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青
【摘要】課堂語言是師生在課堂中呼吸的空氣,它不知不覺中傳遞著知識信息,交流著情感和快樂。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更是表達、交流數學知識及其應用的工具。對于啟發學生想象、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圓滿完成教學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讓教師語言準確傳達信息,是有效數學課堂追求內容之一。
【關鍵詞】教學語言 有效教學 誤區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126-01
誤區一:亂花漸欲迷人眼——引導語不明了
案例:《角的認識》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角嗎?給大家說說。
同學們紛紛舉手,列舉出生活中許許多多的角。牛角、羊角、人民幣的角……
師:誰來說說生活中的這些角是怎樣的?
學生各抒已見,好不熱鬧。
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數學中的角,它怪怪的,與我們生活中的角不同。
接著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質疑:你們看一看這個長方形,它有幾個角?
學生一臉茫然:沒有角。
思考:像這位教師的引入語對學生來說不是誤導嗎?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的引語是否能夠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把學生的心抓住,是否能夠為后面的教學環節創造優越的條件,是評判教師課堂引入語有效性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設計引入語時要注意,其引入語是否起到下面幾點作用:一是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二是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三是能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四是對課堂的后續學習有效。五是能起到溝通情感的作用。
誤區二:該出手時不出手——點撥語不及時
案例:《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
師:能被2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能被5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學生回答)
師:現在請大家大膽地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是什么?
生:個位是3的數。
師:是不是個位上是3的數都能被3整除呢?馬上驗證猜測是否正確?(學生用除法驗證后馬上發現猜測錯誤)
生:個位有可能是6的數。
師讓學生繼續驗證發現:猜測錯誤。
那么到底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由于有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經驗,繼續在尋找個位上究竟是個什么數。學生很熱鬧地“討論、研究”著,可是過了很長時間,學生毫無發現。
思考:點撥,意思是指點、啟發。它是幫助人們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理解思路,找準最佳途徑的一種藝術手段。及時、精辟的點撥,能讓學生在團團迷霧中找到通向正確彼岸的捷徑;反之,學生很容易把圈子越繞越大,離成功則越來越遠。
誤區三:不守云開怎見日——點評語過草率
案例:《梯形的面積計算》
計算“一個梯形的上底是2.3米,下底是3.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這道習題學生獨自練習后交流反饋。一生解法是: 2.3+3.5=5.8(平方米)。這種解法引起了學生的一陣哄笑,在同學的嘲笑聲中,該生羞得面紅耳赤,尷尬地低下了頭。
師:看來你剛才上課沒有認真聽,請聽別的同學怎么做的!
該生抬頭看看老師,欲言又止。
由于我正坐該生旁邊聽課,下課后,我叫住了她,問她是怎么想到這樣列式的。下面是我、她和她同桌的對話摘錄。
她:梯形的高是2米,而計算面積時又要除以2,乘2與除以2相互“抵消”了,就剩下上下底的和了。
她同桌:如果這樣列式,求出的是上下底長度的和。
我:這不符合題意
她:我知道了,列式時要列成(2.3+3.5)×2÷2,但在計算時只要算2.3+3.5就行了,這樣算比較簡便。
我:對呀!你真聰明!
她如釋重負,先前的那種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的笑容。
思考:經歷過程往往比獲得結果更可貴,哪怕這個過程是錯誤的,有時卻能讓人留下銘記終身的印象。在這個案例中,假如該師在發現學生的錯誤沒有立即評價,那么學生創新的“火花”肯定不會在瞬間被無情地澆滅了。
誤區四:桃花亂落如紅雨——評價語太泛濫
案例:《分數的大小比較》
師:小芳家買了一款新式蛋糕,小芳吃了其中的一部分,(圖片顯示)小芳吃了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斷斷續續地說)1/4 ,把一個蛋糕分成了4份,小芳吃了其中1份。
師:誰能說得更流利些!
生2:小芳把蛋糕分成了4份,吃了其中的1份,吃了整個蛋糕的1/4。
師:你怎么知道剛好是1/4呢?
生3:哦,首先要平均分。
師:你能說嗎?
生3:小芳把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吃了其中的1份,吃了整個蛋糕的1/4。
師:小明也有這樣的一個蛋糕,但是他想比小芳吃得多,你會建議他吃幾分之幾呢?
生1:2/4
師:很好!還有不同的嗎?
生2:3/4
師:好的,還有嗎?
生3:(得意地)干嗎那么羅嗦,把整一塊都吃掉不就可以了!
師:你的意思吃掉的就是“單位1”,這是一個整數,剛才我們要求給出的是分數。
(生3臉上露出挫敗的神情,全班的氣氛似乎有一剎那的凝固,有幾個學生剛剛舉起的手放了下來)
師:還有嗎?
生4:99/10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4:分子與分母都比1/4的大,所以我判斷這個分數也比1/4大。
師:(疑惑片刻)分子與分母都比1/4的大,這個分數就比1/4大嗎?你的判斷有根據嗎?這樣的思考方法是錯誤的!
思考:在這么簡短的一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在學生發表意見后作了9次即時的點評。其中就有2次是比較簡單的無效的甚至錯誤的點評,可以想象如此低效而泛濫的評價語在課堂中會有何功效。