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典平 黃政 趙朝輝
摘要:根據東江湖濕地公園實際情況不同的區域和立地條件,探討提出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中植物配置模式,要遵循植物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性、適地原則性、生物學特性等特點,為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起到一定的指導,同時打造濕地景觀和生態產品。
關鍵詞:保護與恢復;植物配置;模式;探討;東江湖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作為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的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因植物是濕地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強烈的代表性和特征元素,也是最能體現濕地的特色符號。所以,濕地公園中植物配置成為保護與恢復中一項最為重要的工作,濕地植物選擇可從形態特征、生長習性、栽培技術、景觀應用等多個方面出發,根據濕地的立地條件和植物的生態習性,運用一定的科學與景觀應用方法,構建多種植物配置模式,將其組合成適合動植物、微生物棲息的、具有一定美感的整體植物景觀畫面,構建或再現濕地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功能[1]。筆者通過對湖南多個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的觀測和調查,提出了東江湖濕地保護與恢復中植物配置的模式。
一、東江湖濕地公園概況
東江湖是湖南省大型水庫,于1986年建成蓄水,系人工堵截河流而成的淡水庫塘濕地,庫容量達81.2億m3。地處資興中西部,八面山西坡,西山東坡,南嶺北坡,湘江支流的耒水上游。屬汝桂山地的一部分,為中低山地貌,地勢東高西低。濕地范圍內山巒疊翠、地形多變、溝壑縱橫,最高海拔1691m,最低海拔180m。地理坐標為:東經113°015'11''~113°036'08'',北緯250°34'09''~260°00'04''之間,總面積48039.1hm2。
東江湖濕地植被主要有原始次生林、人工林以及沼澤,東江湖濕地內生物資源極其豐富,初步統計的種子植物1246種、脊椎動物220種,其中有國家重點I級保護野生植物銀杉、水杉、銀杏、南方紅豆杉、伯樂樹在內的28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還是多種水禽的棲息地,有中日、中澳保護物種30余種,是鳥類越冬遷徙的中轉站和棲息地,東江湖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很高的保護和科研價值。2014年由國家林業局正式下文批準成立東江湖國家濕地公園。
二、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設計原則
濕地植物是濕地生態系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濕地動物的生存前提和基礎,還能直接給人類提供食物、工業原料、清潔的水源、藥材等。東江湖豐富的濕地植物資源,為濕地保護和恢復營造多種類型的景觀奠定了基礎,進行科學的配置模式設計,有利于這些植物發揮其最大的功能和作用。
(一)設計原則
在設計時綜合考慮原有的生態基礎,并盡量利用現有的生態環境和植物群落,以保護、修復為主,適當配置適宜植物,營造一個綠色生態和穩定的濕地系統[2]。
(二)設計目的
為充分利用東江湖現有的濕地資源,在濕地恢復中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濕地植物景觀,適當增加觀賞濕地植物,人為增加濕地植被及群落,以便更好地保護恢復濕地的生態環境,為濕地動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提升濕地的生態功能;同時降低東江湖濕地保護和恢復成本,把東江湖打造成一個生態濕地,起到氣候調節、蓄洪抗旱、維護生態平衡的作用。
三、濕地植物配置模式設計類型
根據東江湖濕地公園局部地貌、地形條件和水文、植被現狀條件,選擇適宜的喬灌草種質資源,形成一定規模的隔離綠化帶、喬草防護帶、灌草濕生帶、挺水植物帶和浮葉、沉水植物帶,構建消漲帶的植被演替帶,豐富生物多樣性,改善東江湖生態環境,豐富景觀資源。
(一)陸地區配置模式-隔離綠化帶
一般可采用喬木+灌木+草本等綠化方式,形成封閉隔離綠化帶;游憩區一般采用喬木+花卉或草本,以便形成良好的觀景線;出入口處一般采用灌木+開花草本模式。樹種選擇主要考慮植物的隔離功能和觀賞性。例如喬木可以選擇紅葉李、山烏桕、木芙蓉、銀杏、榿木、香樟等鄉土樹。灌木選擇紅葉石楠、冬青、檵木、杜鵑、夾竹桃等。初植密度按照實際需要。
(二)濱水區配置模式-喬草防護帶
濱水區根據喬木和草本植物的特點,選擇耐水耐濕的品種進行帶狀栽種和呈不規則的塊狀混交,配置樹種有水杉、池杉、垂柳、歐美楊,間種黃花鳶尾、花菖蒲、美人蕉或其它開花草本植物。初植密度為111株/667m2。
(三)消漲區配置模式-灌草濕生帶
主要采用濕生植物和部分挺水植物進行片植、叢植或散植于水邊,增強景觀效果[2]。由灌木和草被結合組成灌草防護帶或直接配置草被帶。灌木樹種可選擇垂柳、梔子、紫穗槐、細葉水團花等;草本植物有野芋、水仙、狗牙根、美人蕉、燈心草、水蓼、水蔥或其它本地開花草本植物。灌木初植可按1.2m×1.2m進行栽植。配置方式為混種或塊狀混交。
(四)淺水區(1.5m以下)配置模式-浮葉挺水植物帶
主要采用挺水植物+浮葉植物,以營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觀為主。挺水植物選用芭蕉、蘆葦、茭草、香蒲、野慈菇、花葉蘆竹、馬蹄蓮等,庫汊還可小面積選種睡蓮等。浮葉植物可選荇菜、睡蓮、莼菜、水鱉、水罌粟、芡實等分區域成片種植。初植可按1m×1m進行配置。
(五)深水區(1.5m以上)配置模式-浮水、沉水植物帶
主要采用沉水植物+浮水植物,以發揮生態功能為主。浮水植物可選浮萍、鳳眼蓮、滿江紅、大薸等,在條件較好的庫灣、庫汊處可選觀賞睡蓮、芡實種植;沉水植物可選狐尾藻、苦草、金魚藻、菹草、竹葉眼子菜等。初植可按1m×1m進行配置。
四、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的探討
(一)提高生物多樣性
濕地植物配置種類需要多樣化,可根據完善植物群落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適當增加。多品種多類型搭配植物,不但在色彩和視覺上起到相互輝映,還可形成多層次的景觀效果,還能凈化水質,大大增加去除水體污染物的效果,有助于濕地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的增加、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觀的高效性。
(二)完善生態功能性
植物配置設計時需要綜合考慮功能效果,主要以生態功能為主。從生態功能方面考慮,應選用根系發達的植物,以阻擋水流,沉降泥沙;采用莖葉發達的植物,以利于吸收水體污染物。從植物群落方面考慮,盡量模擬自然濕地中各種植物的組成及分布狀態,將挺水的、浮水的、沉水的植物形成多層次水生植物群落。從生物食物鏈方面考慮,可以提供食物來源,滿足多種動物的需求等[2]。
(三)注重適地原則性
植物配置盡量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因為鄉土植物經過長期的物種選擇,已經能夠適應當地的生長環境,不僅適應能力、抗逆性強,管理栽培方便。譬如香樟就被確定為郴州市市樹。切勿盲目引進外來植物,要充分論證其是否與本土植物相益,是否會對本土植物造成生態入侵,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對外來植物要定期檢疫監測。
(四)結合生物學特性
充分結合濕地植物的生物學特性,選擇植物時應因地制宜。選擇植物時還需綜合考慮植物的抗逆性、生長周期、生物量、季相變化,保證配置模式中植物四季都能發揮其景觀效果和生態功能。如有的區域土壤肥沃,則可選擇喜肥耐濕的植物;土壤瘠薄營養物質缺乏的區域則需選擇耐貧瘠的植物;都應對應配置。
五、小結
濕地公園與其他類型公園中的植物配置不同,其物種類型單一、結構簡單,植物系統不穩定,目前尚未有比較科學的配置方法,因此在其配置時較為復雜。由于當前生態環境問題加劇,濕地生態系統易受環境影響,我們應當重視濕地植物的研究、篩選、保護和利用,在濕地保護與恢復中進行科學的植物配置,選擇最優方案,構建功能完善的濕地生態系統,增加生物多樣性,提供優美的濕地景觀和更多的生態產品,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參考文獻:
[1]周麗萍,黃建昌,郭春華.嶺南濕地公園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 (14):7639-7640.
[2]王慧,李洪斌.黑龍江濕地植物配置模式探討[J].北京農業,2015 (1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