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劉玉波
摘要 松花湖是吉林地區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其水質好壞將直接影響中下游居民的飲水安全。松花湖兩岸的森林對松花湖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水源凈化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湖區重要的水源涵養途徑。本文以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松花湖實驗林場為例,通過了解林場內植被分布特點,分析了松花湖水源涵養林的現狀,為進一步探尋松花湖水源涵養林的恢復模式奠定基礎。
關鍵詞 松花湖;水源涵養林;現狀
中圖分類號 S727.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7-0151-02
Abstract Songhua Lak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in Jilin Province,the water qualit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drinking water safety of resid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The forests on both sides of Songhua Lake have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Songhua Lake ecosystem and water purification.It is an important way of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lake district.Taking Songhua Lake Experimental Forest Farm of Jilin Forestr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example,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forest farm,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egetation conservation in Songhua Lake was analyzed,which laie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recovery model of Songhua Lake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Key words Songhua Lake;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current situation
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實驗林場是松花湖西岸旅游觀光的終極景點,湖光山色,空明澄碧,峰巒疊嶂,溪流孱孱,四季景色怡人,乘車坐船順利可達。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建設,林場先后承擔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近100項,是全國林木引種網東北造林中心網點,被吉林省林業廳確定為4個省級科技示范點之一,所轄森林被界定為國家級重點公益林[1]。
1 研究地概況
1.1 地理位置
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松花湖實驗林場位于吉林省中東部松花湖生態區(北緯43°40′,東經126°41′),東臨松花湖,西南與吉林市豐滿區旺起林場接壤,北與吉林市林業局松花湖實驗林場相連;距吉林市區30 km,距豐滿大壩12 km;南北寬4.3 km,東西寬3.8 km,轄核桃木溝、楊木溝2個溝系,占地約1 010 hm2。
1.2 植被現狀
林場現有林地面積710.4 hm2,林木覆被率為70.3%,森林植被面積為532.8 hm2,森林覆被率為52.8%。
自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建院以來,承擔的林木引種與造林等課題研究在試驗站實施,先后引進培育了紅松、紫杉、東部白松、班克松、華山松、青海云杉、歐洲白樺、大葉山楊、楓楊、刺楸、文冠果、水曲林、紫椴、黃波羅、白樺、山桃稠李、花楸、千金榆、山櫻桃等重要針闊葉樹種。
1.3 地形地貌
林場多為低山,坡向多變,以東向為主,屬長白山低山丘陵地帶。林下土壤類型為暗棕壤,土層厚度為16~50 cm。平均海拔為280 m。
1.4 氣象和氣候
吉林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松花湖實驗林場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年平均溫度為4.1 ℃,極端最高溫度為38 ℃,極端最低溫度為-42 ℃,≥10 ℃積溫為2 750 ℃,無霜期為135 d;年降水量為700 mm,多集中在7月、8月、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平均風速為3.5 m/s。
2 植被分布分析
2.1 森林植被類型及所占比例
林場內植被類型可劃分為天然林、天然次生林、灌叢、人工林等,不同植被類型面積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天然林稀少,面積為1.3 hm2,僅占各植被類型面積的0.2%;天然次生林面積較大,為241.0 hm2,占33.9%,主要分布在試驗站人為干擾較少的溝谷內;灌叢面積為50.7 hm2,占7.1%,主要集中在坡勢較陡、人為活動較多的地區;人工林面積最大,為398.3 hm2,占整體面積的56.1%。
2.2 森林植被樹種組成
優勢樹種主要有蒙古櫟、核桃楸、落葉松、樟子松、楊樹、紅松、白樺、椴樹、榆樹。由表1可知,天然次生林的優勢樹種組成以蒙古櫟為主,面積為232.6 hm2,占32.74%;其次為核桃楸、榆樹和椴樹,分別占9.32%、6.77%、4.41%,此外還有白樺、色木槭、水曲柳等樹種天然分布。由表2可知,人工林樹種組成以核桃楸為主,面積為147.3 hm2,占20.73%;其次為蒙古櫟、榆樹和落葉松,分別占1.56%、1.49%、1.44%,此外還有楊樹、紅松、白樺、樟子松、云杉等樹種的引進栽培。
2.3 森林植被的生長發育階段
如圖2所示,從林種組成分析,人工林以成熟林為主,其次為中齡林、近熟林;天然次生林以近熟林為主,其次為中齡林、成熟林。
主要樹種蒙古櫟、椴樹、榆樹和白樺近熟林占絕對的比重,其次為中齡林,成熟林和幼齡林面積相對較小(圖3);核桃楸近熟林比重最大,其次為成熟林和中齡林,幼齡林面積也相對較小。如圖4所示,近熟林占56%,成熟林占21%,中林齡占18%,幼齡林僅占5%。
2.4 森林植被的生物生產力
林分蓄積量是森林植被生物生產力的重要指標。由表3可知,林場總蓄積量為85 822 m3,其中天然林優勢樹種占62.9%,人工林優勢樹種占26.6%。在天然林中,蒙古櫟的總蓄積量最大,為31 499 m3;椴樹的公頃蓄積量最高,達到124.8 m3/hm2。在人工林中,核桃楸總蓄積量最大,為17 113 m3;樟子松的公頃蓄積量最高,為110.7 m3/hm2。
3 討論
松花湖是吉林省最大的河流性人工湖,具有發電、旅游、蓄洪等多種功能,是周邊城鎮鄉村的重要飲用水源地,其水質好壞將直接影響中下游居民的飲水安全。松花湖兩岸的森林對松花湖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水源凈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湖區重要的水源涵養途徑[2-5]。
松花湖兩岸植物種類豐富,但天然林比例較小,多為人工林,這是由于20世紀人類經營活動過于頻繁,森林植被發生演替或逐漸消失,大部分原有的針闊混交林演替成現在以蒙古櫟為主多帶萌生的天然次生林及部分核桃楸人工林,時刻影響著松花湖生態環境建設[6-9]。本文進行植被多樣性調查和群落結構分析,以期摸清松花湖兩岸植被資源狀況,探尋松花湖水源涵養林的恢復模式,促進水源涵養林植被朝頂級群落發展演替,最終建立松花湖水源涵養林植被恢復示范區[10-12]。
4 參考文獻
[1] 孫勇,孫雪,劉玉波,等.松花湖區白樺-紅松模式水源涵養林植被演替效果研究[J].防護林科技,2016,148(1):25-28.
[2] 陳東立,余新曉,廖邦洪.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功能分析[J].世界林業研究,2005,18(1):49-54.
[3] 章家恩,徐琪.恢復生態學研究的一些基本問題探討[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1):109-113.
[4] 溫繼文,李道亮,白金,等.植被恢復與重建理論體系的構建[J].中國水土保持,2007,28(3):22-24.
[5] 李金良,鄭小賢.北京地區水源涵養林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4,33(1):31-34.
[6] 余新曉,甘敬.水源涵養林研究與示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7] 賀慶棠.森林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李景文.森林生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9] ARTHUR M A.Effects of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forest streamw-ater quality in eastern Kentucky[J].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8,34(3):481-495.
[10] 辛穎,趙雨森.水源涵養林水文生態效應研究進展[J].防護林科技,2004,22(3):91-94.
[11] 唐萬鵬,劉學軍,張新葉,等.宜昌市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技術[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2,30(3):135-140.
[12] 劉少沖,段文標,陳立新.蓮花湖庫區幾種主要林型水文功能的分析與評價[J].水土保持學報,2007,21(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