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慧玲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言藝術; 尚真; 尚善;尚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6—0098—01
語言也講究藝術,尤其是在課堂上,運用語言藝術,才能讓教學更為有效,才能讓學生感受來自課堂的趣味與激情。課堂語言,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語言更需要講究藝術,教師運用語言藝術要尚真、尚善、尚美,從真做起,善意懷柔,以美育人。只有懂得和運用語言藝術,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世界,用真的語言打動學生,用善的語言感化學生,用美的語言造就學生。
一、尚真,語言藝術體現真情真意
在語文課堂之上,教師的語言本著學科規范性和科學性的要求,運用語言則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脫離學生實際的語言是不真實的,而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還要滲透出真情真意,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教師要避免高高在上,頤指氣使的“暴力”語言,這種語言非但不能吸引學生,還可能讓學生的心遠離教師,從而對語文課提不起興趣。面對小學生,教師的語言趨向于口語化,這與學生的思維水平相一致,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課堂內容。如,教學《柳樹醒了》一課,上課伊始,教師用歡快的語氣詢問學生,“春天到了,小朋友你們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學生的注意力瞬間被吸引,紛紛說道:“大柳樹發芽了”“小燕子飛回來了”“小草綠了”……教師微笑著連連稱贊學生說得好,觀察仔細。“春天一到,大地復蘇,花呀、草呀、樹呀都悄悄醒過來,我們今天講的就是春天的柳樹也醒了”。教師自然流露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契合學生的心理,運用生動的語言,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喚醒學生吐露真情,為上好這堂課開了個好頭。
二、尚善,語言藝術充滿謙遜柔德
如果一名教師心中沒有對學生產生愛意、呵護之情,那么其課堂語言一定是生硬的、直白的,甚至不會考慮學生的種種感受。作為教師,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關注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發自內心地表達對學生的關愛與鼓勵,能夠讓學生產生親近感,繼而對教師授課充滿興趣;同時教師尚善的語言藝術,將會給學生幼小的心靈留下善的種子,從教師身上學到接人待物的方式和方法,為其成長添加健康養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運用貫穿始終,從小學生的童心所需出發,無論是提問學生,還是評價學生,學生在被重視與關注之中,學習語文的興趣倍增,思維會更為敏捷。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面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教師深深嘆息,“這么可憐的小女孩你們同情她嗎?如果你是作者,你愿意改寫小女孩的命運嗎?”“愿意,愿意!”學生紛紛表示,有學生說“我要寫成穿越劇,讓小女孩和她的奶奶穿越到現在,過幸福的生活”;也有學生說“有好心人收留了小女孩,給她好吃的,買新衣服,讓她上學”;更有學生說“國王突然出現在街上,發現小女孩和他失去的女兒長得一模一樣,于是帶小女孩回到王宮”……學生的思路五花八門,原本凄慘的童話故事意外地有了圓滿結局,學生本真的善良被催發出來,精神中尚善的種子在悄然萌發。
三、尚美,語言藝術彰顯智慧育人
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具有藝術性,才能讓語文深含的真、善、美體現出來。小學生思維多以形象為主,教師通過創設情景,運用語言藝術引領學生在語文的世界中學習良好的美德、高尚的品質、優秀的品德。如,教學《山中訪友》一課,教師充分展現朗讀技巧,用語言美詮釋文章的意蘊美,先讓學生進入到文本之中,感受文本的雋永優美,再鼓勵學生熟讀課文,讀出自我,并在課堂留足學生自我朗讀、交流探討、挖掘問題、解釋問題的時間。教師此刻的語言藝術是穿插在學生與課文之間的美妙之音,不斷地巧妙引導和適時點撥,“同學們,你在讀課文的時候,一定要想象一下主人公就是你,你的眼中所見就是作者的眼中所見,這篇文章讀下來,你最喜歡的是哪個詞,或哪段話,或者是文中的何種景物?大膽講述你的理由。”教師通過語言藝術顯現出智慧之美,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投入到文章的讀、思、想、探之中。付情感于朗讀之中,文章的美妙感染了學生自己,催發學生開啟思維,展開想象,并且勇敢地表達自己對文章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顯露出學生的智慧。
總之,語言藝術與教師的綜合素質息息相關,教師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專業素質都決定著語言藝術感染力的強弱。高超的語言藝術能夠讓真、善、美走進學生心里,影響學生思想,讓學生的精神世界更為純凈和健康,也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