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質MOOC資源的使用,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教學模式,利用好線上教學資源,做好線下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本文實踐教學的實施與成果進行反思,以期為教師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MOOC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24-02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選修課到思政類必修課,走過了逐步從下而上的發展道路。進入21世紀,特別是從2001年—2011 年的10年間,教育部協同相關部門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繼頒發五個重要文件和法規,教育部于2001年、2002年下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和《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2005 年教育部、衛生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2011年2月和5月,教育部先后下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文件的下發對高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明確了要求、制定了標準、指明了方向,這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起著重要作用,課程教學工作在各高校越來越得到重視,學生受眾面越來越廣,同時在執行標準和教學中逐漸培養了一支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
近10年來高校大學生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而引起的校園事件,使得高校更加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通過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對大學生健康成長、人格完善所產生的積極影響,所形成心理預防機制,對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課程的建設及標準要求才會得到教育部的重視,逐步被教育部列為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30多年來高校教師的不斷付出與積極建設,所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為:第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適應了新時代發展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要求;第二,滿足了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成長的需要,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第三,高校教師的實踐教學與不斷的努力推進,使得課程教學持續發展,課程教學內容不斷完善;第四,課程建設伴隨著社會對心理健康認識的提高、心理學相關知識的普及與教育的發展,一大批經過心理學專業訓練并獲得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教師的加入,教師隊伍得到了充實與發展;第五,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使是課程建設發展迅速,并最終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必修類課程,為持續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筑高校學生心理健康防御體系奠定了基礎。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網絡課程資源的開發應用。如何利用好網絡資源來提高教學質量,需要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一方面授課教師要探索如何應用網上的資源和網絡技術來豐富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各高校將探索如何集結名師,打造優質的在線課程,供各地學校使用,以彌補當前部分高校師資數量和質量的不足,同時也可以給廣大教師提供一個教學的榜樣。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國內也稱為慕課,課程概念2008年由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大學網絡傳播與創新主任與國家人文教育技術應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聯合提出來的。“慕課”是一種向學習者免費開放優質的教育資源,也是向學習者開放免費的網絡課程。其優點是可以實現名校名師的集結,授課內容豐富,學習自主,充滿實時性,充分利用了信息化、全球化及高科技的特征。大規模、開放、在線、易操作、低成本、可重復、以學為主、強調互動等等優勢都極大滿足了同學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高效學習和重復學習的需求,各重點高校共同完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線課程紛紛實現,并提供普通高校試用。可供選擇的優質教學平臺有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智慧樹、超星爾雅等,通過試用不同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教師對MOOC使用的特點有如下一些認識,其優點表現為:
1.實現資源共享,師資優化利用:MOOC 平臺以其開放性和透明性,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使不同學校、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學習名校、名師的課程,使置身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共同分享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 MOOC平臺能夠隨時、隨地、隨心的進行不同課程、章節的學習,打破了傳統課堂時間、地點、需求的限制,更好地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化利用,有效解決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師資不足的發展困境。
2.滿足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MOOC 的隨時、隨地、隨心的學習方式,提供了更為人性化的學習方式,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課堂教學時間長,以教師講和學生聽為主,講什么“講多久都由教師來決定”。而 MOOC 教學,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提煉,僅用十五分鐘左右的微課程講授核心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行安排視頻學習,自定義學習進度,反復多次觀看視頻課程,直到掌握為止,教師可在學習平臺上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需要時及時介入,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
3.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自主學習: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在線教育,MOOC 對教育的改變,主要在于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結構,重新定義了教學過程中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由此也重新定位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不再只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更要關注知識的講解,學生自主學習,自定進度,真正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MOOC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資源,具有網絡技術帶給學習的許多優點,但在使用中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
1.缺乏傳統學習的氛圍: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的內容不僅僅是課程知識,還應包括環境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與人際適應等方面,而MOOC學習方式一般只同學一個人獨自在電腦前獨自學習、隔著屏幕與人交流。沒有類似學校的那種人文環境。同時,MOOC缺乏與其他人同步交流的機會,缺乏肢體語言、表情捕捉等情緒語言的理解,長時間下去,學習者就會喪失學習的熱情,失去學習興趣。
2.學生中途退學率高:我國長期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學習以任務完成為主要動機,MOOC在滿足學生好奇心后,由于需要依靠學生的自覺性和自控力來完成相應內容學習,在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學生往往會中途放棄學習。
3.學生缺乏對所學知識的反省、 思考和實踐:MOOC學習盡管有任務、有交流,但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學生很快就可以通過技術性手段完成學習任務,或者通過試錯性方法完成各章節的知識點考核任務。學生并沒有真正去掌握知識,更缺乏對知識的反省、 思考和實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一門時效性、實踐性比較強的知識,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真正的去理解掌握,就喪失了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
基于教學中MOOC的使用實踐和對其優缺點的認識,我校在教學中積極探索通過“線上自主,線下監督,實踐操作,分析反思,領悟成長”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針對大學生入學到畢業準備就業階段在,環境適應(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生活適應(獨立生活—自主生活),學習適應(應考學習—興趣學習);人際適應(廣泛交往—親密交往)幾個方面不同學業階段的發展規律,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中的相關內容,通過線下的實踐性手冊的完成和完成后的分析、解讀。達到對知識的反省、思考和實踐,最終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教學實踐的具體實施體現為:
1.線上自主,線下監督:根據教育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綱教學要求,選擇網絡上優質的MOOC資源,學生自主在網上按要求進行課程知識部分學習,學習進度與學習內容學生可以自主安排,并按照網絡課程要求完成課程提供的學習測試。根據課程設計,學生在進行實踐教學前應該完成網絡上相應章節內容的學習,教師通過網絡學習記錄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進行實踐教學前實時掌握學生相關知識的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
2.實踐操作:通過網絡上知識的學習,按住課程設計要求,在課堂上完成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實踐教學任務的設計根據大學生在學業生涯的4個適應方面出發,結合課堂學時及課程教學要求,設計為“壓力管理、自我意識發展、人格發展、人際關系、學習適應、戀愛與性、情緒管理、生命教育”8個內容,進行8次課堂環境下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實施為,學生通過分組進行實踐任務的完成,各組學生根據網上知識部分的學習,根據實踐課題要求,利用網上所學的理論部分知識在課堂上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在各組間參與、并引導學生利用相關知識發現自身的問題、分析問題,并在組內形成統一意見完成實踐部分內容。
3.分析反思,領悟成長:學生在組內通過充分討論完成實踐教學部分內容后,各組在規定時間內闡述組內意見,并接受其他組的提問與質疑,各學習組則可利用討論中掌握的知識與實踐材料進行辯論,闡述說明本組的觀點、實現全班的觀點闡述與經驗交流,在組間討論完成后,教師對各組案例材料使用、闡述觀點的技巧、知識運用情況進行點評,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內化。并提供學生多角度的認知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訓練。通過討論、分析、反思,促進學生的自我領悟與不斷成長。
通過教學中MOOC課資源使用與課堂上實踐教學任務的完成,可以發現,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中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為新入學大學生提供了平臺、促進了交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都為新入學的大學生開設,常規的課程教學老師講、學生聽,師生間的互動較少,不利于相互的溝通與交流。課程改革引入實踐任務的分組完成,為學生間的交流提供了平臺,在初進入大學后就能有好的交流對象與環境,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促進了大學新生對學習環境和學習生活的適應。
2.學生能更好的認識自己,展示自我:課程的實踐教學以任務為導向,確立了學生溝通、交流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可以借助自身的經驗、對問題的認識,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我的特點與成長。同時在其他同學的表達、闡述中可以看到別人的成長,并可以作為鏡子與自己進行比較,實現了自我認識的完善。同時在相互溝通、交流、辯論中也展示了自我特點,為大學以后階段的交友提供了參考。
3.對心理問題能更好的認識與接納,對心理健康更加關注:實踐任務的的設置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充分的從自身發現問題,表達觀點,提高認識,學生們在任務交流中可以很好的發現彼此共同面臨的問題、遇到的困難,以及平時不敢表達的困惑。通過任務完成的交流,當發現大家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時,對問題的接受度得到提高,同時也學會需求方法和手段去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提高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
4.學生對大學的學習方式與知識掌握有了新的認識:網上自主學習,線下理解交流,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知識有自我的理解與思考。交流、討論中沒有標準答案,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適應大學的學習方法。為專業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實施對于新入學大學生在環境、生活、學習人際適應都方面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在完成任務中逐步敞開心扉,融入到班集體的環境中,對涉及到的一般心理問題不再避諱,并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知識與方法。但由于知識學習部分自主網上完成,知識的系統性掌握明顯不足,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綜合考慮相關知識的情況不多,基本停留在就事論事的水平上,知識呈現碎片化情況。如何做好知識的連接、貫通并系統化是MOOC教育平臺使用需要面對的挑戰。
參考文獻:
[1]李曼麗,張羽,等.解碼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的教育考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2]蒙若珺.探索高校新浪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新方式:MOOC[J].高等教育,2015(3).
[3]羅春燕.X-MOOC 模式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欽州學院學報,2014(5).
[4]錢佳蓓.MOOC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
[5]汪海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研究的現狀[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
[6]馬建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30年建設歷程與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16.11.
作者簡介:
龍鷗(1969.11-),男,四川岳池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