜呈圓形或橢圓形孤立性糜爛,并有紅色血栓或血痂覆蓋血管殘端或呈搏動性出血,符合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臨床診斷標準,該項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在研究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0例,對照組中男性12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分布:47-75歲,平均年齡(60.8±2.4)歲,上消化道每小時出血量:1060-1500ml,平均出血量(1300.5±50.0)ml;研究組中男性13例,女性7例,患者年齡分布:48-74歲,平均年齡(61.3±2.2)歲,上消化道每小時出血量:1040-1510ml,平均出血量(1310.0±55.5)ml,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禁食、擴容、洛賽克抑酸治療,并酌情給部分患者提供生長抑素治療,待其血壓穩定后,對照組采用內科保守治療,給患者口服奧美拉唑治療,另外,再給患者提供補液、輸血等輔助治療。研究組采用內鏡術治療,先在胃鏡引導下,采用黏膜注射針將0.5ml腎上腺素溶液注射到出血部位附近和血管旁,完成上述操作后仍有少量出血,則采用金屬鈦夾止血。若內鏡探測患者初始出血量較大時,則立即根據病灶大小和性質合理地將一定數量的金屬鈦夾夾于出血部位,為保證鈦夾的止血效果,一般將其夾于病灶中央能夠完整支撐組織存在的出血血管兩側,若止血效果不佳,則需順著潰瘍附近黏膜鉗夾,直至夾鉗后3min內無出血。若有,則需采用黏膜注射、去甲腎上腺素溶液反復沖洗及金屬鈦夾鉗夾等綜合措施進行止血。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成功止血率(止血成功的判定標準為:經治療,患者嘔血、上腹部輕壓痛等癥狀基本消失,血壓、心率基本趨于穩定,腸鳴音顯示正常,血紅蛋白水平穩定或升高,行大便潛血實驗復檢顯示呈陰性,并且利用胃管吸引或行胃鏡復檢時顯示無出血)、再出血率(再出血的判定標準:治療5d后,患者生命體征欠佳,仍存在嘔血、上腹部輕壓痛、黑便等癥狀,血紅蛋白水平呈現持續性下降,胃管吸引抽出的液體為咖啡色或行胃鏡復檢顯示動脈存在活動性出血)、杜氏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成功止血率及再出血率對比
研究組患者成功止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再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出血患者均直接轉外科手術治療,經治療所有患者出血已控制,未有患者死亡,見表1。
2.2 兩組患者杜氏潰瘍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杜氏潰瘍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杜氏潰瘍是少見的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發病機制為:受患者機體血管硬化、存在高血壓疾病、長期飲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消化道壁動脈隨分支逐漸變細,而小動脈穿透肌層后管徑逐漸增粗,并壓迫消化道黏膜,使其形成杜氏潰瘍,潰瘍在消化液腐蝕和吞咽摩擦的作用下又極易發生破裂出血[4]。發病病例中以男性居多,且易引發患者出現突然大嘔血、上腹部輕壓痛、黑便以及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反復發生出血癥狀。雖然該種疾病的發病率不高,但是,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兇險且進展快速、反復出血等特點,出血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不容忽視本病的治療[5]。內科保守治療方案雖能改善部分患者的出血癥狀,但其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而隨著內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改善,內鏡術已逐漸成為臨床治療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主要手段之一,內鏡術包含了注射腎上腺素溶液、夾金屬鈦夾、電灼注射硬化劑、激光、微波和噴灑止血藥止血等多項治療內容,并且有數據顯示,其止血的成功率高達100%[6]。在本次在內鏡術中,通過對潰瘍附近注射腎上腺素溶液不僅能促進血管的α1受體激活和血管中血小板積聚,從而增強血管收縮和形成血栓,同時還可使潰瘍局部發生腫脹,達到壓迫止血的治療目的,另外,在出血部位夾金屬鈦夾也能達到良好的壓迫止血效果[7]。
本研究中,對兩組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分別采用內科保守治療和內鏡術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成功止血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65.0%),研究組患者再出血率(5.0%)明顯低于對照組(35.0%),研究組患者杜氏潰瘍愈合時間(12.3±2.0)d、住院時間(16.0±2.2)d均明顯短于對照組(16.8±2.7)d、(19.5±5.6)d,這與梁政[8]等人研究報道中得出的內鏡治療組患者止血成功率88.46%顯著高于內科保守治療組65.38%,內鏡治療組患者再出血率7.69%顯著低于內科保守治療組30.77%,內鏡治療組患者住院時間(16.48±2.96)d顯著短于內科保守治療組(19.92±4.63)d結論基本一致,說明了對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用內鏡術治療,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同時還能促進患者杜氏潰瘍快速愈合,進而能夠縮短患者整體的預后周期。
綜上所述,內鏡術治療杜氏潰瘍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周和寅,王玉梅,陸巖.8例杜氏潰瘍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01):131-132.
田輝.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療效評價[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06):33-34.
曹嘉.直腸杜氏潰瘍1例回顧并文獻復習[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04):229-230.
張運強.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內鏡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24):134-135.
李春玲.32例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1):104-105.
王陽,徐濤,孫遠杰.杜氏病致上消化道大出血14例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3,26(3):229-230.
黃建梅.奧美拉唑針劑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7):531-532.
梁政,劉海燕,陳均忠.內鏡治療杜氏潰瘍并活動性動脈出血的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06):75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