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霖
【關鍵詞】 歷史教學;信息技術;作用;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71—0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逐步進入教育領域,它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一、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1.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長期以來,我們歷史教師總是圍繞課本進行授課,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被動地聽課,學生厭煩歷史課的情緒日益增強,課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技術以及網絡的廣泛應用,使歷史課堂活了起來。生動的畫面,充實的資料和豐富的圖片、充滿磁性力的解說,深受學生喜歡,也使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課后學生有空可通過互聯網教學資源加深學習,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也大為增強。
2.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增加信息量,開闊學生眼界。運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基本上不用教師板書,只通過一次次輕輕的點擊,便可以將相關資料一一呈現。過去需要教師用10分鐘板書的內容,現在幾秒鐘就可以完成,并且形象美觀,同時也加大了教學的信息量。在同樣的時間內,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比以往的語言講解加乏味的板書教學,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增加約40~50%,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使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歷史典故,使單位時間內知識密度增加,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3.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再現歷史。歷史知識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過去性。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一定程度上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臨其境”,如“新航路的開辟”這一內容,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段歷史,但教學內容較多,且不太好理解。筆者引導學生自己先收集相關資料,通過信息技術課件設計動畫路徑,讓學生自己模擬探索新航路。在進行模擬探索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學過的地理知識和歷史知識,了解哥倫布等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以及他們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學生在了解這一史實的同時,自己也成了探索者;在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發現了新的學習方法,從而真正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整合。
4.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創設情境,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中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我們歷史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當成首要的任務,不斷挖掘歷史教材中隱藏的思想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基本觀點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國情教育。要讓學生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讓他們傳承好的思想,發揚好的傳統,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與學習的主動性。
二、注意事項
1.作為教師應盡量讓學生自己來提出問題,并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解決問題。在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首先,應建立一個友好、平等的協作團體關系,形成好學樂學環境,給學生提供對歷史知識發表看法的機會,讓學生敢想,勇于表達自己的認識。其次,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小組協作為重點,學生對存在的問題可通過互聯網進行探討,這樣就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的意識,使學生對存在的問題敢于表達。無形之中,也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形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多向交流、多人互動的氛圍。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可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輸送包括文字、圖片、動畫、音樂、高質量的視頻等在內的歷史知識內容。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給學生灌輸這樣的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了解歷史人物,鼓勵他們多通過互聯網獲取歷史知識,并把學過的知識進行串聯,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歷史教師也要在課堂上經常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對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串聯,為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教學目標出發,關注教學設計的合理性。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已,其往往傳達的是單純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師人性化的講解,歷史教師不能一味依賴這一教學手段,盲目濫用會適得其反。事實上,有時教師只是簡單地把早已設計好的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展示,希望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但對于那些適合傳統教學手段解決的問題,若牽強地使用多媒體,則會破壞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效果不明顯。如有的教師喜歡將反映相關歷史知識的板書和邏輯推導寫入課件,并在課堂上展示。這反而使學生對其印象不深,不易理解吸收,有的學生連筆記都來不及記。倒不如教師一邊講解分析一邊在黑板上板書,這樣學生也能邊聽邊想邊記,教學目標更易達成。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